Loading...

頭版專題

【1912期.頭版專題】
以哈戰事裡的
民間和平努力

正當以哈的停火談判陷入膠著狀態,以色列和伊朗又互相轟擊,令局勢添變數。持久的和平不知何時實現,還是苦了平民百姓。

大環境時刻風雲色變,民間社會常常處於被動,邁向和平之路舉步維艱。即使在聖地歷史源遠流長的信仰群體,其實也早已呼風喚雨不再。然而,細看當地信徒教牧以及其他民間社會成員,今天如何堅持在和平路上盡力而為,對於每位在今世暗夜前行的朋友來說,還是會帶來點點溫暖和啟迪,也為之向上主感恩。

詳細內容

【1911期.頭版專題】
往日疾呼聲已成歷史餘音?
《信念書》發表四十週年

四十年前,香港正面對中英談判、政制改革等重大社會變遷。在不確定的前景、惶恐不安的社會氣氛下,八十多位教會領袖於當年四月十六日發表了《香港基督徒在現今社會及政治變遷中所持的信念獻議》(簡稱《信念書》),嘗試重新確立教會使命和角色,凝聚和喚醒信徒。此後引起相當大的迴響及作用,衍生出不少行動,甚至促成一些事工機構成立。

這份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獻,在四十年後的今天,又剩下多少影響力?今期本報找來草擬成員,談談《信念書》的初衷及其現代意義;有學者分析《信念書》未能持續發揮巨大作用的原因;也有年輕教牧質疑《信念書》的效力,認為教會需要更多行動,而非單單一紙聲明。

詳細內容

【1910期.頭版專題】
俄烏戰爭兩年
未止的難民呼聲與救援

俄烏戰事爆發至今已超過兩年,有六百多萬烏克蘭人逃亡國外,淪為難民。烏克蘭的人道需求嚴峻,難民每天仍面對重重難關:與家人分離、生計中斷、擔憂恐懼。但國際間對烏克蘭難民的關注及援助,似乎沒有戰爭初期般熱切。

究竟,烏克蘭難民今天的生活狀況如何?教會又如何援助他們?今期本報訪問了烏克蘭基督徒難民,講述戰爭期間的經歷;也訪問了在波蘭的港人宣教士,分享難民的困境和當地機構的援助事工。

詳細內容

【1909期.頭版專題】
遊走墓園間
從死看生的一場導賞之旅

「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傳七2)

傳道者認為往服喪之家比起參加宴會好,皆因死亡是每個人地上的終局。的確,坊間近年有不少墳遊或墓園導賞活動,當中既可找到先賢的足跡,亦可了解這座城市、甚或基督宗教的歷史。與此同時,當我們置身其中直視死亡,它又可給予我們甚麼「生」的智慧?先人所遺留下來的,能給予我們甚麼啟迪?

詳細內容

【1908期.頭版專題】
田野間尋找上主足跡
農耕帶來的信仰想像

近年流行復耕,愈來愈多人嘗試在都市生活以外,尋找新的生活可能。更有教會團體,開始推行耕作,以此作為靈性操練,甚或對關愛受造的使命實踐。然而,在土地政策傾斜、發展巨輪急速滾動之下,耕地和農夫人數卻不斷減少,本地農業似乎難以為繼。這群鄰舍面對甚麼困難,教會應如何關心?教牧信徒在參與農耕的過程中,又會有甚麼牧養和神學想像?

今期找來關注本地農業的牧者,分享牧養農夫的經驗;亦有到田間實習神學生,反思主流基督教的生態論述;還有農夫、生態神學學者評論教會推行農耕的做法。

詳細內容

【1907期.頭版專題】
性開放?開放談性!
──未有過時的全人性教育

最近有調查指出,七成多受訪青年認為婚前性行為沒有問題;不過,亦有調查指出,年輕人雖接受婚前性行為,但不代表他們會實踐出來。年輕人是否對性愈趨開放?

