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時代跨頁

一個時代的誕生
第三屆神學路思培靈會的多元分享

由本港一群神學院老師自發籌辦,自二○一六年開始於新年假期舉行的「神學路思」培靈研經大會,今年已踏入第三屆,於二月十八至廿一日假觀潮浸信會舉行。大會本屆主題為「一個時代的誕生」,四晚培靈會的講員則從這條題目中各自分享,引發不同的回應、啟發與激盪。

神學路思發起人之一陳韋安博士對本報表示,這次大會有別於上兩屆主要面對香港政治處境的神學思考,如一六年經歷在大年初二的旺角衝突事件下思考「天國與人間」、一七年香港步入威權時代下思考「盼望.抵抗.盼望」。本年的題目是希望在一個相對往年較為冷靜的時間中,與信徒思考在現行的政治、教會困局中,如何聆聽更多不同面向的觀點,建構一個長遠的思考模式,繼續去踐行新的遠象。陳韋安認為四位培靈會講員的分享均有連貫之處,均是辨識當前處境的困局,提供不同而可行的解決方法予信徒思考,有提倡對話、有堅持承傳、有思考抗爭等。

湯泳詩:
與井旁婦人對談的靈性修持

道風山基督教叢林主任湯泳詩博士於首晚培靈會分享,講題為「安住時代中:對話的靈性修持」,指面對香港新時代撕裂的僵局,對話就顯得必要。故此她引用約翰福音第四章有關耶穌和撒瑪利亞婦人一起對話與談道的經文。根據神學路思的紀錄,湯泳詩指出,耶穌作為一個猶太人,卻路經撒瑪利亞人的聚居地,是耶穌決意走出界限,這猶太人主動走出界限的行動,正令當時的人側目、困惑、不安。而同樣在香港,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已不再一樣,慢慢創造了「同質層」,只和觀點相同的人溝通,在社群媒體的協助下,取消關注或屏蔽意見不同的其他人,這令人們活在一個意見相同的世界裡。湯泳詩認為,在約四,耶穌卻展示通向新可能的道路,就是跟與我們立場與背景迥異的人對話。其後,湯泳詩引用馮煒文提出的「陸緣神學」,他主張把香港與大陸連在一起看。她認為,若香港人能夠越過邊界,走出同質層,將有望可見通向未來的曙光。

湯泳詩強調,對話的前設是我們視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持份者,沒有誰比其他人更掌握或接近真理,每人都是給予者,也是接受者。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的對話充滿張力,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仍是在平等關係上對話,即使耶穌知悉婦人的背景,卻沒有對婦人的私生活進行批判定罪,而是彼此在互信與尊重下交流,對談真理。耶穌向撒瑪利亞婦人表達了自己口渴的需要,她以充權的身份,成為了給予者。此對等的平台,促使了婦人與耶穌在井旁談道,相互服侍與修和。

湯泳詩指出,約四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對話的目的是談道,耶穌熱切地與她分享永遠不渴的泉源與永生的盼望,婦人亦誠懇地表達她對真理的渴求,從一口井水到永恆真理的渴求,就是我們要勇於對話的原因與目標。她引用挪威宣教士艾香德(Karl Reichelt)昔日建立道風山的故事,強調他不是將西方的基督教植入中國文化,而是希望通過對話,讓基督教在香港的中國文化土壤中落地生根。艾香德邀請僧侶、道士上山一同學習、生活、祈禱,視各人為追求真理的人,在尋道的朝聖旅程中同為「道友」。湯泳詩強調,我們各人離真理或遠或近,但到底每人都只是瞎子摸象,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對話,才能瞥見真理,為新時代帶來希望。


湯泳詩:「我們需要通過對話,才能瞥見真理,為新時代帶來希望。」

林子淳:
上主今日仍呼召人宣講安慰的話

第二晚的培靈會由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學術主任兼研究員林子淳博士主講,主題為「新時代的呼召」,他以先知以賽亞蒙召及其為上主工作為例子,指出以賽亞當時所面對的複雜處境與今日的香港有一定的相似性:當時以色列人正處於強大的巴比倫帝國兵臨城下的威脅中,不知道能否繼續延續民族與文化,甚至猜想亡國會否是上主對以色列的懲罰。可想而知,當時的以色列人處於相當絕望的處境。林子淳認為於舊約被擄時代,被劃分成「被擄」和「堅守土地」兩大派別的以色列族群,本來就很容易讓人想像到今日香港人群體,因為當時以色列和今日香港都有認為要堅守固有土地的「本土派」,但同時亦有大批遷入的新移民,於這種情況下族群的想像與認同應如何定義?何謂「真以色列人」和「真香港人」?

