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昔日新聞

湯清基督教文藝獎頒獎禮
溫偉耀趙崇明朱心然梁偉洛同頌主恩
(3月17日消息)

第卅一屆湯清基督教文藝獎頒獎禮已於三月十二日早上於信義宗神學院明節堂舉行,約七十人出席。本屆共有六位作者獲獎,是○五年至今頒出最多獎項的一次。

本年度的得獎作品,年獎包括趙崇明博士的《安息行旅》(文藝創作組)及溫偉耀博士的《生命的轉化與超拔:我的基督宗教漢語神學思考》(神學著作組);推薦獎則包括陳詠博士的《望梅小史》(文藝創作組)、梁偉洛(可洛)的《鯨魚之城》(文藝創作組)、張略博士的《雅各書註釋》(神學著作組)及朱心然博士的《安身與立命:東方教會在華宣教史》(神學著作組)。

對於首次有釋經類作品獲獎,鄧紹光讚揚說:「張略博士的作品很有特色,在嚴謹的釋經外,亦針對華人處境,這是大部分的釋經書所沒有的。」他補充,本屆得獎人多為中年作者,反映他們的作品漸趨成熟,而年輕作家可洛得獎亦令人鼓舞,盼望有更多年青人出來,為華人基督教文藝界給予更多的驚喜,彼此學習。

朱心然分享得獎感言時指,華人信徒(包括學者)對基督教的認識幾乎停留在拉丁語的教會(即天主教及抗議宗)傳統,而亞蘭語的東方教會傳統則一直被忽視、誤解甚至抹黑。他表示,在寫作時深被東方教會的歷史所震撼,自覺自己在語言及文化上仍認識不足,有待學習。另外,他坦言,得獎的心情是既「喜」又「懼」:喜,乃正式可與歷史學者湯清扯上關係;懼,則是深恐力有不逮,不知可否達到湯清所作的榜樣標準。他敬佩湯清擇善固執、心志堅定、百折不撓,而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忠於上帝所交託的使命的心志,就更讓他欽敬。

張略因教學關係未能出席頒獎禮,由基道出版社助理社長吳國雄代領獎項並宣讀獲獎感言。張略指,該書乃他畢生研究雅各書的心得,特別在釋義部分體現其神學、倫理及屬靈經驗上的整合。他期望釋經書的內容不單停留在疏注上,宣講及應用都能夠成為這類作品很重要的組成部分,甚或主流。

溫偉耀獲獎

兩位年獎得主溫偉耀和趙崇明,在分享得獎感言時也分享創作心路。溫偉耀說,二十年來,一直想寫作一本關於基督教與中國文化處境的書。得獎作品是他多年來研究漢語神學的心得,且是他與中國知識分子討論信仰、交流對話的成果。他感謝上帝,在寫作上感到孤單時鼓勵他,並讓他認識一群志同道合的內地學者,成為莫逆之交。

趙崇明亦表示,能夠完成作品全是恩典,是神讓他在安息年安靜、專注在祂的聖言中,以祂的道去破碎並重構他的整全生命。他借用當代哲學家海德格的主張「以詩去思」,提出真正的神學家可能就是詩人神學家,文學可以成為神學的語言。他指這種神學與文學的科際聯繫,目的是為了保存存有的整全性,《安息行旅》正是這種嘗試:以文學的語言去思想存有,對生活的所思所感作神學反省。

趙崇明領獎

作家梁偉洛則提到,時下很多小說及電影把真理扭曲,潛移默化地影響年輕的價值觀及信仰。例如深受中學生歡迎的小說《暮光之城》,在開首引用上帝對始祖的警誡(創二17),但故事發展卻展示:即使人與魔鬼(吸血鬼)相戀和走在一起,也能死裡逃生。由此,他鼓勵信徒要多說故事,將聖經的真理與人分享,否則非信徒就會代我們「說話」。另一位文藝創作組推薦獎得主陳詠,因旅居美國未能出席頒獎禮,由曾思瀚博士代領獎項並宣讀獲獎感言。陳詠指,寫作是一件孤單甚或孤僻的事,終日埋首寫作,與外界斷絕聯繫,令朋友們很是擔心。她表示,能夠獲獎實乃一眾前輩好友在寫作路上扶持她、鼓勵她而得的成果。

當日大會又邀得《時代論壇》社長李錦洪作專題演講。李錦洪借用年輕樵夫上山斬柴,向老人家請教的故事為例,說明出色的文藝創作人必具備三個條件:一、利其器;二、對整體形勢有所掌握,「見樹又見林」;三、培育文字創作技巧,達致化境。最後,他又鼓勵會眾,要多閱讀與思考,培育對事物的觸角,達致「斧隨心起,心斧合一」的境界。


湯清基督教文藝獎二○○九年評審團評語
 (錄自場刊)

 

得獎者及代領者與信義宗神學院院長周真博士合照
左起:曾思瀚、溫偉耀、梁偉洛、周、朱心然、吳國雄、趙崇明

文藝創作組評審評語

神學老師趙崇明博士的《安息行旅》和青年全時間作家可洛《鯨魚之城》是本屆文藝組評判討論得最多的作品。前者通過人文閱讀,連繫真正閑適之途:回歸上帝,安息於救贖的自由。文筆清逸秀雅,完全沒有道學式的神學陳言或詰屈的學術套語。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是可以一口氣領略布魯克斯、唐慕華、蔣勳、莫特曼、梅頓等名家著作而不覺得在看閱讀劄記。它像展現在讀者眼前的一卷水墨橫幅,漸行漸深,每一章所闡述的相關著作、電影、城市面相,都成為作者與讀者安息行旅上的風景,是別樹一幟的從安息進入救贖的思想旅程。評判認為這本書在當下這後現代出現,別有一番獨特意義。對於赫赫於工作業績、社會身分、榮辱得失,熱熾於享樂性或炫耀性或優裕式閒暇的城市人,甚或麻木追求群體性果效、霸權式、功能性、量化的福音事工的基督徒,無疑是溫和謙厚的當頭棒。

