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民主與經濟之間的關係──國際數據分析

「民主不一定對經濟有利」?

直以來,我們都沒有對香港政制發展提出太多聲音,這是因為人在海外,如果我們對這問題指指點點,卻不需和香港人同坐一條船面對後果,那是沒有承擔的空話。所以,我們不會公開支持或者反對「五區總辭」;或者評論什麼才是「激進」等等。

  但是,對一些原則性命題和誤導的謬誤,我們卻覺得任何知識分子都有義務和責任來發言。其中一個常常被提出反對民主的論點,是「民主不一定對經濟有利」,既得利益者不斷說﹕看看某國,民主化後經濟不是一樣一塌糊塗?或者某民主國家一樣不是貧富懸殊?……這命題已經不是香港民主化應快還是慢、抗爭還是妥協等策略性問題,而是挑戰民主這概念的根基。本文的目的,是希望使用國際數據來指出這命題的錯誤。

「例外」

  如果你叫你的兒子努力讀書考大學,否則生活會很困難,他回答說﹕「李嘉誠沒有讀大學,Bill Gates 也沒有大學畢業,他們成了超級富豪;很多人讀完了大學,卻只不過是小職員一名,為什麼我一定要讀大學」?你同意嗎?

  如果妳的配偶不停吸煙,妳叫他戒煙,因為吸煙致癌,他說﹕「鄧小平吸了幾十年煙也沒有生癌,很多人戒了煙卻生癌死了,為什麼我要戒煙」?妳同意嗎?

  如果你的女兒告訴你她打算和人生個孩子但不會結婚,之後做單親媽媽,你告訴她有父母的孩子才是最理想的,她說﹕「單親媽媽也可以養出好兒女,現在的美國總統就是單親媽媽養大的,很多雙親家庭的孩子卻不是一樣變壞,為什麼孩子要有父親」?你同意嗎?

  上面每一個反駁的例子都是正確和似有說服力,但是相信絕大部分人直覺上都會覺得好象差了點什麼。問題在那裏?──因為那些個案只是故事的一部分。

  不錯,有人沒有大學畢業卻成為富豪,也有很多人讀完了大學卻一事無成。但是,要決定讀大學是否有經濟價值,我們還要看另外兩個組別的人數,才能真正知道的影響,這兩個組別就是「大學畢業-高收入」和「沒有大學畢業──低收入」。

 
大學畢業
沒有大學畢業
高收入
A
B
低收入
C
D

  應否讀大學,不在於有沒有人在上面圖表的B 和C 中(肯定有),而在於A 和D 的數目,是否遠遠高於B 和 C。讀過最基本統計學的,都會認出上面2 X 2 列表的卡方(chi-square )測試。

  到底「民主未必對經濟有利」這論點是否合理,就如上面的個案一樣,我們要看的不是有沒有一兩個「例外」的國家,而是看整體的數據。

過去的研究

  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過去做了的數據分析,這一篇短文不可能包括所有關於民主與經濟的理論和分析,我們只簡單的介紹幾個研究。

  的確有學者認為民主和經濟發展無關,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米切爾奧林斯汀﹝Mitchell Orenstein﹞質疑民主是否能夠提高經濟發展。1 他用東歐的經驗為例,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之後,主導東歐轉型的思想是亞當普澤沃斯基﹝Adam Przeworski﹞的著作:【民主和市場經濟】。但是,在二○○二年,亦即是從共產主義過渡到民主十二年後,多數後共產主義國家都沒有回到他們一九八九年的經濟產出水平。二零零六年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大多數中歐和東歐家庭在共產主義年代的經濟較富裕。光明的一面是,到了二零零七年,波蘭的經濟產出水平是一九八九年的百分之一百六十九,白俄羅斯是在百分之一百四十六,其他許多東歐國家也超過一九八九年年水平。奧林斯汀說:地緣政治似乎是分開贏家和輸家的因素,其重要性超過改革或民主。成功的國家是那些加入歐洲聯盟或與俄羅斯發展了密切的政經濟關係的國家。

