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西方神學的新導向:Theosis「人成為神」—
東正教神學所持守的救恩論,西方神學研究的新方向

摘要

早期教父們所傳講的成神(或神化)救恩論,是教父亞他那修用來打擊亞流異端的關鍵之一:因為眾人,連亞流都相信,得救恩就是要成為神;如果耶穌基督不是神,那麼連祂自己都需要得救恩而成神,怎能將救恩帶給我們人呢?然而這成神論於過去的十幾個世紀,僅被西方與華人基督教所隔離的東正教保存著。而一般人都認為西方神學的主流早已不談成神的救恩論了。

  但從一九七○年以來,於北歐所掀起的一連串神學研究,西方神學家發現,似乎由東方神學一直保存的Theosis「人成為神」之思想,其實一直以隱藏的方式被西方神學家所注重。他們指出:於奧古斯丁、阿奎那、路德、加爾文、聖公會、衛理宗、約拿單愛德華、C. S. 魯易士等西方神學家的著作中,「神化」這名詞雖然沒有頻繁地出現,這思想卻一直存在著,而且「神化」救恩論將上述這些人士的神學思想連貫了起來。

  本文簡介過去三十多年來西方神學對『神化』的研究書籍,由這些雨後春筍般的出版,我們察覺西方神學家正對這救恩目的的真理展開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從第四世紀起,因地域、形勢、文化、語言、民族性、習俗等因素,希臘(東方)和拉丁(西方)世界就因許多差別而開始分道揚鑣,希臘和其以東使用希臘文的地區,成了東方教會範圍;而義大利和其以西使用拉丁文的地區,則成為西方教會範圍;兩個分歧的基督教,其教義、思潮、禮儀和傳統就此分別發展出來。

  對聖靈論有相當研究的神學家Stanley Burgess指出:東、西教會對『人成神』論的著重點不同,而導致聖靈論與救恩論的差別。西方教會偏重於解決人罪惡感(guilt)的問題,所以大都在法理範圍中來研討;而東方教會並非忽略罪的問題,乃是更往前看見,人最終是要被聖靈不斷地拯救、更新,成為彰顯神的形像。所以,東方教會強調聖靈是賜生命者,主要的工作就是「將人神化(或作成神)」(deification,或希臘文theosis),就是聖靈在人裡面作工,使人有分於神的生命與性情。 一千多年來,東方教會不僅在教義上持守此一神化的教義,也根據這一信念,發展出許多與神化相關的禮儀。拉丁文化則著重於一板一眼的法律,且使用邏輯作理性的論證,以世俗客觀的理性知識,強調質詢、邏輯和爭辯的方法,先產生出十二世紀的經院神學,又於改教時強調法理的稱義,似乎不太注重由重生所得神聖生命在信徒裡的變化與更新。

緣起:

  但於一九七○年代中期,在芬蘭學院(Finnish School),又稱「赫爾辛基圈子」(Helsinki Circle)的研究,激起了西方神學研究的新方向。由芬蘭學院曼多馬(Tuomo Mannermaa)帶領的一批學者,對路德馬丁的神學展開長期的研究後,他們聲稱,對路德來說,稱義的教義並不是一種法理上的說法,而是基督以一種「真實 ─ 本體」(real-ontic)的方式住留在信徒的心裡。他們亦相信成神(theosis)並不是一個外來的東正教概念,而事實上是路德用以闡述救恩的其中一種說法。 路德於一五一九年在「聖彼得與聖保羅之日的講道」中說:「受恩典幫助的人不再僅僅是人而已;神的恩典賜予他神的形像並神化了他,以致聖經也稱他為『神』 」和『神的兒子』。」

  希臘教父的傳統:

  於世紀轉換之際,兩本被公認為對於神化論研究的權威書出版了。首先是A&C 出版社2002年出版了Paul Onica從法文翻譯Jules Gross所著作的《根據希臘教父們,基督徒的成神論》(The Divinization of the Christian According to the Greek Fathers);另一本是牛津大學出版社於二○○四年出版了Norman Russell所寫的《在希臘教父傳統中的神化教義》(The Doctrine of Deification in the Greek Patristic Tradition)。『神化』思想的產生最早緣自於第二世紀的著名教父愛任紐(Irenaeus):『藉著祂從高處降下的愛,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的所是,為了祂要將我們作成祂的所是。』希臘教父們根據聖經中的多處經文發展出神化的論點,例如:人是神的形像(創一26)、神聖的兒子名分(加四5,羅八15)、效法神(太五4-48)與效法基督(腓二5-11)、漸漸變化成為與基督同樣的形像(林後三18)、當基督顯現時我們必要像祂(約壹三1-3)等。第四世紀的耶路撒冷的區利羅(Cyril of Jerusalem)教導初信者說:「因為只有一位神……一位主……和一位聖靈,祂有能力聖別人,並將他們作成神(deify)。」 他又說:「聖靈,是使所有人成聖,也是叫他們成神的(Holy Ghost, the Sanctifier and Deifier of all)」。 亞他那修(Athanasius)也說:「聖靈根本就不可能是受造的靈,……重生、更新、聖別人,這些都不是受造物所能作的;受造的只能接受重生、被更新、被聖別,只有神才能這麼作的。祂是──『使人成神的靈』。」亞他那修是神化論的先驅,他於駁斥亞流貶低基督是神的身位時,指出:神子成為人,為要使祂在自己裡面神化我們 :「祂神化了祂所穿上的人性,並且,祂滿了恩典地將它賜給了人。」 亞他那修說了一句千古名言:「基督成了人,為要叫我們成為神。」 就於對抗亞流異端之刻,亞他那修將神化論打下了根基,成了「無可辯駁的真理」(uncontested truth)。

  一九九二年出版的《早期教會百科全書》指出,神化的教導乃於東正教的神學思想紮根,代代相傳:從第六世紀的偽丟尼修(Pseudo-Dionysius)、馬克西母(Maximus the Confessor), 第八世紀的大馬色約翰(John of Damascus), 第十與十一世紀的新神學家聖西默盎(Symeon the New Theologian),十四世紀的尼可拉斯卡貝西(Nicholas Cabasilas), 直到第十四世紀的巴拉馬(Gregory Palamas)都持守著神化論。Habets總結說:「保羅於歌羅西一15說,基督是看不見之神的『形像』(Image),我們人是『那形像』(Image)的形像(image)。人類的目標就是要實化真正的且是豐滿的人性,就是完滿地彰顯神的形像。如果基督是那形像,那麼人類存在的目標就是達到基督的形像,以東正教的話來說,就是『基督化』(Christification)。」

  西方神學家:

  於是,許多神學家展開了一連串對西方神學派別在神化這項教義上的研討。他們驚訝發現,西方神學居然並非僅僅著重於法理稱義的一面,反而在生機救恩的『神化』論點上,與東方神學是一致的。Lampe研究了奧古斯丁,指出奧古斯丁比希臘神學家更常用『交換地位』的說法:「道成了我們的所是,使我們能達到我們所不是的。」 Anna Williams於1999年牛津大學出版的《聯合的立場:於阿奎那和巴拉馬寫作中的神化》(The Ground of Union: Deification in Aquinas and Palamas)中的結論是:「阿奎那在他神學論述Summa Theologiae中的每一部分的主題就是神化論。」「 神與人的聯合,乃是人性被合併到神裡面,而非神被合併到人裡。」這些研究發現,於西方神學的兩大支柱奧古斯丁與多瑪斯阿奎那的作品中,神化的思想將他們的神學理論聯結了起來。

  改教之後的神學思想,除了路德的成神論之外,另外幾位神學家的作品也被人研究了。為宗教改革寫出第一本系統神學的加爾文,經由幾位學者詳盡研讀他的著作後,發現他在新約聖經註釋對彼後一4曾寫著:「我們應當注意,福音的目的是,或早或晚,都要將我們作成像神,這就是一種的神化。」Habets指出,加爾文對神化的過程分成信徒與基督聯合的兩個部分,首先是基督的道成肉身,這表明「藉著神性的成為人,人性要被神化」(a divinising of humanity through the humanising of divinity),這第一步,清楚地在基督徒要義第四卷十七章第2節講明:「基督既然成為與我們同在的人子,也已將我們作成與祂同在的神眾子。藉著祂的親自降臨於地,祂已經預備我們上升於天。祂既已接受了我們那不可避免的死,也就賜給了我們祂的不死。祂親自取了我們的軟弱,在祂的能力裡已經將我們作成剛強的。祂既順服於我們的貧窮,就已經將我們遷入祂的豐富裡。祂親自背起那叫我們受壓制的不義重擔,叫我們穿上祂的義。」第二步是藉著聖靈的工作,就是藉著聖靈與信徒活在聖靈的能力中經歷有分於神聖的性情,簡單地說,就是信徒有分於基督的性情。一九九一年,David Willis-Watkins在一本研究加爾文神學的書中指出,就是因為基督的神人二性,祂的人性被神化了,才叫人的被神化成為可能;於是,當人與基督聯合時,基督的神性就能來神化人。 英國聖安德魯大學的Mosser於二○○二年著文指出:「信徒的與基督並與父神聯合、內住於我們心中之那靈的同在、恢復神聖的形像、正在被作成與耶穌一樣、我們最終的得榮,這幾項都是加爾文的救恩論與末世論的主要題目,而在這些題目裡,「神化」這辭瀰漫在其中。」

