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昔日新聞

「是與非以外」講座
龔立人:摒棄二元思維
(4月6日消息)

由宣道會荃灣堂、基道文字事工合辦「教會倫理系列講座.耶穌的倫理學」系列,首場講座已於四月三日假宣道會荃灣堂舉行,由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主講,題為「是與非以外」。龔立人指出無論從理性或德性角度,倫理重視的是人能夠自主地選擇,因此人要對傳統作出反思,同時摒棄二元思維、認同生活的複雜性,以致在不同場景中能自主地選擇和判斷。講座逾一百人出席。

傳統可以比想像中多元

在西方倫理學中,「理性」扮演十分重要的位置,其關注的是對價值的追求、確立人的自主性。龔立人指出近年接觸智障人士、老年癡呆症長者、精神病患者等的經驗,讓他發現三者難有「自主」的可能,一般倫理學的界定難以應用在他們身上。因此他在其近作《是與非以外──基督教的倫理想像》(基道)提出「有美德的倫理」,認為「在生活中犯錯是人之常情,問題是德性不會改變」。他由此引申出基督教倫理可以豐富對事物的理解。「若認為基督教的傳統只有一種,那就是指羅馬天主教的傳統,但其實傳統應該是眾數的traditions,而非Tradition。」既然傳統可以比想像中多元、豐富,信徒的經驗亦然。

雖然無論理性或德性都強調自主的選擇,但龔立人認為「很多時候人的主體性被主體化(subjectivilization)。即我們認同某人或團體,由對方定義我是誰,並認同對方所認同的價值。」因此有時「我們認為自己行使主體性,但這主體本身已被人界定了,這些界定已經被內化到我們的生活之中。」例如在教會內,經常有「基督徒要做好見證」的說法。這由教會的長輩認同和教導下一代,「但我們必須反思這個價值,要知道為甚麼要做好見證,更要知道想做好見證的是我們自己還是別人。知道是自己想做才做的,就是自主。」

在確立自主性的同時,亦要避免傾向二元思維。「二元思維會限制了我們的思考,例如有人批評解放神學,上帝確實帶領了以色列人出埃及,但出埃及後祂卻進行殺戮。又如女人神學(Womanist theology)提及上帝教夏甲生存技能,但沒有使撒萊消失。」他由此強調生活世界的複雜性:「所有事情都不是對立,而是共存的。」

德性不受行為界定

正因為生活世界複雜,許多事情都沒有必然答案。「例如保羅會受制於他的經驗世界,若我們問保羅有關投資、炒樓的問題,在他的時代根本沒有這些概念。」聖經有這樣的限制,但這樣的限制就是貢獻,證明「生活不必然有標準答案」。在生活中亦有抗議的聲音,「會就習以為常的主體化提出問題,和回應public transcript」,例如發起一年不幫襯地大產商行動的龐一鳴能令社會反思現行的消費習慣;反高鐵的年青人就是反問社會是否一定要這樣發展;反對財政預算案的遊行人士就在反問是否一定要這樣分配。「我們不要很快下判斷,認為他們是滋事份子。」

他在總結時重申,德性(virtue)不受行為界定,而是在不同場景的判斷,因此容許彈性,只要「主體明白自己有該行為的原因」。例如在○三年七一大遊行中,「許多團體和政黨爭論誰應該先行,最後共識由基督徒團體帶領,因為各政黨都相信基督徒不『抽水』、不藉此賺取政治好處,這就是德性,是基督徒展現的生命。」

有與會者問及這樣是否代表基督教倫理是中性和沒有對錯的,龔立人認為德性的生命如何呈現要視乎處境。「例如耶穌說『要愛你的仇敵』強調非暴力的重要,但如果有人的親人被施暴、被經濟剝削,在這個處境下,我會明白為甚麼那人會拿起武器對抗。那人雖然使用暴力,但仍然是個有德性、值得被尊重的人。」亦有與會者問及華人教會的倫理應如何發展,他指出「道德的好壞與教會增長無關,因為以效率理解道德,本身已經不是道德的行為。」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快拍,2011.04.6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