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不要誤導讀者
回應林慈信與張逸萍(之一)

作者網址:http://psy-religion.com
電郵:tincheungchan@gmail.com

前跟朋友談起,有些華人教會,排斥心理學,比較庇厘亞人呼聲更甚;他們攻擊整體的心理學,視為邪惡。我的朋友卻不相信我,他說在現代的世界裡,哪裡會有這麼迂腐、落伍和極端的人士呢?我要感謝林慈信與張逸萍(一一四○期)的「澄清」,他們的文章及其所引用的文獻,清楚證明在教會內仍有一股很大的反智、反科學的勢力。他們也否定其他學科如哲學及文藝。盼望更多的有識之士,如余與黃(一○四三期)及鄒(一○四四期)等,從哲學、文學、科學、心理治療、神學……等專業角度作回應,以至那些林與張的跟隨者/同行者,能明白這些思想的錯謬。由於林與張對心理學實在有太多誤解,對我與羅麗雯博士的文章(一一三○及三一期)又有許多曲解,需澄清的實在很多。在這一篇裡,本人只能根據他們在首段對心理學科學本質的抨擊,指出他們認識的缺乏、思想模式的錯誤、理據的混淆、以及對引文的扭曲。至於其他的評論,如前設的原理、加爾文的普通啟示等等,留待日後有時間再寫。

認識的缺乏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看他們如何理解科學。他們在文章裡說:「心理學不能算是真正的科學,或作偽科學。在一般大學中,心理學是被列為行為科學或社會科學,而不是自然科學。」言下之意,就是自然科學才是真正的科學,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卻不算。這是一個非常落伍的說法,也是物質主義者(materialist)及還原論者(reductionist)的論調。衍生理論(Emergent Theory)顯示基本物質可以產生新的存在,其現象是基本物質不能解釋的(Brown, 2002)。人的意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能等同腦細胞的激活,正如一首歌不等同許多的音符一樣。科學就是通過邏輯手段與實驗方法,探討事物的規律,得出經過驗證而有系統的知識。把這方法用於不同範疇,就形成不同的科學。當然,若把科學定義為不受時空影響的定律,只限於人類範圍的心理知識,當然就不可能是科學,只有物理學及數學才算。我想沒有人會接受這麼狹窄的定義吧!

  心理學的科學認許,始於它的成立與實驗的緊密關係。我們知道,亞里士多德的時候,已經談論心理觀念。只是當馮特於一八七九年建造第一所實驗室,專用來研究心理的課題,心理學才正式被命名。其次,心理學的科學本質可由它的實驗模式知悉,這模式叫「假設─推理」模式,和其他的自然科學並無分別(這一點已在一一三○期交代過)。第三,心理學的每一個研究成果,都會被其他心理學者評論,所作的實驗會被重複,若有錯誤,成果會被質疑、修改或否定。這種自我監察及修正的機制,與自然科學沒有分別。心理學一般被分類為社會科學,然而人也算是自然的產品,所有的心理規律也會跟自然規律接軌。北京大學就把心理學編到科學院裡。生態心理學(ecological psychology)更宣稱,人對環境的知覺,是由一些心理-物理(psychophysical)定律支配著,人也在定律的引導下,在自然環境中走動(Kugler & Turvey, 1987)。菲斯特(Feist, 2006)更強調,科學院的課程需要加入心理學,一些獨特的科學觀念與方法,惟有心理學才能提供。

心理學:一門獨特的科學

  心理學也是一門獨特的科學,與其他學科不同。其一,研究的對象就是與研究者相同的人,嚴格的控制有一定的困難。其二,研究的主題,除了行為以外,還有人的內心;而內心是隱藏的,不能直接觀察(Fodor, 1982)。其三,課題繁多,由生物心理至社會心理都有。這些課題都有不同的方法來研究。由於以上獨特的原因,心理學沒有一個共通的研究範式(paradigm),內裡有著許多分歧,有些銳意尋求科學定理,有些則強調行為的解釋(hermeneutical)(Wetherick, 1979),因此爭論性非常之高。在爭論中,心理學者會用苛刻的字句,甚至攻擊對方的科學性。然而,他們在評論中就可以揭發彼此的弱點,心理學就可以不斷在自我審查中更正。心理學家從不說自己的理論是真理,一個好的心理學理論不是永恆的,而是能引起很多人的興趣,多方面來做實驗,找出它不正確的地方,加以修正。那些自圓其說,不能被證偽的理論,其實對心理學的成長是完全沒有幫助的。

  心理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分開科學與專業兩部分。而專業則以臨床心理學家為最大多數。究竟臨床心理學家所用的方法,有沒有科學的基礎呢?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臨床心理診治的需求非常大,於是美國心理學協會就委任了石高(Shakow)擔任一個委員會的主席,設計訓練臨床心理學的課程,提供給其他機構開辦,並確定標準。於一九四九年的心理學會(Boulder Conference),討論發展專業心理學。他們主張臨床心理學的訓練課程,要有同樣比重的研究及實踐(Peterson, 2007)。一直以來,正統的臨床心理學的課程均以此為目標,訓練出一些有科學家質素的從業者(scientist-practitioner)。他們有良好的理論基礎,能夠從研究報告中分辨哪一種療法有治療的依據。然而,這個理想並不容易達成。他們不斷發表文章討論行內的缺欠,及追尋怎樣利用教育去解決這類問題(Melchert, 2007)。其他的從業者,如教育心理學家、輔導心理學家等也有相同的傾向。然而,由於心理治療可以是一門賺錢的生意,所以有人發展一些沒有心理學基礎的治療方法,也有人盜用了別人不同的方法而沒有一個自己貫徹的理論,他們都湧入心理治療這個範疇裡要分一杯羹。這正是正統心理治療界要解決的問題(Lilienfeld, Lyn & Lohr, 2000)。

  如果有不明白心理學的人,把心理科學獨特之處指為非科學,豈不是頭腦太簡單了嗎?(待續)

(部分分題為編者所加。參考文獻名單將於末篇的網上版附載。)

Donationcall

舊回應2則


張國棟 / 2009-09-01 11:27:45.0

回應

略嫌此文過於簡短,沒有好好闡釋要點,這會令作者想提出的反駁失卻一些說服力。須知道,有好些話題,包括這個,是要很有耐性地說的,因為有些信徒腦袋已經塞了,很容易會反彈,隨手說句「你被世俗思想影響」,然後繼續滿足於自己的安樂窩。

黃國棟 / 2009-08-22 06:11:04.0

補充資料﹕張逸萍「博士」?

補充資料﹕

張逸萍女士自稱是「畢業於三一神學」的「博士」,但是查閱網上的資料,她「畢業」於「美國印地安納州的三一 神學院(Trinity College of the Bible Theological Seminary)」,而不是華人教會熟悉的芝加哥三一神學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而這間印地安納州的三一神學院,卻是一間不被認可,學位不被美國政府承認的學校!

「學位」 本身是最屬世的資格,歷史上它是從回教世界傳入歐洲的事物,和聖經沒有任何關係。張女士一方面否定「屬世」知識 ,一方面卻使用一個不被承認的學位,到底代表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