  一九八八年,Arthur Allchin出版了他對聖公會(Anglican Church)的研究,發現其中的著名人物,包括Richard Hooker, John H. Newman, Edward Pusey和C. S. Lewis等人,都一再地題及『神化』這教義。 聖公會於一八三三至一八四五年曾發起了一個牛津運動(Oxford Movement),重新溫習教父們所關心的項目,而神化就是其中的一項。

  二○○二年,McCormick出版了他對衛理宗(Methodism)的研究,發現「衛斯理似乎使用了他對神化的認識,作為他組織得救之順序(ordo salutis)的原則,正如衛斯理照著神化的調子寫出他得救的順序,可能更適當說,……我們藉著愛的能力(與我們的自由協調),正在成為「像」神,正如祂在俯就的愛裡成為我們的所是。」 

  《今日基督教》雜誌(Christianity Today)二○○八年十月號刊登了James R. Payton Jr. 教授寫的評論「成神論」(Theosis)的文章〈定睛結局〉("Keeping the End in View") 文中陳明西方基督徒對得救僅停留在不至滅亡,卻對得救的目的絲毫不知,難道神沒有更深的目的?「成神論」絕不是「異端」,反而源遠流長,且在今天又開始煥發朝氣和活力,它對於西方基督教福音派所熟悉的救恩論應該是一個重要的「重整(reordering)」。

  二○○九年底出版的一本專門研究二十世紀改革宗大師杜倫斯(Thomas Torrance)的《於多瑪杜倫斯神學中的神化》Theosis in the Theology of Thomas Torrance,作者Habets指出:「身為改革宗神學家,杜倫斯試圖圍繞著神化這主題,將東、西方的救贖論聯合起來。詳讀他的神學就可以清楚地並強烈地看見,神化這教義乃是他表示神在基督裡與人和好的救贖行動之關鍵。作為真正的人和末後的亞當,基督代表了人類生存的起首與終結:所有人類都是照著祂的形像所造,並且所有人類都被命定要變化成為祂的樣式,從榮耀到榮耀。藉著道成肉身,神子成為人,祂的神性卻沒有因而停止,將人性與神性聯合於一起,藉著聖靈的工作,使人性的神化過程作在那些『在基督裡』的人。藉著『奇妙的轉換』,基督取了我們的所是,並給了我們祂的所是。對杜倫斯而言,這就是救贖的中心。」

  Habets並引用了杜倫斯於一九六四年八月五日在法蘭克福改革宗世界聯合大會中的發言,作為他對神化的總結。杜倫斯請求:「改革宗教會能重新考慮希臘教父們所論及的神化(theosis)。神化這詞乃是教父們用來強調,藉著聖靈我們可以有分於神的莊嚴崇高並祂的聖別之事實;我們雖是地上的受造物,在聖靈裡,神的救恩工作要叫我們有分於絕對的神聖、神的揀選、兒子的名分、聖別,我們唯獨藉著恩典而有分於這些事。神化說出,人能有分於神此一浩大的工作,人被喚醒,發現他的真實存在,不在乎他自己,乃在乎神聖的神,在這非受造的神裡,有聖靈創造的能力,使人生活行動並存在著。希臘教父們使用神化一詞,希望表達一個事實,就是在聖靈新的降臨中,我們要真正的面對神,面對這在完全聖別裡的神。」

  西方基督教正發現「神化」救恩論的寶貴,我們華人是否也應該敞開胸懷,反省並認識這項隱藏的真理瑰寶?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0.2.17)

