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眾議園

教會中的知識傳承(二)

作者網址:http://www.christianroundtable.org/forum

上篇,我舉例說明教會中的知識傳承有其社群性限制,這帶來的問題比知識內容更值得我們關注,因為信徒確認了某種傳承方式後,會藉此建立出各樣拙劣思想,但卻視之為純正基督徒思考方法產生出來的上乘成果──真理。維護這些「真理」就是維護基督教和高舉上帝。

  在本篇,我會藉兩項社會研究來說明一點:請勿隨意用神學或道德眼光看社會現象的成因和後果,神學和社會現象其實沒有很多延續性。這會令很多信徒不安,但這是事實,宜及早察覺。

神學與工作滿足感
  Hawthorne效應是指在三十年代初的一項研究及其帶出的深遠管理學意義。那時,一些研究員在Hawthorne工場做研究,試驗不同因素對工人的生產率有甚麼影響,包括調校不同的燈光照明度。奇怪的是,不論是光是暗,甚至非常陰暗,生產率都不斷提高。後來有人發現,其實是工人感到有人關心他們的工作,所以他們做得特別起勁。這研究很諷刺,因為研究員當初傾向接受剛興起的非人化科學管理學理論,從沒想過職場裡的人際關係對工作效率是有影響的。

  現在有些主張常給受眾一種印象,歸根究底工作滿足感是一個神學問題,以為建構了一套神學就可令信徒覺得工作有意義和體會到信仰在職場的意義。請留意,不是甚麼事都可以還原為神學分歧的。其實,即使不談甚麼神學,只要從商信徒看見牧者會來探望他們,小組會為他們的工作祈禱,又能在職場裡領人歸主,恐怕大部分從商信徒已經會覺得神臨在於他們的工作地方,感到工作很有意義。這與Hawthorne效應巧合之處,是那些最能改變信徒職場生活的事,並不是神學概念,而是他們從教會群體裡感到關懷,但帶來這份關懷的人卻以為關鍵在於神學概念的更新──當某些論述愈發流行,恐怕漸漸地就連受眾也這樣想。

  (詳見拙著《經濟商業生活與基督教倫理》第二章)

直覺思考與社會分析
  美國在一九九一年制定了《反殘疾歧視條例》,目的是要讓殘疾人士在僱傭上有平等待遇。有些人強烈反對,認為這會讓殘疾人士動輒興訴訟,令商界被逼優待他們,提高營商成本和造成逆向歧視等等。二○○一年,麻省理工兩位學者在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條例成立後,很諷刺地,殘疾人士的工作機會減少了,原因是公司發現遷就殘疾人士和可能訴訟的成本高,於是乾脆在聘用那一關就拒絕殘疾人士。該研究又指出,這條例對於非殘疾人士的工作機會沒有甚麼影響。

  誠然,即使教育程度最底的人都可以說某政策會造成某些後果,那後果(不)好,所以(不)應支持某政策。然而,「某政策會造成某些後果」這類社會科學式命題,不能憑直覺說的。可能性有多高?嚴重程度如何?當我們專注某個因素,假設別的全都不變,可以直覺地推斷後果會有甚麼變化(但仍不能知其幅度)。不過,當我們專注的那個因素只是眾多因素裡的一個,而所有因素都在變化和互相影響,我們就不能言之鑿鑿地憑直覺推斷後果會是怎樣。在此,我們需要的,是學術、嚴謹,和昂貴的社會科學實證調查。在這些事上,很抱歉,空想(armchair reflection)是派不上用場的。

  解讀數字也是一門學問。過去十年離婚率上升了,我們就可總結出家庭生活質素下降,甚至「道德淪亡」麼?會是過去幾十年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無經濟能力提出離婚要求,但現在卻可以嗎?某國家經濟強勁,又多人是基督徒,我們就可以立刻推斷是基督教有助經濟發展麼?

  神學與社會後果的關係,亦比我們想像的複雜。膾炙人口的韋伯論新教工作倫理告訴我們,即使是一個傾向禁慾的信仰,它帶來的社會現象卻可以是促使資本主義興起,令後人有無數機會沉醉物慾。

  或有讀者會光火:「你即是說我不能對社會下任何判斷,荒謬!」既是亦非,視乎該判斷的語境和它要帶來的影響力。如果一個藉藉無名的人在閒談中提起,當然無問題。若在社論或以團體名義聲稱,人們則會期望有多點證據,在此,個人閱歷已是不及格的證據。若藉此建立一套具影響力的論述來有系統地抨擊某文化現象,牽涉全港教會的政治取向,則要有非常充足的實證研究支持,所需要的,會是一個專業社科研究中心,而不是幾個有心人每週剪貼報章(其實閱讀剪報可以是一個強化固有偏見的機制)。這毛病幾乎所有基督教領袖和社關團體都有犯,不管是甚麼立場,我無意針對任何一個。(補充:上篇提出的各項觀察,亦可以被這節的論點質疑。故此,必須澄清,上篇列舉的例子只為喚起讀者聯想自己的經歷,和反省有沒有犯那些錯誤,並非一個嚴謹考察。同理,有些談文化的文章旨在提出反省,若無意系統地陳述社會現況,便不在這批評之列。)

總結
  說回本系列的主旨──教會中的知識傳承,以上兩節告訴我們:一,直覺式地思考社會現象和因果是很不可靠的,那現象會否出現,若有出現會有多顯著,在嚴謹調查前都是未知素,我們絕不宜視之為重要論點。二,請勿將社會現象還原為神哲學問題,以為有某種(神學)思想的人,必會做出某些事或帶來某種社會後果,沒有的,必會做出另一些事或帶來另一種社會後果。這就是我在上一篇所指的思考毛病:「教會教導傾向要在短時間帶出很實用的應用,要令信徒覺得某一個想法足可改變他們的生活,更甚者,那些影響會被說成是社會性的,而不是個人的。於是,信徒漸漸習慣將某些基督教信念與某些社會現象劃上等值符號。」自以為憑一己之力可看透世情,是教會文化裡的思考盲點,不容輕視,尤其現在教會忽然喜歡搞政治化社關,「很喜歡玩政治遊戲」(套用李思敬博士的話),就更要注意社會性描述和預測的可靠性。

  或會有人說:「你在推崇專家/精英主義」,「你把知識抽離群體」,這兩種回應都是不對題的。不推崇精英主義的人也要反省自己的思考過程是否可靠,是否有盲點,強調信仰必須在群體裡實踐的人,更要加倍留意社群性限制會否令他們表現出來的信仰有偏差和盲點,或判斷事情時有過敏反應。

  在這系列裡,我要指出的是,關心現在人們的思想固然重要,然而,人們用甚麼思維方式獲得那些既有思想、獲得新的思想、及反省舊有思想,是更大的問題。今天,資訊發達,人們表達自己意見的渠道繁多,自我表達亦比從前積極,假若我們不檢討我們思維方式上的缺點(尤其社群性的局限和偏差),不敢面對嚴峻的批判,恐怕教會裡會有愈來愈多以知識和真理自居的論述出現,但卻不都是經得起考驗的,令人無所適從,嚴重者更會令教會走錯路。知識的教導固然重要,但知識的傳承和審議更不容忽視。

(寄自美國)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