林子淳引用賽四十3提到要在曠野中修建道路,當這種意象與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聯繫起來時,不難聯想到這節新約福音書亦有引用的經文,其實借用了上帝引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意象,讓人記起過往上帝的應許,儘管前路可能很凶險,但傳講這安慰信息的人仍堅持相信上帝的應許不會徒然返回,並想像自身正在再一次出埃及。過去的回憶不只是封閉的記錄,更能一而再地使信仰群體激發另類的新想像,耶穌基督對人說:「我的國不在世上,是在人的心裡」,亦因如此,上帝的話語能永遠立定。

林子淳指出今日上主可能會繼續問「祂可以差遣誰」,希望可以招聚到像以賽亞書四十章提到,那些願意回應上主呼召「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的「你們」,但從古到今上主都沒有應許過任何成功神學的方程式,從來沒有擔保過人回應上主的呼召後,會取得成功。相反,歷來那些被上主呼召的人,如以賽亞、被呼召的餘民、施洗約翰和耶穌基督,他們一生都活在爭議聲中,甚至會因為堅持公義的福音信息而引來殺身之禍,但正正因為有這些願意擔起苦難、甘心奉獻、承受不應由他們承受的苦難的無私生命,能成為轉化整個群體的救贖,因為這些犧牲成為了贖罪祭和好消息的起頭。「誰願意成為以賽亞書四十章中的那個『你們』?去吹奏上帝安慰人的信息,令一個新時代可以誕生?這正是上主擺在我們面前一個新時代的挑戰。」

林子淳:「誰願意成為以賽亞書四十章中的那個『你們』?去吹奏上帝安慰人的信息,令一個新時代可以誕生?這正是上主擺在我們面前一個新時代的挑戰。」

黃國維:
見證耶穌復活後的抗爭

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助理教授的黃國維博士主講第三晚的培靈會,講題為「忽然抗爭的使徒」。他認為「新時代」像是突然掉入去,這幾年香港猶如坐在「跳樓機」下跌般陌生,年輕人更加感到對前路沒有盼望。他以使徒行傳門徒在耶穌復活後,他們像迎接新時代,同時成為受當權者逼迫的一群而套入今天處境理解。耶穌在徒一7-8改正門徒認為耶穌復活後馬上復興以色列國的想法。「耶穌提醒門徒,歷史的時間日期不是人能知道的。」他指或許我們今年像門徒一樣,想耶穌馬上回來拯救土地、剷除惡人,但耶穌指出問題不在於「甚麼日期」,而是日期由「父憑著自己的權柄」定的。黃國維指這日期可能在我們死的一天也看不見,像門徒也是一樣臨終前看不到任何好處。我們要向門徒學習,他們就算曾親眼看見復活的耶穌,知道他有改變世界的能力,但仍願意順服在神的時間之下,耐心等候努力,並且堅持到死。

另一樣耶穌指正門徒的是,祂吩咐門徒不應狹窄地只看到自己的土地,而是要放眼世界。今天很多人說要看遠至「大灣區」、「一帶一路」,但往往是使用更大視野來使自己獲益。耶穌要門徒有的「世界視野」,是要從自己開始祝福世界。我們或許會問自己自身難保,如何祝福世界,但耶穌鼓勵我們,當我們有聖靈的能力,便會想如何祝福別人。黃國維分享說,三年前他聽過一位教授的講座分享——這位過往曾爭取FBI改變不義做法的教授,談及香港的雨傘運動,指傘運鼓勵了美國一些關心社會議題卻一直未見成果的學生,並叫黃國維代為向港人道謝。這使黃國維反思原來香港人的堅持、執著和犧牲,是能夠成為世界的祝福。

黃國維亦談及韓國濟洲島天主教神父Father Mun的事蹟。這位神父十多年來為反對政府在該地興建美國海軍基地,而長期在基地的地盤門口做彌撒、禮儀,長期靜坐不肯離開,又躺在地上阻止工程車進出地盤,更因此而受傷。結果海軍基地在兩年前落成,反對的天主教神父們沒有離開,反而在基地附近建了一座和平紀念館,豎立和平的標誌,繼續在那裡做彌撒、抗爭。Father Mun寄望他的抗爭有天能使基地也成為和平紀念館。黃國維認為他的抗爭未因為海軍基地落成而失敗。「復活的主今天仍活著,當黑暗未消失,仍是他(Father Mun)抗爭的日子。」

