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眾議園

基督教美術的溝通方法

化的重量在宣教上的重要性只會愈來愈大。我們如何在後工業社會來討論這個問題?

  熟悉我的文章的讀者,應該知道我並不是用狹窄的眼光來看所謂「基督教的」藝術,因為站在創造論的角度,這個世界是神的創造,是屬於神的,美麗的萬物,由宇宙的銀河最遠的星球至單細胞生物,都是美得令人口張開合不了的。

  另外,也不是單看作者是否某教會的會員身分,許多教派之間的政治,我希望不會令基督教美術圈成為鬥獸場。可惜是藝術家,不可怪人,總會給人一種「相當自我」的印象。不知是否公平,這樣說:「藝術家」總是難以與「俗」人相處。

  馬太福音廿八章大使命的對象,當然包括受藝術訓練和召命作藝人的肢體,故我們不可以不考慮藝術宣教的策略。可惜是這個議題被保守派抗拒了多年。所以我們華人教會在視藝作品上是空白一片!

  翻開教會歷史,改革天主教的一班教會領袖,是否真正反對美術宣教呢?我看不清晰,恐怕是我們故意誤會他們的意思。但時至今日,我覺得美術作為教會的生活的一部分,排除了偶像敬拜的毒性後,是完全美好的。其實話語、音樂、舞蹈、劇場、遊行、宴席等全都曾被異教(反基督教者)使用,但教會甚少抗拒它們,惟獨對視覺的禁忌猶深、對美術工作者猜疑重重。或只把藝術家的參與局限在教會書室內俗套的所謂宗教飾物精品中。使人想起民間宗教販子的聯想,這不是上策。現今圖像傳意正如紅日初昇,教會仍然單用文字來傳播思想和感情,是非常不合情理的。宣教研討會為何仍然漠視這個重題?我提出來的議程是多方位的進路:

美術傳教方法論

  有甚麼方法利用美術圖像來宣講福音呢?

  一、直接的方法──把聖經故事情節繪畫出來,和早年西教士的「來信耶穌!」傳教畫及在教會書室嚴重浪費空間無人問津的聖經漫畫書等。

  二、間接的方法──藉符號或術語化的圖像,試圖創造基督精神一類的道德畫。這樣是無個體特式的投降主義。

  三、合併法──與傳統文化會通的作品,例如儒釋道三家真理和基督教共鳴的傳道藝術作品。較合向文化學術界引發思索人生哲理的進路。嚴格說是混淆概念。

  四、移用法──借用傳統中國象徵圖像,把基督教意義「翻譯」成中國化。但被基要主義派肢體抗拒。

  五、填補法──插入新思維,補充固有文化的空白,例如人死後生命的描述。或西方的科學、民主、人權和文化思維。宗教是另一時興產品。

  六、虛擬法──傳統國畫的山水是可以神遊的,基督教的靈修操練也有用到想像力的。許多人說:美術用在靈修上往往是用了虛擬心景的技巧。

  七、增強法──語言仍是傳播信息最簡單直接的工具,但只有利用視覺圖像,全面的意義(holistic meaning)才可以感現,從發展心理學來看,幼稚園的孩子是由圖畫來識別世界的。例如一本書的插圖、封面設計、攝影等都是書的有機部份,因為這些畫像,包含了許多插畫家閱讀名著的淚水和血肉感覺。最近我參與工作的一本書,得作者同意,是稀有地承認我為作者之一的地位,雖然我只是後期的視覺藝術加工者。許多書出版和受愛戴的講員都是受藝術形象的雕塑,才會如此暢銷和流行。現在一般華人的傳道人在美術上的訓練淺薄,促成基督教文化上的戰略失利,可幸,平信徒的參與和貢獻,可開發新的教會內部的文藝復興嗎?我們知道狂熱的正統的要求是殺害了許多自由創作的空間的警察。我覺得這是最難走的道路,但我的神學思想是和各宗派有素質的文藝人合作的,我們是團隊精神地合作,把全面的意義感現出來的。

藝術家是經濟自殺的傻瓜?

  那個是正確的路向?這是一個現實的難題,朋友提醒我:在經濟上,我們要弄清楚,但文化不是生意,是奉獻和委身,這對滿腦子錢幣的弟兄,我只有「無奈」。今夜,我想著米開蘭基羅在西斯丁教堂的地板上,感謝神給他參與美術聖工的榮耀,雖然他貧病交加,他一定很快樂,我多麼欣賞他!縱然許多當代的人嘲笑他。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崇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