Donationcall

舊回應10則


陳智聰 / 2010-02-18 12:30:14.0

同意 Theosis 這觀念的發展,但也同意要小心地處理翻譯


我完全同意 Theosis 這觀念可以在華人基督教圈子中好好發展,而且它確與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有對話空間,有機會發展為一套更容易讓華人去理解的救贖觀。但翻譯的確是一個要很小心處理的問題,因為 Theosis 的觀念在現在的中譯「成神」或「人成為神」,在用字上的確容易使人誤會,等同了道教的「成仙」或佛教的「得道」或「成佛」。但其實 Theosis這詞的意思完全不是這樣。我相信佚名在這回應項中有這樣激烈的回應,也是因為對這個「人成為神」的翻譯的意思有所誤解。


其實如古斌兄所言,由罪的理解作為開始,我相信再去看這 Theosis 這觀念,就更能看見基督道成肉身和為罪人死的偉大恩典。因為在這個恩典下,罪人才有機會分享神的榮耀。

黃文祐 / 2010-02-18 11:56:45.0

翻譯清楚好重要

乍看「神化」或「人成為神」的字眼,真的好嚇人,但細味之後,又的確覺得很值得今日華人教會多思想及發展這理論,我也認為這個關鍵字應該好好翻譯,否則會引來誤會甚至嚴打!

黃文祐 / 2010-02-18 11:56:45.0

正確翻譯很重要

theosis這字所包含的意義好豐富,也值得華人教會好好思想及發展,但這字真要好好地翻譯,否則會引來諸多誤會,甚至定性為異端!

古斌 / 2010-02-18 11:54:11.0

地方教會另一條路線:基督

我還是喜歡地方教會江守道等分支所強調的另一條進路:被高舉的是基督,基督才是上帝遠旨意的奧秘。事實上,也只有強調基督論的核心性,我們才會遇到一個更重要的教義:我是罪人!

我是罪人,不是甚麼法理的課題,罪不是一個次要或可只作兼顧的課題,而是只有通過它我們才能正確地把握基督為何成人,才能正確地談論人的模成基督。這也是一切爭論的開始,也是在爭論裡,我們才開始談論更正教。

上帝呼召我們模成基督,在這裡,我們才能永遠把握成為罪人的意義,從而分有上帝的全部榮耀。

古斌 / 2010-02-18 11:38:57.0

多出的意義

我也同意佚名,雖然我欣賞theosis的主張。

我會相信,"人成為神"是over了的翻譯,在把theosis譯成"神化"時,我不能否認,那多出而不在原意裡的意義,有時可能才是吸引力所在,讓我們樂於不斷重申,因為:我**真的**很想成為神。

佚名Anonymous / 2010-02-18 01:09:33.0

信耶穌是得永生,不是可以成為神!創天造地的神只有一位,無論從前或是將來,上帝就是獨一的真神!

如果信耶穌是為了成為神,我認為非常褻瀆神了!人始終是神所創造出來的,是永遠都無可能成為神,受造物不能與造物主相比!我們信耶穌,是因為我們犯罪得罪了神,我們需要與神和好,所以我們需要靠主耶穌的拯救和悔改,如果信耶穌會成為神,就是給人一種假盼望,而且是一個褻瀆的思想,想與神同等!我記得摩門教的思想就正正如此,說人將來可以成為神,去自己創造世界等等。

觀天 / 2010-02-17 20:39:19.0

神性化與華人教會


幾點分享 --


 


1. theosis (教父有時用 theopoiesis)是教父時期東方教會的重要神學傳統, 當時東西方教會尚未分裂, 故是屬於整個基督教會的神學傳統, 不是東正教所獨有。作者此文有助引起華人教會的重拾失落了基督教傳統,值得欣賞。


 


2. 事實上, 除了theosis, 教父時期還有各種各樣的救恩論模式, 例如愛任紐提出的復原同歸論(theory of recapitulation)俄利根及尼撒的貴格利提出上帝藉死而復活的基督戰勝魔鬼, 使罪人獲得釋放等。深受英美福音派影響的華人教會常以「刑罰代贖論」為唯一或最正確的救恩論, 若能從豐富而多樣化的教父神學傳統中吸收養份, 我們所傳的福音內容便不致於千篇一律。


 


3. 翻譯:同意「神化」不太好, 譯為「神性化」會否較佳 ?