  無獨有偶,一位中國學者提出了類似澤沃斯基的結論,基於來自世界銀行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數據,以及二十八個發展中經濟體系的樣本,他發現一個國家的民主水平沒有對經濟增長產生重大影響。2

  我們對這類分析存著一個疑點,這些東歐和發展中國家處於一個過渡階段,就好像癌症患者在痊癒之後恢復運動和吃有營養的食物,我們不能基於這些不尋常的情況,去確定運動、營養食品、健康之間的關係,基於同樣道理,這短暫時間少數國家的資料,又能否構成一個有效的分析呢?這兩個研究的限制,等於他們只觀察上面列表的B 組,就得出讀大學沒有用這結論。

  阿米霍﹝Armijo﹞和傑爾瓦索尼達﹝Gervasoni﹞卻得到了跟以上兩人相反的結論,3 重要的一點是,他們的數據更具包容性,他們對一百四十九國家由一九六一至一九九八年的資料進行了統計分析,而不只是後共產東歐國家或者二十八個發展中經濟體系。他們發現更高的民主程度可減少急劇經濟負增長的危機。他們推測,在民主社會中不同的意見互相競爭,這樣政策便傾向於逐漸變化而不是冒進,從而減少經濟折騰。

國際數據分析

  早些時候,我們也採用了具包容性的數據,分析每一個國家的平均國民總生產(Per-Capita GDP)4、民主程度(Democracy Rank)5,和貧富縣殊(堅尼系數Gini Index)6 之間的關係。和上面研究不同的,是我們用了最新的數據(二○○七至○八年),所以對現在的討論更相關﹕

一.民主vs國民平均收入(Per Capita GDP)

 

  從這圖表,我們可以見到,民主排名頭 八十 名的國家,民主程度和GDP 幾乎是直線比例(如果我們撇開一些異常數據,例如新加坡和中東石油生產國),從八十開始就變為沒有關係。

  我們可以將這些國家分為四組:高收入( Per-Capita GDP > US $20,000)──高民主,高收入──低民主,低收入──高民主,低收入──低民主,因為「民主化」是排名(ranking)而不是評分(score),所以高低的分界並不很清楚。如果用排名八十作為分水線,那麼,只有一個中東國家勉強可以算是不民主而高收入,如果用六十為分界,這組有五個國家,四個是中東產油國,收入並不是從經濟發展,而是從祖蔭而來,唯一不是高民主排名而經濟發展成功的,只有新加坡。(香港不是國家,沒有 democracy rank,否則也會和新加坡相似)。用卡方測試Chi-Square 來分析,無論用六十還是八十做分界,都是p < .01,也就是肯定民主和收入有很直接的關係。

  這分析有幾個很重要的觀察:

  (a)這樣的分析並不能證明民主引至經濟發展,我們觀察到的只是「共變(correlation)」而不是「因果(causality)」。反對民主化有利經濟的人可以說必須先有經濟發展,然後才有民主。

  現時觀察到的數據卻並不支持這假設。如果經濟發展先於民主,那麼我們應該見到一些經濟已經發展,但是還未民主化的國家(圖表中的右上角)。但是,現在這組裏面幾乎是空白的,只有一個新加坡在邊緣(如果香港是國家會是另一邊緣數據點)。所以這假設和「民主先於經濟發展」比較,支持的數據更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經濟發展是民主化的先決條件的話,那麼香港就更沒有不民主化的理由了。香港現在的平均國民收入已經是世界排名頭十名之內,應該完全民主才是。

  (b)如果我們希望有高收入,雖然民主化未必一定保證成功,但是不民主成功的機會就更低。這等於如果希望有好工作,就應該去讀大學一樣。一方面希望有好工作,另一方面卻用「很多人讀完大學也沒有好工作」來拒絕讀大學,是不理性的做法。