相對來說,《鯨魚之城》更貼近文學創作的本質。詩性的小說書寫又帶著魔幻的想像,本來就較難讓一般讀者理解,傳遞福音的信息展開,充滿奇異與歧異,是讓基督教文藝讀者既振奮又難於招架的。然而,我們的教會必須依仗更多像可洛這種既投身又能打入公共文學領域的基督徒寫手,讓文學靈性化、生活化;讓福音可讀可感、可親可傳;信仰生命創意無限,呈現方法美不勝收。故事中幾個象徵性濃厚的人物在目睹不應在淺水出沒的宏大鯨魚的身影,徹底改變了生活定向,情節本來就充滿寓道意味。因此,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可洛在這種西西式的短爽童話格調以外,還可以寫出蘊藏深厚靈性力量的文學作品,讓很多非基督徒喜愛閱讀基督性的文學、或文學性的福音。

旅居美國作家陳詠的《望梅小史》當然不負眾望,一枝靈動的筆寫出香港作者少有的老練和揮灑自如。見證寫到這個水平,就是出口成文。讀過她的散文,誰敢不相信:大凡基督徒在屬世的深刻經歷若書寫成文,都可以打入文學殿堂,因為我們再找不到理由推搪,教會推廣文學創作的使命。可惜,三部佳作聚在同一屆,難為了評判與作者之餘,只得最後引用趙博士書中所提及,主的呼召最核心的意思,是要我們「停止再以世俗文化所定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和別人的存在價值」──既然守安息是一種悔改的行動,求主赦免如我等信徒文學視野的局限。
 
神學著作組評審評語

溫偉耀教授從人觀作為切入點,解說漢語神學的信仰性。全書結構分兩部份,第一部份是漢語神學的當代課題,第二部份是漢語神學的傳統思考。
第一部份最獨特的一章是〈從基督宗教人學反思中國文化對理想人格的追尋〉。溫氏引用博各夫的觀點,指出「人是與上帝相遇,對上帝的愛有回應的被創造者。」(頁123)。然後引用巴特相互關係性人觀,加上約翰.麥覺理存在主義人觀,開展人是自由抉擇、承擔責任與自我超越主體的思想。溫氏進而引用蒂利希的「個體化」與「參與」觀念解說人如何尋找「真實存在」。

第二部份是漢語神學的傳統思考獨特之處是從基督教靈修學出發(頁286),解說當人歸信基督後如何經歷「聖靈內住」。「聖靈內住」並非純粹一種主觀神祕的經驗;卻包括人與上帝和好關係重建後,人的道德主體性轉化的結果(頁235)。溫氏採用馬丁.布伯「對話生命」的觀念,引伸在人神相遇的經驗中,人的主體經歷被他者的神「呼喚」。筆者認為溫氏能夠巧妙地把強調人存在性的存在主義神學與強調他者的道的教義神學結合起來,作為建構漢語神學的神學資源。

張略博士的《雅各書註釋》,在華人聖經注釋上有許多方面的突破。首先是在大量初期教會猶太信仰思想底下來疏解雅各書,這是華人學者不自絕於學術同道的研究成果。其次是解釋的路向上,以「完全」這一主題為鑰匙而合理又徹地解釋全書,既兼顧恩典與踐行兩方面,而不以保羅的對立面來立論。最後,其釋義部分,在嚴謹的注釋底下進一步對應華人文化處境,而挪用雅各書,使得學術性的釋經兼有文化處境的落實,為宣講與教導雅各書提供了紮實的基礎和啟發的應用。

朱心然博士撰寫了《安身與立命──東方教會在華宣教史》一書,相信不單開拓了華人信徒認識教會歷史的視野,亦同時加深華人信徒對唐元二代宣教在華的了解,並且強化了漢語神學討論的基礎。東方教會過去一直被華人教會忽略,本書確實提供大量素材讓我們重新檢視與中華地土文化緊扣,有關宗教改革前古代教會的歷史發展、神學爭議及宣教模式的探討;內容不單豐富,亦在刺激二十一世紀華人學者繼續於教會歷史、宣教模式及建構漢語神學等重要範疇上發掘更深更廣,起著積極的作用。


第卅一屆湯清基督教文藝獎

文藝創作組年獎
趙崇明,《安息行旅》。香港:基道出版社,2009。

神學著作組年獎
溫偉耀,《生命的轉化與超拔︰我的基督宗教漢語神學思考》。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文藝創作組推薦獎
陳詠,《望梅小史》。台北新店:主流出版社,2008。
梁偉洛,《鯨魚之城》。香港:日閱堂出版社,2009。

神學著作組推薦獎
張略,《雅各書註釋》。聖經研究叢書。香港:基道出版社,2009。
朱心然,《安身與立命:東方教會在華宣教史》。香港:浸信會出版社,2009。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快拍,20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