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昔日新聞

「在港推行強醫金」研討會
講者批評政府缺乏醫療承擔
(1月21日消息)

 

 

 左起:查錫我、佘雲楚、主持、勞永樂、朱耀明

【時代論壇訊】監於最近盛傳政府即將發表醫療改革諮詢文件,當中包括建議引入全民強制性「醫療供款戶口」(即強醫金),基 督徒關注全球化聯席逐於一月十八日晚上七時三十分,假佐敦九龍佑寧堂舉行主辦「麥穗留田間」基督徒關懷貧窮系列之「是福還是禍?在港推行強醫金」研討會,約有五十人出席。

研討會邀得四位講者主講,分別為全民健康動力主席勞永樂醫生、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系主任佘雲楚教授、香港民生醫療關注組召集人查錫我,及柴灣浸信會主任牧師朱耀明牧師。在兩個多小時的研討會中,講者主要批評現時醫療制度的流弊,並就被外間形容為特首智囊的智經研究中心去年八月草擬的《香港未來醫療發展及融資報告書》(下稱《報告書》)作出討論,指報告書顯示政府有意推卸承擔負責,把醫療經費轉嫁至市民身上。

勞永樂首先指出社會應有的責任是要為每一個個體給予保障,但因香港的主流群體價值是自由,這往往會產生自私的特質,可是現實中只有愈有錢的人才會有自由:「沒錢的人生病也不敢請假去看醫生,因擔心失去了工作。」他指這類群體長此下去只會被邊緣化而失去自由,因此如當我們生活經濟相對較穩定時,便須致力去保障其他有需要的群體。

期後他從《報告書》列舉數項內容,提醒與會者在閱讀這類文件時必須小心其用字,例如《報告書》指日後公營醫院服務的範圍及質素不會低於市民今天獲得的水平──表面看來言之成理,但問題是我們要看的並非「今天」的醫療,而是「明天」的醫療:「醫學科技不斷在進步,如十年後我們仍只能享受今天的醫療質素,便顯出政府不願承擔這十年來的新科技經費,並轉嫁至我們自己去支付才能享用。」

他建議與會者對政府發表的醫療改革報告不單只看供款多少、所供年期多少等,而是要提防政府如何藉醫院融資來改變醫療政策,並留意醫生、保險業及政府這些持份者的利益如何等。

佘雲楚教授在聽罷勞永樂的分享後大表贊同,還形容上述提及的整個融資運動充滿很多「陰濕」面,認為政府未能光明磊落地面對市民是可恥的:「政府一向都是『融』我們的『資』,因為都是納稅人的錢,現在政府還想減低承擔。」

他個人反對以強醫金的方式作為醫療制度,因這只會助長醫生及受保者濫用這制度而從中獲益,因此他建議政府透過庫房直接撥款提升公共醫療服務,這是最簡單及免卻很多龐大的行政費用。在回應台下發問時,他亦補充為了避免日後醫療費用過分澎脹,佘雲楚則初步認為政府可設立限額,例如每年撥款預公營醫療的經費不可多於百分之十五等。

朱耀明牧師及查錫我則分別分享多個親身接觸過的個案,指很多嚴重病患者均要在公營醫院輪候多時才獲治療,包括有癌症病人須等候兩年才能做手術,亦有精神情緒問題兒童須在兒童精神科輪候三年才可診症,白白浪漫了小朋友這段治療的黃金期,到三年後的病情可能已是不堪設想。

查錫我表示由於一些病人的病情都無法再拖,因此病者唯有放棄公營醫療機會,而四出籌錢往私家醫院接受較昂貴的治療,他指摘在這情況下,政府所謂「沒有市民因為未能承擔藥費而得不到治療」的承諾只是形同虛設。

朱耀明牧師則批評醫管局並未有效運用三百億元的經費,資源調配失衡,並經常刻意醜化病人,製造「濫用急症室」、「老人家霸著病床不願走」等負面形象來分化市民,令社會人士覺得他們濫用公帑:「有誰沒病痛硬是要去急症室?健康的人怎會想霸著病床住在醫院?走都走唔切啦!」

他十分同意勞永樂談及的社會責任,並引用申命記第十八章及利未記第十九章的聖潔法典來帶出社會公義及公共責任,例如在收割時要留下一些麥穗在田間,好讓孤兒寡婦可拾取維生。

在約半小時的發問時間中,發問者相當熱烈,台上台下討論打成一片,當中有與會者指本港缺乏治療精神及情緒病患者的服務;有須輪候至二○一○年才獲得排期醫治的與會者表達聚會甚能幫助她深入了解目前的醫療體制;而當有與會者表達不滿政府未照顧港人丈夫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問題時,回應的查錫我則指這是因為我們還未有普選,以至政府無須向我們交代:「我們冇得揀,因為我們不是老闆」,立即引來哄堂大笑,而勞永樂亦隨即補充一句:「不過美國有普選都選了個布殊出來!」,研討會最後亦由醫療談到普選的笑聲中結束。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快拍,2008.1.21)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