  (c)如果我們看看那些高收入高民主排名的國家,都是一些已經民主化最長時間的國家,所以可以推論出民主不會令到收入有重要的改變。

二.民主vs 貧富懸殊(堅尼系數Gini Index)

  我們可以見到,最民主化的國家的堅尼系數都是低的(少貧富懸殊),而且愈民主就愈低貧富懸殊。不民主的國家,卻有相反的趨勢,但是平均貧富懸殊還是比民主國家高。合理的結論就是﹕民主是減低貧富懸殊的有效方法。至於為什麼民主排名六十後的國家,愈不民主就愈少貧富懸殊,原因是那些最不民主的國家也是最窮的,這些國家貧富懸殊低,只是因為太窮了,連「不均」也做不到。

三.民主、收入、和貧富懸殊三者之間的關係

  最後,我們分析了民主、收入、和貧富懸殊三者之間的關係,我們將不同國家按民主排名分組,在比較民主的組別,堅尼系數和平均收入有很清楚的反比關係(貧富懸殊愈低,收入就愈高),但是,在低民主排名的組別中,收入和堅尼系數就見不到任何關係。這告訴我們,除非國家已經高民主化,否則降低堅尼系數,和增加加收入並沒有關係。

結論

  從上面的國際數據,我們有理由相信民主是經濟發展的「必須但不足夠(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條件。

  如果你認為雖然「很多人讀完書未也沒有好工作」,但是你的兒女還是應該讀書,因為不讀書就更減低有好工的機會;那麼,雖然「很多國家民主化後收入還是不高」,但是也請你支持民主,因為不民主只會更減低高收入的機會。

  多謝張國棟先生,徐承恩醫生,和 MF Choi先生對這文章初稿提供意見

  關於這題目,基督教人文學會有更詳細的討論。 www.s-h-c.org

(寄自美國)

 
 

  1. Orenstein, M. (2009). What happened in East European (political) economies?: A balance sheet for neoliberal reform. East European Politics & Societies, 23, 479-490.

  2. Dao, M. Q. (2010).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Perspectives on Global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8, 602-610.

  3. Armijo, L. E., & Gervasoni, C. (2010). Two dimensions of democracy and the economy. Democratization, 17, 143-174.

  4. Wikipedia 有各國二○○八 的 GDP,我們選擇了用 Purchase Power Parity (PPP)Adjustment,因為這同樣時計算了物價的波動,更能反映生活質素。

  5. World Audit 每年都有各國的民主排名。

  6. 2007 UN Gini Index.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0.3.10)

Donationcall

舊回應6則


黃國棟 / 2010-03-15 15:00:37.0

再回龍井﹕細看高GDP 的國家


下面是 Per Capita GDP > 20000 34 個國家,* 是四個不民主卻高收入的中東油國。


 


Norway


Singapore


United States


Switzerland


Ireland


Netherlands


Kuwait *


Austria


Canada


United Arab Emirates *


Sweden


Denmark


Australia


Belgium


United Kingdom


Finland


Germany


France


Japan


Taiwan


Greece


Italy


Spain


Slovenia


Israel


Korea, South


New Zealand


Czech Republic


Oman*


Saudi Arabia *


Portugal


Slovakia


Estonia


Trinidad and Tobago


 


南韓的民主化與經濟發展是個極值得討論的例子﹕這圖表是南韓1960-2007 GDP 增長的趨勢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5/South_Korea%27s_GDP_%28nominal%29_growth_from_1960_to_2007.png


 


南韓在1988年第一次普選總統,可以看到他們的經濟起飛正好比普選遲了幾年。


 


不過,這圖表的 GDP 並沒有 Inflation Adjustment,你可以懷疑普選後經濟是否真的發展得那麼快?我找不到南韓過去35 年的通漲率,所以用每年4% 平均來調節。


 


