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眾議園

從華人神學教育到中國研究

究當代華人神學教育史而不提及趙天恩,是一錯失,甚或可能是一過失。

  六十年代,趙天恩牧師在美國接受神學教育,籌辦香港的中國神學研究院(下稱「中神」);七十年代支援台灣的中華福音神學院(下稱「華神」),八十年代創辦中國宣道神學院(下稱「中宣」),為華人神學教育奔走、出力。他幾十年的事奉,都與神學教育(包括中國教會的培訓事工)分不開;不光是扭轉華人神學教育於五、六十年代停滯不前,或每況愈下的趨勢,更為華人神學教育指出了方向。

  五、六十年代港、台絕大部分的神學院,其實都是聖經學院;聖經固然要讀,讀了固然要熟,卻談不上聖經研究(釋經)、歷史研究、神學反思。入學的神學生大部分在中學畢業水平,甚至初中水平;神學教師每多教牧。事實既是這樣,對於解放之後十多二十年的香港神學教育界,也就不必過於苛求。倘若研究一下一九四九年以前國內的神學教育,便可知其來有自。

  趙天恩牧師籌辦中神,為華人教會訓練基督徒大專學生,改變了這種局面。許多神學院,在中神道學碩士成功開辦,也開辦得極為成功後,都紛紛辦起道學碩士課程來。在此,筆者只提出事實,無意進行分析判斷,更無任何褒貶;反正這是好事。總之,中神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

  對許多神學教育先驅,一間成功的神學院,不是夢寐以求的事奉嗎?不是應該多花點時間去鞏固它,充實它,改革它嗎?趙天恩牧師卻沒有這樣做。除了異象與呼召,也與性格有關。他不能停在事物發展的一個點面上,只專注於一事,只守候於一處。他居住的地方,從北美而台灣而香港而台灣,加上馬不停蹄往來於美中港台,正好說明這一點。他神學畢業時,中國正興起文化大革命;可他預先察覺:要向中國人傳福音,光研究神學並不足夠,還要了解中國──中國歷史文化、社會政治、中國人的性格、意識形態、生活習慣。他認為自己很小就離開祖國,連中文都幾乎忘了,怎麼能夠向中國人傳福音呢?另外,神學是不是要本色化呢?是故,神學畢業後,他開始補中國課。

  六十年代後期,他在賓夕凡尼亞大學,開始了中國研究。那個年代,美國流行的中國研究,概以費正清領導的哈佛學派為主流,歷史研究比較強。其中針對傳教事業與中國關係的學術著作,到今日還是重要的參考。趙天恩牧師自言喜歡中國詩,但他的中國研究,主要還是歷史──中國現代史、思想史、基督教在華史,特別是宣教史。他非常看重賴德烈──那位由宣教士轉為教會史家的大師。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六、七十年代北美流行的歷史研究法,重史料的蒐集,包括不夠準確的口述資料。然後從事資料的整理、檔案的建立、年表的製作、統計數字的分析,最後是大膽的結論。從他的博士論文──起初研究誠靜怡,後擴及二十年代中國本色教會運動,看得出結合了這幾種元素。七十年代,在華人基督徒學者之中,尤其從事神學教育的學者之中,走這條路的,可謂鳳毛麟角。他的中國研究,或中國宣教史研究,筆者認為,資料自不能超越賴德烈,可是識見──特別對中國教會意義之識見,則未必在賴氏之下;後者總是以西方基督教會為中心。

  趙天恩牧師本人持改革宗的神學立場,而微作修正。他承受了父親(改革宗神學翻譯家趙中輝牧師)的教導,吸取美國日內瓦大學及韋斯敏特神學院之加爾文傳統而形成的。不過,他也向依納爵的屬靈操練開放。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以聖經為基礎,特別是羅馬書第五至八章的救恩神學。他從救恩神學開始,結合了基督教在華史的研究,認為本色神學並非通達的路。他曾宣之於口(筆者暫未見其筆之於文),說:神學本色化,此路不通!

  神學反思加上中國研究,從華人神學教育不能忽視的大目標──中國福音化──的角度看,趙天恩牧師認為還不足夠。神學教育,除了不能缺少宣教訓練之外,更不能忽略生命成長(靈性操練),或基督徒成聖真理的實踐。他看重和提倡學術研究,初時努力的結果,卻如古人所說:「揉曲木而過之。」不少神學院把輕視學術研究的曲木「拗過龍」,變成了大講學術而罕談宣教及靈命的曲木。正似中國許多思想家,極度看重道德實踐,乃被指為輕視知識論;到了人人大談格物致知、科學是尚而不求成德的學問時,則又轉向另一方面傾斜,失去原想達至的平衡。所以,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趙天恩牧師從事的神學教育,明顯像鐘擺從一端擺向另一端。換言之,他重新強調靈命成長,提出基督徒要活在基督裡,生命要與基督結連(to be in Christ, or union with Christ)。

  可見,年青時代的趙天恩牧師,呼籲為華人教會吸納和訓練基督徒大專學生,卻並不從此就停在那裡。換言之,他反對為學術而學術,為神學而神學。可是,在他還未累積到足夠經驗,為神學教育取得平衡點時,他已離開實驗場中神,投入中國事工、中國研究範圍去了。然後,他騰出時間空間,比較自由地去思想中國的需要,重新反省神學教育的性質。他認為中國近百餘年來,一直追求富強;現在富強已達,可是人心空虛。倘若連接受系統裝備的基督徒,亦無美好靈性,甚至欠缺宣教傳福音的訓練,將怎樣面對十幾億人心靈的需要?是故八、九十年代的趙天恩牧師,在提倡中國研究之餘,在神學訓練的實驗中,大膽結合宣教元素;所謂「研究→培訓→差派→研究→……」三結合,並且強調三方面是互動的循環。

  從重視學術的神學教育,到講求學術的中國研究,再走上重視宣教、生命成長的神學教育,趙天恩牧師給我們繪畫的,是一幅較全面、較接近聖經的神學教育圖畫。

(從華人教會歷史看趙天恩系列之五
作者為中國宣道神學院教務主任)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