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之辯--
為香港聖公會教省鄺保羅大主教的聖誕文告平反

  二○一一年的聖誕文告中,香港聖公會教省鄺保羅大主教的聖誕文告反映了社會氣氛的轉變。之前一年他只是要求商人不要「賺到盡」,要「留有餘地」;這次卻是高調地批評香港社會上一種「只顧維護既得利益的個人主義」。但鄺大主教所批評的例子卻是花園街的排檔小販,而非地產霸權、金融霸權。自然地,一部又一部抽水機器就在文壇開動。

  聖誕期已經過了。但我之前次所以不敢動筆,是為了再正看清楚、想清楚文告的內容。因為今年大主教未有在聖約翰主教座堂的子夜感恩祭上講道,所以我只好獨自再三反思原文的內容,終於明白真正的含義,也明白到對於文本作一整體性的詮釋的重要性。斷章取義的抽水是沒有意思的。讓我在此重建聖誕文告之內容,以便重新理解。

  大主教首先定義了「聖誕精神」:「每一個人都是天父所愛的兒女,人與人之間的藩籬,因為耶穌的誕降而被衝破,彼此成為了兄弟姊妹,和睦共處,互助互愛、互相接納、彼此尊重」。看起來是很標準的答案。但再看下去。接著他就批評人沒有「好好實踐聖誕的精神」。這表現在香港社會上那種「只顧維護既得利益的個人主義」。這個人主義是「只是看重私利,罔顧公共利益和其他人的需要」。所以,用一些中國哲學的語言來說,這是一種「公利」與「私利」之辯。墨子常言要「興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批評「虧人以自利」只會造成社會的不和。可惜在這資本主義的社會裡,人卻正是「虧人以自利」;資本家為「賺到盡」而不惜加價、減薪等剝削,才是所謂的階級鬥爭的來源:是大資產階級在「鬥」那些無產階級,迫他們反抗,造成社會不和諧。這種道理,今日執政的中共應當很清楚。

  接著,大主教舉了兩個「只是看重私利,罔顧公共利益和其他人的需要」的例子。這卻是抽水者的爭論所在:

  一、 花園街排檔小販:花園街大火以後,政府提出「朝行晚拆」,於是「有人」可能因為「擔心新措施會影響『搵食』,說:『點解小小事情就要我們咁做?』」

  二、反對大型工程的居民:當有「興建公共設施的工程」或「發展項目」動工時,附近的居民往往「因為他們擔心景觀、樓價或者交通受到影響,再加上政治人物和傳媒的推波助瀾、嘩眾取寵,令居民情緒波動和激烈的反對。」

  先分析第一個例子,以我所知,其實花園街小販也提出過推車、留檔不留貨之類的可行措施以配合政府的安排,但政府無視小販的難處(加上可能是為了政治理由吧:將大火歸究於排檔的問題,再將排檔迅速「整頓」,就可以在市民眼中「加分」,這樣比緝拿真兇的成本和效益高很多……沒錯,這是一種「個人主義」的思維),強行要求「朝桁晚拆」。而且小販亦是花園街大火中的受害者。不過,如果有人真的如大主教所言,將這釀成九死的大火視之為「小小事情」的話,單在此言行上,是值得批評的。但我們針對的只是言行而非小販。在字裡行間,大主教的著眼點顯然是他人生命的價值高於自身利益的價值,而非政府之政治利益的價值高於小販之生存空間的價值。

  事實上,我們可以把這「他人生命的價值高於自身利益的價值」的論點借來批評別的事情。網上流傳一首歌,批評「甜心」在油尖旺區為了成功收購唐樓重建而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批評縱火一事或與之有關。就是縱火與「甜心」無關,近年社會上經常出現一些唐樓、舊樓被人淋糞便、放老鼠等惡意破壞的事情,進行如此事情的人不也是在輕視他人的生命價值嗎?對生命價值的重視與輕視與否不只是在於生死,也在於你是否將一個人當成是人。

  再分析第二個例子。有心抽水的人一定會認為此段說話在影射近年反高鐵、反舊區重建等人。如此一來,就可以弱化整篇聖誕文告,以達至個人抽水的目的,賺取稿費(是的,又是個人主義的表現)。但我們應當留意大主教的關於「將個人利益凌駕在公共利益之上」的人的批評:

  「當面對著大多數市民的利益的時候,其實是否可以作出一點犧牲或遷就呢?如果每個人都只是著重個人利益,又或者將個別地區的利益凌駕在公共利益之上,忽視香港整體福祉,就絕對不是香港之福。」

  第一,這一句說話有沒有提到任何一場保育運動?沒有,這也是為甚麼抽水的人可以發揮創意,進行無限的聯想。第二,請不要忘記文章的中心論點:批評一種「只顧維護既得利益的個人主義」。在這社會上,誰是既得利益者?是菜園村、南生圍、馬屎埔等「非原居民」村落的村民嗎?是喜帖街、波鞋街的小商戶與基層家庭嗎?是在社運人士嗎?他們要捍衛的不是既得利益,而是生活的基本權利。因此,將他們代入大主教的批評是概念不清的結果。

