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眾議園
(本版園地 歡迎來稿 文責自負 不設稿酬)

誰配做我的鄰舍?

自以為義的律法師1在眾目睽睽下站起來,故意挑戰耶穌,問祂「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路十25-37)。

耶穌知道他的來意,便反問他兩個問題:「律法怎麼說?你怎麼理解?」(《當代譯本》)律法師按他所通曉的舊約律法,耳熟能詳地回答:「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律法師的答覆,其實是由舊約兩段經文合併而成,分別是申命記六章5節:「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以及利未記十九章18節: 「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原文的意思是「應當愛鄰舍像愛自己一樣」)。」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路十28)祂的回答是呼應了利未記第十八章5節:「所以你們要守我的律例、典章。人若遵行,就必因此活著。」

律法師其實沒有回答耶穌第二個問題,可能他知道自己知而不行。而且,律法師和耶穌所指的「永生」,意思並不一樣。前者是希臘文的名詞(zoe),後者則是動詞(zao)。律法師的意思,是做甚麼才能得著豐盛的生命,他想尋找獲得永生的竅門;耶穌卻指出,律法的最終要求是愛神和愛人,照著行便會因此而活著。最重要的是要活出有神樣式的生命,而不是得著永生。事實上,律法師並沒有按照律法而行,他只是把律法用作指正別人和考問耶穌的武器,並且炫耀自己是律法的演繹權威。他雖然是律法的飽學之士,卻沒有活出律法的要求。

好撒瑪利亞人

律法師並不滿意耶穌的回覆,他繼續鍥而不捨地追問耶穌:「誰是我的鄰舍?」目的是「要顯明自己有理」。他要為自己辯護,並且要耶穌認同他的想法,因為他不依從律法而行的真正原因,是不能把所有人都當作是他的鄰舍,他認為有些人不配做他的鄰舍。耶穌沒有直接回答律法師狡猾的追問,卻用「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作為答覆,因為祂知道猶太人認為撒瑪利亞人不是他們的鄰舍。

素來被猶太人鄙視的撒瑪利亞人,自公元前七二一年北國以色列滅亡後,因與外邦人通婚而被猶太人認為是賤民,因此不被視為他們的鄰舍。「撒瑪利亞人」甚至被用作辱罵人的代名詞。可是,比喻中的撒瑪利亞人卻憐憫那被劫的猶太人,他悉心地為猶太人包紮傷口後,便讓他騎上自己的牲畜,送他往旅館養傷,整夜照料他,並預繳了相等於當時一個人的兩個月工資作為食宿費。撒瑪利亞人眼見這人落難,本來可以落井下石,以雪世世代代的民族仇恨,但他並沒有因為曾被人鄙視而心懷怨恨和苦毒,卻是連忙救助有需要的猶太人。原來放下怨恨和自我中心,常存寬恕和對人存憐憫的心,才能體恤別人的需要,隨時隨地準備施予援手。

誰配做我的鄰舍

從專業的角度看,祭司和利未人2不向那被強盜剝去了衣裳、甚至被打至半死的人施以援手,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可能有公職在身,而且那人看來已經死去,所以故意繞道去避免觸及屍體,以免自己沾染污穢。其實,人有絕對的自由可以選擇如何處事,但無論是甚麼抉擇,往往反映了背後的價值觀和心態。耶穌在講述這個比喻時,並沒有責備祭司和利未人的無動於衷和不顧而去,祂只是強調撒瑪利亞人「動了慈心」,並且詳細地描述他如何用行動去表達對別人的憐恤。

諷刺的是,律法師、祭司和利未人本來是神和人的中保,與神和人本應有密切的關係,並且應是富有憐憫的心腸。可惜的是,他們只是把神所交付的職份,看為一種工作和職業,卻沒有使命感和委身;內裡其實並不愛神,亦沒有憐憫人的心。「誰是我的鄰舍」的發問,意思可能是「誰才配做我的鄰舍」,因為只有某些人才配做律法師的鄰舍,他只是愛那些值得他愛的人。律法師已經把人分了等級,他要選擇性地與人建立關係。很多時候,高談闊論真理或用道理去教訓別人,並不是信仰的核心;在生活中學習愛神和愛人,才是活生生的信仰。屬靈生命的質素和有愛人的動機,要比擁有豐富的學識和地位重要得多。如果徒有律法的知識,卻沒有愛,那只是「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林前十三1)

我是誰的鄰舍

耶穌最後的反問,巧妙的把律法師從自我中心的發問,轉化為以撒瑪利亞人(別人)為中心:「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耶穌希望律法師學習以別人的需要出發,讓自己隨時成為別人的鄰舍和幫助。正如那個撒瑪利亞人一樣,可以不忘舊恨地把猶太人看作是他的鄰舍,是因為他可以問自己:「我是誰的鄰舍?」這種愛人的動力是來自神。「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因為神就是愛。」(約壹四7-8)我們亦可以從耶穌的榜樣,去體會衪對人的愛;祂的榜樣與祭司和利未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耶穌不像他們因要保守自己的聖潔而不去憐恤別人,衪可以伸手去觸摸那些被視作不潔的人:長大痳瘋的人、管會堂者死去的女兒和兩個瞎子,(太八至九章)耶穌願意接觸、醫治、接納、赦免、寬恕和愛他們。

學習成為別人的鄰舍,並不等如基督徒要做「救世主」,以自己有限的力量,無限量地幫助有需要的人。撒瑪利亞人的比喻有一個很重要的啟示,便是先「動了慈心」,然後才開展憐憫人的行動。換言之,先存有愛人的心,以及按聖靈的感動去施予是一個關鍵。另一方面,假如完全沒有「動了慈心」,而只是故意「裝出」一副愛人的臉孔,假冒為善地「做出」一些善行要得到別人的讚賞,便跟保羅所說的一樣,並不會得到神的喜悅:「就算我散盡資財,救濟窮人;或者肯捨己捐軀,任人焚燒,但沒有愛,仍是毫無價值!」(林前十三3)所以,最要緊的是擁有愛神和愛人的心,而這夥愛心是源自於神。「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約十四15)因此,出於愛神的緣故,便會自然而然地看重別人、憐恤人和幫助人。耶穌要指出,信徒人生的目標,是與神和人建立愛的關係,活出信仰的生命,而不是一味追求永生。


1. 律法師又稱為文士或經學家,是對摩西律法有專門研究的人。他們專責抄寫和向百姓講解律法。他們在新約時代常指責耶穌違反了律法,耶穌卻嚴厲的責備他們外表假裝敬虔,內裏卻滿是污穢和敗壞。
2. 利未人分為三種,分別是普通利未人、祭司利未人和大祭司利未人。只有亞倫族的後裔才能擔當祭司,長子則為大祭司。當時祭司負責獻祭,利未人則負責有關的準備工作。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