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分齡牧養」的探討

  筆者於八十年代就讀本地「播神」時,基督教教育一科的老師是已故的梁景芳姑娘,其中一本指定課本是了解兒童至青少年不同階段的年齡特性。「按齡牧養」作為一般事工背後的理念,筆者視之為「因材施教」一樣;但當今不少堂會硬把「分齡牧養」作為事工運作的唯一有效模式,筆者絕不認同。

  首先,從聖經理解的教會觀而言,必然包括年齡不一的會眾;參加者不分年齡、性別、階層與族群等,皆能不分彼此地一起崇拜。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指主日上午十一時是美國教會種族最分離的現象;本港則是「年齡分離」的堂會現象。筆者贊同「青少年崇拜」,指出這不是年齡問題,乃是面對現實的文化妥協;確實是堂會若不開設青少年崇拜,堂會流失青少年是嚴重的。堂會開設了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的崇拜,青少年受到關注與重視,也能參與在程序如帶領敬拜、讀經、接待、代禱與其它;自然地留下了青少年。一套以青少年文化為主的牧養配套,確實有助提升青少年建立良好的教會生活。

  相反,當「分齡牧養」成為堂會的制度或模式,就帶來了堂會生態「單一化」,使不同年齡層會眾失掉了代際之間應有的滋養關係。曾有牧者問我應否設立「長者崇拜」,筆者反問對方:「你估堂會長者喜歡與長者一起敬拜,還是與其它不同年齡人士一起敬拜?」答案是明顯,大多長者喜歡熱熱鬧鬧;長者喜歡與年輕的交往,若只有同齡的友情,則年齡愈長便朋友愈少!

  「分齡牧養」的偏差就是過度地把原來堂會正常生活「功能化」,超大堂會因其運作需要而不得不這樣分割;其它二百人以下堂會毋須如此。一堂或兩堂崇拜是「混齡」進行,崇拜設計便要顧及不同年齡的受眾。如今,不少堂會現實是把兒童分離出來;基於場地或其它配套,兒童與成人於崇拜時互相分離。筆者認為任何堂會一年五十二52個主日,一季可刻意安排一次「跨齡崇拜」(不分兒童、青少年、長者與其它年齡層)。

  「分齡牧養」限制了我們建立「代際友情」;作青少年導師不一定是職青或大學生,退休專業人士可以作導師或「勉導」(mentor)。青少年健康成長,不一定來自同輩,更需要其他長輩提供指引。當現今家庭解體,外面世界只容許某一年齡主導、只存在某個視野;堂會能夠深化生命的不是節目;「來與看」(come and see) 模式(要不斷好玩、精采、刺激)已失效;我們要重新思考「教會如家」,我們不能只有同齡的關係,更需要堂會如同村落一樣養育更好的下一代(it takes a whole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分齡牧養」只是大堂會不得不行的事工模式;可悲是不少中小型堂會視為事工發展的金科玉律,結果帶來是不同年齡事工之間的對立與矛盾。正常教會生活是會眾有時可與同齡的團契或小組,也可混齡一起上主日學或其它聖經課程;當「分齡牧養」成為意識型態要求某一年齡層只能參與本身的同齡活動(如青少年崇拜、主日學、小組、短宣或外展等),這是否變成了「異端」?在「自我主義」流行年代,教會要抗拒的是把有效的事工做法等同聖經真理;耶穌聚會時,也有門徒如同現今若干教牧一樣要限制兒童(太十九13-15),否則耶穌不會說:「不要禁止他們。」耶穌施行五餅二魚神蹟,也有兒童在場,且需要兒童參與 (約六1-15)。筆者也遇見有父母帶同兒女一起參加崇拜,而堂會同時段設有兒童主日學;堂會牧者尊重不同家庭,容許有多樣做法。「分齡牧養」一旦成了意識型態,堂會只能不斷泡制節目,而信徒質素則每況愈下!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2.01.13)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