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使萬物復和的使命

引言

  身處「不確定的年代」(age of uncertainty),全球一體化帶來政治、經濟、宗教與文化之間鮮明矛盾,甚至對立的局勢。國際政治關係,充斥著不同形式的「破壞性衝突」(destructive conflicts);自九一一事件之後,連串恐怖襲擊與反恐戰爭、以巴長期的不和、南北韓之間衝突、中日釣魚臺島主權的爭議、族裔派別之間的仇殺等,說明了全球人類社會兩極化的「非友即敵」或「你死我活」,暴力帶來仇恨,基督徒怎樣在現世履行使萬物復和的使命,正是本書探討的。

復和的旅程   

  作者於此書第七章,分享二○○四年「洛桑世界福音論壇」那趟所會中所作報告,筆者也在現場,確實感受〈復和作為神的使命〉不是紙上談兵,乃是具體的行動。近十年來,西方教會重新發現「復和」的重要性,其實華人教會在這方面的探討來得更早,楊牧谷牧師於一九八七年出版了《復和神學與教會更新》,沃弗的《擁抱神學》(英文版一九九六年,中譯本二○○七年),本書則於二○○八年出版。

  復和源自上帝的主動邀請,讓我們有份在這條 透過基督叫世人與神和好(西一20),從而使破碎的世界回復至神的心意:人與神之間,人民與人民之間,人與受造的大地之間。」教會參與其中,就是教導信徒實踐和平之道,成為與人和睦的大使。

  聖經肯定基督徒有使人和睦的使命 (羅十四19;來十二14),而教會作為為世上的鹽(太五13),是要起著調和的作用。鹽放在食品中,除了防腐的作用,更要有「鹹」味,就是要走進破碎分裂的世界,體現三一神的整全和好使命。

發掘真相

  華人教會談及和睦(或復和),易犯的毛病就是漠視真相,一廂情願的和好心態,此種不分好歹、不講公義的「謝罪悔改、接納和好」模式在港台之間頗為流行。在某些教會圈子裡,復和的屬靈論述只簡單化與一律化為:「我有虧欠,你也有過失,彼此認罪,和好合一」。

  復和不是輕率地忘卻過往,認為「忘記就等同寬恕」;復和不是要忘卻過往,我們需要作的,就是肯定「命名」(naming)與「記念」罪行,均為重要。那些聲稱「不做追究」、要向前看、要寬恕體諒的論述,根本就是逃避痛苦的廉價恩典。

  面對敵對的政治生態,教會不能選擇做出「沈默的中立」,不敢向權勢說出令人不悅的真理。對台灣教會而言,二二八事件是一項挑戰;而香港教會就是要尋求「六四」的真相,從而促進和解。按著聖經真理的和睦(或復和),就是發掘真相的歷程,受害者(或群體)不迴避痛苦的過往,分辨出誰(或哪群人)為加害者,探究背後的因由,才能為有關罪行做出「命名」。

  南非的「復和」經驗,值得華人社群借鏡。〈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於一九九六年成立,委員共十七人,用了兩年搜集受害者的證供,為的是使加害者悔悟後,予以免責,同時對受害者予以賠償和復權。復和的精神,不是「忘掉過往,主動寬恕」,用意不是懲罰或復仇,乃是促進族群之間的和解。正如〈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主席杜圖主教所說:「不釐清過去的真相,不能進入新時代,惟有這樣才能建立新的社會,閉口不談過去的罪過,不能達成真正的和解。」

  《往事並不如煙》作者章詒和女士於《亞洲週刊》訪問中說得好 :「即使我很苦,但這個民族的苦遠比我多得多。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寫,不是只由偉人寫、名人寫、要人寫,普通人都要寫。我們的整個歷史是由普通人組合起來的。這樣我們的文化才能傳承下去,弘揚開來。我們這個社會是屬於普通人的,不只是名人、要人和權貴們的。」教會促進和睦,就是鼓勵每位普通人,安全地分享真實的故事,而教會的角色,就是提供與保障受害者「發言」的空間,讓這些無言者有發言權。

首要身份

  〈復和作為神的使命〉指出若干錯謬的意識形態,使教會選擇逃避真相,於是教會不能充份展示「和睦的福音」。二元論神學是其中之一,使教會人士傾向把一切社會問題「泛邪靈化」,宣講的仍是個人福祉為首要;另一為「唯我中心論」,只突顯對某族群、性別、語言、文化為首要的效忠對象,忘記了耶穌教導我們也要愛仇敵(太五44)。個人主義盛行於教會之內,加上不少堂會只顧追求數目增長,就促使教會沒有忠信地履行使人和好的使命,或把福音矮化為只求個人心靈與神和好的商品。   

  「日本福音同盟」於一九八七年致函亞洲教會表達道歉:「在過去的歲月中,作為亞洲的一員,我國在其他亞洲國家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污垢。我們身為日本教會的會友意識到我們所需要承擔的責任,我們特別抱憾的是,在面對我國對其他國家的侵略和破壞時,日本的教會是那樣的軟弱無力,我們為此只能懇求你們的寬恕。」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就是任何族群、民族或國家的教會,認定其首要身份是天國子民,其次才是國籍、政見等。

  筆者曾出席一些基督教國際大會,華人信徒彼此見面與打招呼,往往考慮對方來自何地,卻不是以我們在基督裡合而為一。無論來自何方,當地教會有哪種政治取向,這一切皆不要緊;首要是我們「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因他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弗二13-14)。

擁抱異見

  神學工作者 Miroslav Volf 於《擁抱神學》(Exclusion & Embrace)一書,提醒我們有時過份執著公義,自以為是公義的化身,造成的是更大的矛盾。他倡導信徒要有「雙重視野」(Double Vision),即我們一方面持守個人見解,同時兼從對方角度了解事情。

  越是持守真理的華人信徒,面對公共空間的討論如同性戀、安樂死或生物科技等爭議性課題,我們也要學習從另一角度思考問題,展開對話。宗教之造成衝突,就是其信奉者堅稱本身代表真理,拒絕與異見對話。擁抱異見,不是放棄真理立場,乃存開放態度,平心靜氣地容讓異見可以表達,惟有擁抱他者而不是拒絕往來,才能邁向和睦。華人教會要學習此功課,並不容易 !

結論

  和睦從來不是一條易走之路,拉丁美洲神學家派狄拉(C. Rene Padilla)力陳:「公義是和平出現的必須條件:沒有公義,便沒有和好!」華人教會要承認復和乃是二十一世紀福音與使命內不可分割的部分,教會參與其中,要付上代價,走上此漫漫長路。不少歷史的不公義事件,要經過一段年日才得以平反。教會人士謙卑承認,我們確實有意地逃避,不肯承擔,怕開罪別人。

  我們要有勇氣走出那些使我們與別人分隔的障礙,學習聆聽,擁抱異見,促進對話。本於從神而來的和平,教會在任何處境中要繼續宣講與實踐「使人和睦」的福音!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0.12.30)

Donationcall

舊回應1則


忠信 / 2010-12-30 15:27:21.0

《復和萬有》(Reconciling All Things)


胡牧師這篇文章真的很有意思,華人教會的確極需要強調「復和」的神學觀念。不過,這篇文章很奇怪,明顯是一篇書介,但沒提書的名字。經搜尋後,發現同一篇文章出現於一間出版社的 Web Page: http://phblog.tiendao.org.hk/ 。書名叫《復和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