調節通漲後,從1970 年到1990 年,平均每年GDP 增長約 4%,長線算是穩定,但是在普選總統後,從1990 年到 2005年,每年平均的增長卻是大約11%! 經濟高速發展隨著民主而來。


 


如果假設平均通漲率是 5%,民主前的 GDP平均增長率是 3%,民主後的平均增長率是 7.5%,還是比未民主時高兩倍多。


 


上面所有國家中,可以爭論說經濟先於民主的只有一個台灣,但是,台灣政治經濟環境的畸形,也是獨一無二的,八十年代如果沒有大陸「以經濟為餌換取政治認同」的手法,讓台商到大陸投資,台灣的經濟和政治可能完全不同樣。


 


另兩個值得一提的是Czech Republic Slovakia。這是捷克1994 年分裂後的兩個國家,也我們前東歐共產國家中最經濟發展得最好的兩個國家。要留意的是捷克也是東歐時相對的最民主國家,「非共產黨化」後就馬上有很民主的社會(所以分裂也完全和平的進行)。他們的民主也是先於經濟發展。


 


其他的「老牌」民主/高收入國家,如果研究他們的歷史,找不到那一個是清楚的經濟先於民主。不少西歐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都是完全需要重建,並沒有經濟根基,但是卻有民主制度先行。


 


從上列的國家中,找不到例子可以支持你「經濟發展必然引至民主」這假設,反而南韓卻強力支持民主à經濟這因果關係


 


 

龍井 / 2010-03-15 10:58:20.0

回黃國棟:經濟與民主


多謝黃國棟回應。


 


我也相信經濟與民主的發展是一個過程,沒有一步到位。我們的分歧是對圖中右上角的情況有不同解釋。除了新加坡及產油國之外,右上角不見其他國家,這代表甚麼?


 


若我沒有理解錯誤,黃君及余君的理解可以說是除了新加坡及產油國之外,民主程度低的國家,若只發展經濟而不發展民主,他們的經濟至少難以超越GDP20000。這是圖中右上角為何只見新加坡及產油國的解釋。


 


我並不反對這解釋,不過提供多一個可能如下:


除了新加坡及產油國之外,民主程度低的國家,若先發展經濟,他們的經濟未到GDP20000,他們的民主情況就會超越第60位。換言之,他們的「經濟與民主」發展可以是從圖的右下角大致以「」型(其實應該是大致以U字左邊的曲線,由右下至左上發展)進入圖的左下或左上,繞過了圖的右上角,所以我們take snap shot時見不到有國家在這區域。


 


我這個解釋有兩點不太強的支持:


1.          圖中右下角區域中,在民主位置80-100的部份(即緊貼紅線右邊的部份),有一個大致從右下至左上的發展。這或許是支持我的解釋。至於60-80的部份由於受到新加坡及三個高GDP的產油國所影響,所以不準確反映這區的情況。當然,這區的發展是否有因果關係?即使有,那個是因那個是果?這些仍有待探討,但不影響我提出這個新解釋的可能性。


2.          圖中右下角的國家多集中在這區域的底部,即十分貧窮。所以,若要他們經濟發展至接近GDP20000,這絕對是一個經濟大躍進(GDP10000升至2000020000升至30000有更大的倍增),所以這經濟發展也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例如中國也要30年改革開放才有現時經濟翻幾翻的情況,所以這個漫長經濟增長的過程是絕對有時間及可能讓民主同時發展。所以,他們的發展以圖來表示就是從右下進入左下或左上,繞過了右上角。


 


若這觀點或懷疑是有合理的可能,「民主是經濟發展的「必須但不足夠(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條件」未必適合每個經濟體系。

黃國棟 / 2010-03-14 02:10:22.0

回龍井﹕民主與經濟


那麼,我們可否得出以下結論:


 


1.          一般的經濟發展必帶動民主,所以除了那幾個特別例子 之外,我們見不到富裕但民主程度低的國家。這詮釋跟文章的詮釋有點不同。


 


