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多元主義神學是異端?

達心牧師的近著《聆聽:神學言說的開端》(頁40-41)有以下兩段關於多元主義的文字:

  「教會今日面對最具傷害性的異端,我認為是多元主義神學。其以開放為名以掩飾其不信(不信上帝啟示)及其執著的意識形態,打著神學的旗號去顛覆教會正統的信仰。……多元主義者卻認為統一性既非必要亦不可能。……無奈不少神學家卻深受荼毒,視之為理之所在而不敢越雷池半步,更遑論以基督教信仰批判之。倡導宗教多元的人雖說抱有知識論的絕望感,但骨子裡是極其獨斷而自大的人。當他們品評不同宗教,視之為殊途同歸時,他們其實是站在一個比所有宗教都更高的位置,看透眾多宗教的本質、它們的執著與限制,以及超越之路。他們從來不覺得需要為自己所站的立足點提供理據。……」

  「……希克(John Hick)與溝尼卡(Raimond Pannikar)是當今所謂多元神學的佼佼者。他們都是打著基督教神學的招牌,將基督教的主要教義逐一質疑,逐一再造,使基督教完全開放,可與任何信仰認同或相輔相成。基督教經此再造,也就面目全非了。因此,多元神學是當今教會嚴重的內患。」

「多元主義」是甚麼?

  多元主義並不是現代的產品,新約使徒保羅時代及早期基督教就開始面對多元主義的哲學思想,保羅的神學思想也不多不少受當時的希臘思潮影響,直至今天,基督教仍是面對不同文化思想的衝擊,歷史中基督教在不同文化中互動地成長。我們的信念是基督信仰在聖靈的保守及引導之下,我們可以持守著「起初」所信的,並不斷面對與回應各種外來的挑戰與衝擎,但這「起初」的信已經歷不同時代與年代的洗禮,也經歷了前人經歷的詮釋,變成今天所認信的,也可說是經歷了多元性的發展。

  那麼,「多元主義神學」是異端嗎?其實當我們批評多元主義及提出抱怨時,我們並沒有對「多元」提出清晰的定義,很多時候我們簡單地將多元主義等同於毫無根基的相對主義。我們恐懼的可說是從相對主義所帶來的失落感及對真理失去擁有絕對的把握,但多元主義是有其積極性,也可了解為對真理的多面理解及闡釋。所以,教義在歷史中發展出來的信仰真理,都是在多元中發展出來的產品。

  前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對多元主義有很多的討論,他以天主教的領袖去討論此問題,給人最少沒有像如上引余牧師文字中之福音派的那種霸氣,也繼承了梵二(Vatican II)的信念去與多元文化社會溝通及對話。其實我認為現今及每個時代的基督徒要認清楚所信的,有足夠的自信心,面對多元主義的現象,自然地應有自衛的反應,容忍度多少是取決於各種不同的個別因素的,問題不應怪罪於多元主義的現象或主張多元主義的倡議者,我們要去面對多元主義的現象及與多元主義的倡議者溝通及對話,透過不同方式將「起初」的信與各人分享。相反地,多元主義給予我們更多的挑戰去反思,去思索別人為何有另類的看法,去使自己所信的更充實及更具挑戰性。

真誠對話:多元主義之積極性

  我並不是鼓吹宗教多元主義,不過我們要承認宗教多元主義是一個現代社會文化的事實,我們應從一個如何去與其他世界宗教或基督教內的「好」「壞」肢體,去建立一個正常而健康的關係,沒有必要斷定多元主義這個概念及對倡議的神學家標籤化為「異端」、「顛覆教會」、「深受荼毒」、「獨斷而自大」、「執著」等,相信經過討論及解釋,正確見解的信息更可有效地得以傳揚,對真理也會有更深入及透徹的了解。

  余達心牧師在其書中當談及希克與溝尼卡時,只輕輕指出他們「是打著基督教神學的招牌,將基督教的主要教義逐一質疑,逐一再造,使基督教完全開放,可與任何信仰認同或相輔相成。基督教經此再造,也就面目全非了。」這樣有點將多元主義過份簡單化。在《中神期刊》(2006年,第40期,頁83-116)刊出了一篇文章,是在二○○四年一月由中國神學研究院舉辦的一個講座的文章,由講者羅摩占陀羅(Vinoth Ramachandra)基於兩場講座內容而寫成,題目為〈宗教多元主義:基督教立場的回應〉(Christian Response to Religious Pluralism),此文很有層次地討論希克與溝尼卡所主張的多元主義,羅氏批判地去解讀兩人的思路,用自己的立場去討論及批判,看起來層次鮮明。他雖然對多元主義是持批判的立場,但最後他還是主張對宗教多元主義持開放的態度,因為他認為「聖經的記述對其他宗教的記述並非只有批評,而是也抱開放態度。在通往神國的路途上,聖經並不排拒別的記述,卻會把它們全都導向聖經及聖經所載,與通往神國之道有關的真理。……我們可以──也必須──跟抱持其他世界觀的人合作,以達到某些與神國的異象相符的目標。……分歧之處也正好提供機會,讓我們能與人真誠對話,作忠心的見證。」(頁115-116)

結論

  關於多元主義,確實有很多地方可以討論,不必那麼快獨斷地下定論,特別在神學性的討論中。如我在以前所寫的文章中提及:「多元化有時被看成為一種相對主義,信仰基督教的人普遍不接受相對主義。其實多元化是有其積極意義,相對主義只是在走向極端時才會出現,多元化是要超越相對主義,並強調溝通及尊重。……每一個宗教群體都擁有自己的真理,而這個真理並不依靠別的宗教而是獨立存在於這個群體當中,後自由主義學者林貝克(George Lindbeck)就有這種主張。歷史告訴我們,人類對真理的吸收與理解都會隨時間有所改變,此種理解的改變是基於自身的不斷反省及互相開放的討論與溝通,是一種在多元化之下的討論而互為影響的活動,應該被視為帶有積極的意義,不應只看作成為一種消極性的相對主義。」(〈宗教多元化——記念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去世一週年〉,《時代論壇》網站「時代講場」,2006年3月29日。)

最後,德國海德堡大學神學教授Michael Welker在其Kirche in Pluralismus(《多元主義中的教會》)指出教會的任務,是在於將建構性及創造性的多元主義區別於摧毀性及破壞性的相對主義表達形式,Welker此書對多元主義有很正面的評價,很值得我們參考。

(寄自加拿大)

Donationcall

舊回應1則


另一佚名 / 2011-09-18 13:10:13.0

多元主義神學「可帶來及容納」異端


筆者一方面同意余達心牧師在「多元性」與「多元主義」──回應徐允傑先生的批評〉的回應,及也在該文意見欄上貼了一些對現今某些所謂「神學教育者」和「神學院」的感慨,另一方面且想,徐允傑先生可能只是不予接受多元主義神學「是」異端這個表達,卻可予接受多元主義神學「可帶來及容納」異端這個表達。事實上,例如諾斯底主義、馬吉安主義、嗣子論等異端也可算是所謂多元主義神學」下的「多元產物」。


此外,保羅在提後4:3說「時候要到,人必厭煩純正的道理,耳朵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慾增添許多師傅,雖然在保羅時代沒有「多元主義神學」這詞彙,但保羅在提後4:3所指的「增添許多師傅」卻早已指出了這方面的意思。


[ 後記:事實上,「多」是可包含「真」與「錯」的,至於「錯」的增多與教導,並使其與「對」混雜和逐漸混淆,則會是撒旦所樂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