在開放世代中講性教育,是否過時?性教育還能如何推行?關注性議題的機構同工、學校老師、性治療師均在此上以不同方式努力,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到,性教育不是單向,而需要提供空間讓年輕人開放討論。同時,性教育其實也包括身心整體。

詳細內容

【1906期.頭版專題】
《基本法》廿三條立法
紅線下的新聞自由與威脅

港府就《基本法》廿三條立法進行為期僅一個月的公眾諮詢,於二月廿八日正式結束。政府表示一共收到逾一萬三千份意見書,當中超過一萬二千份表示支持,約佔總數的98%;而表達反對的則有九十七份,政府指當中四份之一來自境外反華組織或潛逃外國的人。按政府的表述,社會對廿三條立法似乎一面倒支持。然而,本報訪問了幾位資深新聞工作者及學者,各人對本港未來的新聞自由無不擔憂,認為繼《港區國安法》實施後,廿三條立法必然令傳媒進一步作出自我審查。究竟,新聞工作者在紅線之下,能否繼續充當第四權?

詳細內容

【1905期.頭版專題】
巴裔牧師阿瓦德訪港宣揚和平信息:
戰亂中做好撒馬利亞人

自去年十月七日,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與以色列軍隊爆發衝突,至今,以哈戰爭仍未止息。現居美國的巴勒斯坦裔牧師亞歷斯阿瓦德(Alex Awad)在二月中訪港數天,一連出席多場座談會及訪問,分析開戰原因和分享當地實況。他又到清真寺與穆斯林對話,分享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親力親為宣講和平信息,籲人不能對以哈戰事袖手旁觀。

對於身處香港的我們,面對以哈戰事或許會覺得有點距離,但其實可做的事還有很多:了解戰事更多、祈禱、呼籲停火等。盼望信徒都能成為好撒馬利亞人幫助弱者,花時間去觀察和關心有需要的人。

詳細內容

【1904期.頭版專題】
三層應急機制延長,
就能平息學童自殺潮?

一場學童自殺潮,在教育局未有再主動公佈任何數字的情況下,問題似乎不再落入公眾視線;加上局方將原定為期兩個月的三層應急機制延長至今年底,使這一波學童自殺潮看似平息。究竟,機制是否真的收效?抑或正如好些學者、專家所言,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根本沒有對症下藥?這個三層應急機制的推出理念,與實際執行上,有否出現落差?

詳細內容

【1903期.頭版專題】
學童情緒問題應對機制,
為難了老師?

為應對學童情緒及自殺問題,教育局於去年十二月推出的三層應急機制,原於今年一月底完結,惟局方在一月廿九日公佈將機制延長至今年底。機制延長,是否意味學校在應對學童情緒問題上會得到更多支援?站在教育最前線的老師,擔當著機制第一層、識別較高風險或有情緒需要的學生的守門人角色,他們的需要又有誰來支援?抑或這個機制反倒為難了一群承受著沉重教擔、忙於應對課程改革的教育人員?

詳細內容

【1902期.頭版專題】
飛甩刻板印象
基督徒文創精品分享所信

正值農曆新年,不少網店及IG專頁均有推出揮春、利是封等精品。基督教的產品如何在加入信仰元素之餘,又能緊貼潮流,得到受眾喜愛?就好像「毛毛聊」的貓咪揮春「寶貴如龍」,便吸引了一班「貓奴」。「Hallelujah魚媽手作店」的可愛耶穌揮春則提醒大家關注情緒健康。

除此之外,代理台灣基督教品牌的香港網店Artale Works,其中有文創產品推廣「穿戴式信仰」,將信仰融入生活。這些基督徒創作者嘗試飛甩大眾對基督教的刻板印象,在自家產品裡滲入信仰元素,用產品分享福音及自身故事。基督教的精品除了傳統的擺設,也可以有點新意。

詳細內容

【1901期.頭版專題】
台灣大選後
教會中的綠藍白

台灣大選塵埃落定,民進黨、國民黨及民眾黨三大黨似乎各有斬獲和遺憾,本就意見紛繁的民間,對此亦苦樂參半。究竟不同政治光譜的台灣基督徒和教會,從這次選舉中得到甚麽啟示?國語與台語教會的藍綠之分,在三足鼎立的現實下,有沒有發生變化?面對認知戰、世代之爭和愈發趨於撕裂極端的社會,教會又是否能擔當起使人和睦的重任呢?