2.          相反,民主發展未必帶動經濟,因我們見到不少已發展 民主但經濟仍差的國家。


 


3.          所以,至少對於民主程度低的國家而言,他們可能首要 發展的是經濟而不是民主,因為這樣可兩者兼得。


 


我們的文章已經處理了上面的問題,但是現在讓我再詳細解釋一下為什麼我們的數據並不支持這假設﹕


 


如果一般的經濟發展必帶動民主,那麼,經濟發展會先於民主,但是,經濟和民主都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天好像開燈似的一步到位,可能經濟發展後五到十年民主才發展。


 


現在我們的數據是一個全世界國家的 snap shot,不是longitudinal study,所以,如果上面的假設是對的話  我們必定會見到一些經濟已經發展,但是還未民主化的國家。這些國家會在圖一的右上角。(例如﹕A 國在1995 年時又窮又不民主,於是發展經濟,2005 年經濟發展成功,開始民主發展,這過程需要五年,如果在 2007 年觀察這國家,就會在圖一的右上角,如果在 2012 年再觀察,A 會移動到左上角。)


 


但是,現在這區卻只有一個新加坡,而新加坡的獨特性是公認的,(中東油國並沒有經濟發展,只是「食老本」,如果沒有石油不知他們可以怎樣生存),所以,我們的數據正好推翻了經濟發展帶動民主這假設。


 


 

龍井 / 2010-03-13 10:27:54.0

民主與經濟


多謝余君及黃君等人在社科研究上的貢獻,這文是少有的作品,很有意思。若多些有識之士回應討論就更好。


 


對於我這名社科門外漢而言,仍有點問題想請教。數字圖表雖是一樣,但好像可以有不同的詮釋。就民主程度及國民平均收入的比較而言,若把圖表分開兩半來看,我們可以看見:


除了新加坡及幾個產油國之外,


1.          在民主程度較高的國家裏(<60),兩者是有線性正比關係;


2.          在民主程度較低的國家裏(>60),我們見不到有十分富裕的國家,但同樣我們也見不到多一點或少一點民主對經濟有甚麼影響,相反也是一樣。


 


若把圖表分開另外兩半,即富裕與貧窮來看,我們可以看見:


1.          在較為富裕的國家中(>20000),只有很少國家是民主程度低,而且它們也可能是有獨特的經濟情況;


2.          在較為貧窮的國家中(<20000),有不少國家具有高度的民主,其數可能不比富裕而民主的國家少;


 


那麼,我們可否得出以下結論:


1.          一般的經濟發展必帶動民主,所以除了那幾個特別例子之外,我們見不到富裕但民主程度低的國家。這詮釋跟文章的詮釋有點不同。


2.          相反,民主發展未必帶動經濟,因我們見到不少已發展民主但經濟仍差的國家。


3.          所以,至少對於民主程度低的國家而言,他們可能首要發展的是經濟而不是民主,因為這樣可兩者兼得。


 

當然,這圖不過是把兩個社會因素結合來討論,實況當然比這更複雜。所以我也不太相信一個國家單單發展經濟就終必有民主。但就圖而論,我們是否可以見到這個關係?就理論而言,經濟發展使中產及知識份子多了起來,他們就自然會推動政制的改革。這又是否講得通呢?

Yu, Chong Ho / 2010-03-11 12:48:28.0

Typos


Sorry that there are some typos. And they are from me, not from Dr. Gordon Wong.


 


超過一九八九年年水平  should be超過一九八九年水平


 


密切的政經濟關係 should be 密切的政經關係

黃國棟 / 2010-03-11 02:14:16.0

《基教人文學會督》相關討論

如果想參加或者閱讀相關的討論,可到《基教人文學會督》-- 《論壇》 -- 《精華區》 -- 《民主社會需要基督徒參與》這題目

www.s-h-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