 


4. 「神性化」似乎跟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有對話的空間, 值得華人神學工作者思考。


 


5. 「神性化」的基礎是道成肉身。神性與人性在既是完全的人又是完全的神的耶穌基督身上匯合,  人性得以重新與神性契通, 得以恢復其作為神的形象的創造原意, 得以參與在上帝的神性中 (彼後1:4)。因此, 神性化的基礎不是人的努力, 而是上帝道成肉身的恩典。這是我們更正教 (基督新教) 應該強調的。

陳智聰 / 2010-02-17 13:22:49.0

多數分享!少少回應


。「成神」對於華人基督徒來說,的確是一個陌生的觀念。因為我們對於救恩的理解,大多只停留在因信稱義之上。但當我們提到「成聖」的觀點時,這一點相信在華人基督徒中是不陌生的。


上一輩華人基督徒十分重視重生這個在救恩中的觀念,而且認為重生會使信徒在道德上被轉化成為聖潔(不再犯罪或不會刻意犯罪)。這可能是受衛斯理神學中的第二次祝福觀念影響。因此,問題是「重生是一個突然發生的事?」還是「一個人生中持續不斷的歷程?」。衛斯理神學的答案可能是前者,但接近改革宗背景神學的答案卻可能是後者,而且這個歷程就被稱為「成聖」之路。因此,如果華人基督徒,從這個「成聖」的觀念去理解東方教父們所講的「成神」,其實是容易的。


得救除了罪得赦免之外,也步入了一個「成聖」的旅程。這個「成聖」或稱「成神」的觀念與中國道教修煉成仙的觀念不同,「成聖」不是依靠個人的修煉功德,而是在整個「成聖」的旅程中,強調在基督裡與聖靈同工,接受聖靈在生命中的不斷更新。神學家潘嘉樂在其以聖靈的觀點所重寫的系統神學著作《靈風愛火》(基道出版),其中救恩論中所陳明聖靈使信徒與神聯合的觀念,就正好形容這個「成聖」之旅。因此,華人基督徒其實是可以從這點上,去理解東方教父所講的「成神」。


此外,從復活的盼望這點上,也可以成為華人基督徒理解「成神」的切入點。就如(林前十五35-53)對復活盼望有如此詳細的論述:


其中v42-44「...死人復活也是這樣:所種的是必朽壞的,復活的是不朽壞的;所種的是羞辱的,復活的是榮耀的;所種的是軟弱的,復活的是強壯的;所種的是血氣的身體,復活的是靈性的身體。若有血氣的身體,也必有靈性的身體。...」v49「我們既有屬土的形狀,將來也必有屬天的形狀。」和v52-53「...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論到我們復活時,必朽壞的要改變成不朽壞的,而且是一個靈性的身體。這種復活的狀態,也可以是一種對「成神」的理解。信徒在復活後進入神的榮耀之中,永遠與神同在。


「成聖」、「成神」、「神化」這等觀念對華人基督徒對基督救贖的理解是有價值的,因為其豐富了我們對救恩理解的深度,使我們不至於只停留在不至滅亡(有天國入場券)的層面,也是我們重視得救後生命的成長歷程,使整個信仰生命變得有目標,而且這種目標不是只那種可量化的(帶了多少人信主)目標。

古斌 / 2010-02-17 11:49:50.0

翻譯

theosis這個字或者需要創造一個更好的翻譯(例如"神合"?"聖融"?-sis是來自合一,融合)。華人裡"神化"一來解作"神神化化",指一個人的神經質,二來"神化"會想到權力的改變,像神仙會升職一樣,而不是想到那種本質的神聖轉化。

古斌 / 2010-02-17 11:45:31.0

神化與宇宙更新

事實上,上帝不是要我們棄船,逃離這個世界;成神,從榮耀到榮耀,也提醒我們,這個世界要更新,一切贖回,就是指一切重歸圓融,不是把這個地球丟掉。

華人教會首先丟掉政治,然後是社會,再是文化,再是大地,也別說動物和世上繁衍的蒼生,它甚麼都丟掉,結果天堂空空如也,連自己也不過是可憐的孤獨靈魂,未夠得上看見上帝的臉,模成基督,還在傳說自信能拯救世界(暗裡是毀滅世界)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