  由此來看,若根據文意,給予其最強義的解讀,這些人才應當被代入為「反對公共設施」或「發展項目」的「只顧維護既得利益的個人主義」者:反對興建骨灰龕的人。甚麼「破壞風水」,還不是為了個人利益而妄顧社會整體利益嗎?你怕鬼的話,就讓聖公會或天主教來你家旁邊建一座聖堂,無須因為捍衛自己的住宅樓價與自己的個人非理性感受而迫使其他香港人死無葬身之地。

  第三,公共利益的意義。如果將大主教所理解的公共利益以政府的思維理解,絕對是錯誤。「和睦共處,互助互愛、互相接納、彼此尊重」才是真正的公共利益。墨子言「兼相愛交相利」,實與基督教不遠矣。但天價的高鐵、舊區豪宅樓盤等,又為社會帶來了甚麼公共利益?最終的最大得益的人是一群既得利益者:政府、發展商、地產商、地產代理等。這些項目要毀人家園,換來的是「難以估算」的一堆數字;所謂的就業機會只不過是另一個壓搾廉價勞工的機會。這些對佔社會大多數的基層有甚麼益處呢?昂貴的豪宅他們有機會住嗎?奢侈的高鐵他們有機會搭嗎?

  抽水的人顯然都沒有看清全文。大主教接著又批評另一群人:「排外心態」的人。批評者對此隻字不提。「不少人都憂慮資源、職位和福利被外來者攤薄,包容、接納和互助的精神,已經漸漸在香港社會消失。」製造虛假數字恐嚇港人,說外傭擁有居港權會為香港社會「帶來衝擊」的右翼的大中華民族主義者(那些甚麼力量之類的組織),不就正是擔心「資源、職位和福利被外來者攤薄」嗎?香港是一個移民城市,我們大多數都只是來自內地的移民的第二代或第三代,我們為何一旦成為了「既得利益者」,就排斥那些在假日於中環見到的深色皮膚的人,卻崇拜那些在平日白於中環遇到的白色皮膚的人?見高就拜,見低就踩;怕外傭有機會(只是有機會)申請居港影響自身利益,就反對。但白人移民就沒有問題,因為他們有錢、他們有知識,他們是我的老闆,他們來教我子女外語,是對我有益,就贊成。但在基督面前,種族是平等的。大主教也言:「出埃及記廿二章21節提到:『不可虧負寄居的,也不可欺壓他,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這節經文提醒我們自己曾經辛苦努力,『上岸』後亦應伸手扶持那些仍未去到岸邊的人。」

  由此來看,大主教的立場其實很明確:就是要批評「只顧維護既得利益的個人主義」的人;而這類人有三種,第一、無視「他人生命的價值高於自身利益的價值」的人,第二、「將個人利益凌駕在公共利益之上」的人,第三、「排外心態」的人。公共利益就是「和睦共處,互助互愛、互相接納、彼此尊重」。表面上,內容很「中立」,但如果你硬要將弱勢群體和社會運動代入為被批評者當中,就是概念混淆。我不敢斷言大主教是反對資本主義制度;但是,若要合理地理解原文,我自能把此聖誕文告理解為對香港當前的地產霸權的資本主義制度的激烈批評。

  如果那些斷章取義的混淆概念的人是土共的筆桿子,這也沒有甚麼出奇。但據我所見,抽水的人目前都多站在道德高地上借題發揮,我卻感到失望。文本的詮釋確是有很多可能,但也要概念清晰、邏輯分明,且給對方的說話最強義的解讀。在這哲學不受重視的社會裡,如此的哲人思辯的應有態度,擁有的人甚少,因此「抽水」成風。有些人「抽水」也抽得有文有路、條理井然,但是次的批評之斷章取義之程度已經太過份。因此,作為聖公會人、社運參與者、哲學研究者與網路作家,我特別寫下此文,一、為鄺大主教平反,二、為概念澄清,三、為反思基督宗教信仰與社會公義之關係。讓我以香港聖公會教省二○一一年聖誕主日之清晨祝文作結:

香港聖公會教省
聖誕日──祝文

  上帝啊,我們每年守這聖節,慶祝你的獨生聖子耶穌基督的降生時,你使我們的心裡快樂:求你使我們不但滿懷喜樂迎接聖子作我們的救主,亦能在他降臨審判的時候,在他面前坦然無懼;聖子和聖父、聖靈,惟一上帝,一同永生,一同掌權,永世無盡。阿們。

(附:二○一一聖誕文告原文: http://www1.hkskh.org/index_ch.php?subaction=showfull&id=3381&archive=&start_from=&ucat=1&

主後二○一二年
基督受割禮日後第四天
一月五日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二年級生)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2.01.13)

Donationcall

舊回應2則


張國棟 / 2012-01-14 02:41:39.0

有口話人

強君的意見實在合理。然而,那麼,這麼喜歡在《時代論壇》刻意要抽水宣傳的 21052 (強),您本人又是否應該表露真實身份,日後行事光明一點?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70462&Pid=1&Version=0&Cid=837&Charset=big5_hkscs

強 / 2012-01-13 14:51:24.0

你的名字很巴閉


又係神學生又係聖公會會友,點解用個咁既英文名/筆名呢?學你話齋,我都想說服自己去理解,或者理解到就舒服晒,毫無困難吧。


(其實咁嚴肅及要為人平反既文章,用真名不是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