詳細內容

【1900期.頭版專題】
88牌團體轉賬海外惹危機?
解構稅務指南法網

早前警方拘捕及通緝基督教正生會董事,指該會二○二○年以正生書院財困為由募捐,惟籌得的捐款只有不足一成撥給正生書院,並將逾五千萬港元捐款轉移海外,甚至轉至董事私人聯名戶口,因此指控七名董事涉嫌虛假陳述和串謀詐騙。事件惹起重大爭議,有網民認為這是政治迫害,亦有人指摘正生會賬目混亂。然而,俗稱「88牌」的獲豁免繳稅慈善團體,特別是基督教機構,或會憂慮將資金轉移海外、開拓新事工,有機會觸犯法例。究竟,機構可如何透過《稅務指南》理解現行法規?

詳細內容

【1899期.頭版專題】
2024基督教界關鍵詞:荒年

多間基督教機構、教會的2024,未開始已告急,「不敷」之聲近月不絕於耳。當香港面臨逾千億財赤,恆指開局連跌七個交易日,樓市持續尋底,加上其他結構性問題……荒年,已成為基督教界在這個復而不常年代的關鍵詞。究竟堂會和機構該如何應對?

詳細內容

【1898期.頭版專題】
及時去愛
在日宣教士赴地震災區實錄

新年伊始,本應是開心快樂的日子。但在元旦日下午四時十分(日本時間),日本石川縣能登半島發生7.6級強烈地震,到截稿日為止已造成逾200人死亡,仍有超過100人失蹤。災區下雪,道路中斷,外界難以掌握最新災情。

在日本分別居住了七年和十七年的兩對港人宣教士夫婦Matt和Mandy、Joyce和志基,均住在該縣,他們分享地震避難一刻的驚險情況,並於地震發生幾天後,來回十四小時往災區運送物資。

宣教士的行動提醒我們,儘管無法預計何時會發生天災,甚或香港過去幾年也經歷了仿如「地震」般的劇變,但願我們都能在自身崗位實踐神託付的使命,並且及時去愛。

詳細內容

【1897期.頭版專題】
香港仍是最溫暖的港灣
──貨輪海員身後的港務牧師

香港自開埠以來,便一直是重要的國際港口,曾一度排名世界第一。儘管這兩年香港的海運及整體貨櫃吞吐量持續下降,但仍舊是全球前十的港口。海運不僅對香港,甚至對全球的經濟民生都有很大貢獻,我們日用的貨物有百份之九十是透過海運運送,而這為全球一百八十多萬海員提供就業機會。

儘管香港和海運之間關係密切,但對於生活在此地的香港人來說,卻是「這麼近,那麼遠」。市民對海員的僅有認識,就是疫情期間海員因豁免檢疫而被指為防疫漏洞。事實上,海員的工作沒有想象中那麽風光或混亂,他們也不過是「打好呢份工」,一樣有物質、精神、心靈上的需要。正因如此,在香港有一班「港務牧師」,如同海員一樣,他們雖不為人熟悉,但伴隨著這座城市快速的節奏,為它的正常運營,提供必不可少的關顧與支持。

詳細內容

【1896期.頭版專題】
2023教會大事回顧:我們「復常」了?

踏入二〇二三年,政府終於放寬各項防疫措施。終於,我們毋須「安心出行」也可「出行」;終於,人們毋須躲在口罩背後,可以真面目示人;還有威力強大、無遠弗屆的《港區國安法》令香港「由治及興」,一切看似回復正常了。然而,過去一年,教會崇拜人數及奉獻金額大幅下降,移民潮下離港信徒增加;信徒不再願意全職事奉,全時間神學生人數出現斷崖式下滑;愈來愈多信徒不甘只待在自己的堂會;還有殺校潮臨到……我們真的復常了?教會真的復常了?

詳細內容

【1895期.頭版專題】
活化詩集唱「新歌」

臨近聖誕,崇拜必定會唱頌不少傳統詩歌:〈齊來,宗主聖徒〉、〈新生王〉、〈聖善夜〉等,這些詩歌歷世歷代也有不同的翻譯版本。談起詩集詩歌,相信不少人均有既定印象,覺得「唔啱音」,甚至不受年輕人歡迎──〈主能夠〉成為被網民嘲笑的熱話。不過,所謂的「唔啱音」原來是因為當時是用普通話翻譯,而非粵語。

詩集詩歌擁有豐富歷史、神學、文學、音樂內涵。有年輕人用爵士樂重編詩集幾首詩歌,亦有人用現代化的粵詞和編曲活化詩歌,有機構打算製作粵語詩集。在今日的世代,詩集對我們還有甚麼意義?我們會怎樣活化與承傳?這是一首怎樣的「新歌」?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