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崇拜禮儀的變與不變

崇拜「倒模」

週上崇拜,翻開週刊,很明顯又是一次倒模式製作。

  何謂倒模式製作?教會幹事製作了一份崇拜週刊的Word範本(Template),然後今週和下週的差異,就是〈聖哉三一歌〉改了〈讚美上帝歌〉,或者「詩篇十五篇」改了「路加福音第三章1-5節」。次次如是,筆者研究循道公會的週刊時,發現週刊自一九四五年來(二戰前的週刊已經散佚)直至一九九○年代,排版都沒有改變過。筆者的教會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今天我們使用的崇拜禮儀,基礎仍是一九二九年英國循道公會的禮儀,我們究竟是不想變、不敢變、懶得變、還是沒有想過要變?

  今天我們現代人,相信都不是文革看樣板戲年代,無論傳統、現代,崇拜都好像廣告中「鎖死水分」一樣,換湯不換藥。我們究竟在崇拜的創新中花了多少時間?我們是否願意在這個教會最大規模,最有豐富屬靈意義的聚會中花上更多心思?

  但是,當我們花了心思以後,會眾是需要我們去引導和解釋的。不然,最終對會眾的結果,就是:「佢今日又搞邊科啊?」崇拜的改革,也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

  建議:首先於特別主日作特別的安排,讓會眾漸漸適應,並且在懂得欣賞創新之美後,才引導經常性的主日崇拜中推行。

以不變應萬變

  談過變,又要談談不變。筆者其實是非常欣賞聖公會《公禱書》,和天主教彌撒經書。打個比方,很多人怕水土不服,所以到外地還是要繼續吃麥當勞。去聖公會的崇拜的一種好處,就好像去麥當勞一樣,就算你到委內瑞拉,到印度,還是回到香港,味道都是大概一致。而且在使用相近的禮儀中,你參與的時候,你會很感受到那種普世教會的味道。

  每次當你欣賞/閱讀禮儀書的時候,初時你會覺得有點悶,但是如果你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亮點,你會覺得其實《公禱書》真的是很厲害。今天我們在香港不依賴農業,或許大家都未有機會使用《公禱書》的〈求雨禱文〉、〈求晴禱文〉;你也或許沒有看過天主教結婚禮儀的次經多比傳記載,進入洞房前的禱告;你或許也未聽過一九三六年的《普天頌讚》中有一首「兮兮聲」的祭祖歌和一首〈掃墓歌〉……

  其實在社會的不斷的變更中,使用一下這些不變的東西,或許真的能夠深化我們對信仰的理解。禮儀,不懂的時候覺得悶;懂一點時覺得挺好玩;懂得較多時覺得博大精深,難以測度。

  教會先賢們真厲害!

大同小異

  很多教會將針對不同群體設計崇拜,例如針對中年長者群體的崇拜,大概稱為「傳統崇拜」,至於針對較年輕的群體的崇拜,名稱較為花俏,「敬拜讚美/新形式崇拜/現代崇拜/活力崇拜/少年崇拜」,各適其式。

  當我們仔細檢閱同一個堂的不同形式的崇拜的時候,最終或許有部份人會得出這樣的看法……傳統和現代的崇拜的差異,最大的差異是在音樂風格之中。崇拜的對象固然一樣(如果不是就很嚴重!),講道的骨幹是同一篇信息;崇拜的結構,也是大同小異;整個氣氛感覺不同,原來除了音樂之外,或許是多用了幾張PowerPoint、會眾能舉手拍掌、程序表簡潔一點、沒那麼多報告……

  不同形式的崇拜,其實並不止於音樂的差異。敝堂在規劃週五晚上給職場人士的崇拜時,刻意讓弟兄姊妹參與分享見證,讓辛勞一週的職場人士得著鼓舞,也讓教會各弟兄姊妹更加認識自己的家人,了解他們風光背後所承受的壓力。

  我們也很強調各堂崇拜間的合一,我們刻意在崇拜的結束同誦主禱文,讓我們一同藉著耶穌的禱告,與本堂及普世教會連結,使會眾知道該堂崇拜並非被邊緣化或瑟縮一角,而是整個教會不可或缺的肢體。

  篇幅所限,上面的規劃看來稀鬆平常,或許你的教會中已經有這樣的行動,但崇拜的更新永遠都是一步一步的前行,過急的行動,反倒令人和上帝產生距離。

  求上帝賜下智慧!

(標題為編者所加)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