黃國維:「復活的主今天仍活著,當黑暗未消失,仍是他抗爭的日子。」

盧龍光:
信徒要敢於提出復和

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十九年的盧龍光牧師主講第四晚的培靈會,講題為「上帝的愚拙與智慧!」。他表示,保羅是新時代的開始者,讓福音得以傳到猶太以外的地方,成為普世信仰,可是他自己卻是不被承認為使徒的「夾心人」,到處被追殺和否定。當保羅把外邦人的金錢奉獻帶回耶路撒冷,其實只希望與猶太人信徒復和。盧龍光認為耶路撒冷信徒最終是不肯接受保羅的金錢捐助,因為他們不接受保羅所傳給外邦人的福音,他指反對保羅的、令保羅被捉拿的,其實是信主的猶太人。盧龍光由此指出,雖然我們正面對新的一代,但其實撕裂的內容、危機都未必是新的,而撕裂是源於人相處中的罪惡所致。「各人自以為義的香港,是否上帝所願見?」

他憶述當年當佔中概念提出,很多人都覺得其論述有理由、有邏輯,可是歷史中正義合理的事,最終都不是用人的意志去達致。他指擬定《基本法》時本身沒那麼緊,但因為八九民運時中方看見香港支持民運的力量,所以把《基本法》定得更緊;又指雨傘運動後北京對香港管治也更緊,很多事都是愈鬥愈輸。

不少人將現今情況形容為雞蛋與高牆的抗爭,會稱讚人不怕高牆、堅守原則,但盧龍光質疑:「那是否也只是人的智慧?」他指身為基督徒,不是要靠一邊來站,而是要用勇氣和愛,在可能被指轉軚、騎牆時,仍為真理發聲。他認為保羅就是這樣,猶太人卻都認為他是叛徒。上帝的智慧就是十架上以生命與人和好的基督。

在該晚的問答環節,現場會眾踴躍發問,大部份均是問及如何在堅守原則下、或權力不等下談論和實踐復和,也有人問及盧龍光對中梵建交的看法。盧龍光指耶穌回應問題時也總將人們的焦點改變,回到更核心問題上。他以「將屠刀放在劊子手上」形容早前立法會議員宣誓被DQ的事件,認為如果沒這樣宣誓,便不會被人DQ和引致釋法,「當弱勢以為自己是強勢,我尊重他可以這樣選擇,但這不是唯一的路。」他指出對抗也有很多種,不是只有一種方法,更有一種叫無能者的力量。他認為在這個起來對抗就成為英雄的時代中,基督徒卻應宣告要謙卑下來。正如中梵關係,盧龍光指很多人可能覺得陳日君樞機是英雄、教宗是不曉得形勢,但其實是大家的關注不同。他認為基督徒不應只扣帽子論斷,更應尊重及聆聽異己者。

盧龍光:「各人自以為義的香港,是否上帝所願見?」


(部份圖片由大會提供)

(首晚湯泳詩部份整理自神學路思面書專頁,由該會同工Jean Ng筆錄。) 


後記:

盧龍光認為對抗不止是一條路,可能愈加對抗、結果愈壞的觀點,在網上引起較熱烈的討論和迴響,各有支持與反對者的兩方意見。陳韋安認為參與神學路思的會眾多抱有共同的政治與神學立場,很容易以為己方的立場與做法是單一和絕對。他說,大會事前沒有刻意與盧龍光溝通有關信息內容,均容讓講員自由分享個人意見,而這種討論正正達到大會希望信徒思考更多其他觀點的目的。陳韋安認為,實質上盧龍光的觀點亦不與大會的立場相距太遠。

本屆神學路思也有新的嘗試,在日間邀請來自馬來西亞、台灣及新加坡的教牧與學者,分享教會在亞洲不同地方及時代中之經驗。陳韋安指這同樣希望帶給香港信徒有更多面向的思考,吸收不同國家的經驗,從而豐富自身的神學與處境的整合。(詳見本報上期報道

四晚的培靈會每晚約有八十至二百人出席,陳韋安坦言感覺是比往年少人參與,但日後仍會積極思考教會在時代中的需要,而決定未來籌辦的主題與方向。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