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農業有價

  在近期反對新界東北規劃的示威裡,常聽到群眾揚臂高喊:我愛我家,還我農地!一些環保團體估計,計劃將令香港損失至少九十八公頃(約五個維園)的農地,即本港五份之一正在使用的農地,區裡植根多年的農民將很可能因此被連根拔起,失去耕住合一的田園生活,本土農業的生存空間也因而進一步被扼殺。面對這股新界發展洪流,農業在香港應如何定位?農業可有甚麼意義和價值?

  執筆時Google了一返,剛巧找到了地產鉅子施永青先生近日撰下的文章,題目為:〈新界可發展農業嗎?〉(二○一二年九月廿七日),其立場是:不應該為了保育農業,而放棄在新界發展新市鎮,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點:(一)農業的生產價值低,增值能力也低,城市發展重商(即服務行業)棄農乃大勢所趨。(二)香港缺少足夠土地,來達到糧食全面自足的目標。(三)大力發展農業會整體產出下降,分薄社會資源。換句話說,基於以上原因,本土農業自身對社會整體並無太大貢獻,那農業只是一個廉價籌碼,根本無力換取發展計劃的擱置。

  施永青一文正為討論農業論述提供了好的材料,值得逐點回應。(一)生產價值的高或低,在於你怎樣計算,按政府最新年報,農業生產總值雖只有六億港元,但其實這個數字只計算了食物批發售價,卻未計食物以外的生產總值,例如農業旅遊、餐飲或加工等附加總值。若把這些加上起來,農業的生產總值竟可高達廿七億港元。說到增值能力,隨著大眾對有機產品的認同增加,以及一些本地高級食府樂於取得新鮮的本地食材,本地農業其實根本不愁沒有市場。而近年國際也出現了一陣回農潮,不少先進國家如日本和台灣的城市人,也選擇透過務農,去實踐主流資本主義社會以外的另類生活。面對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的威脅,聯合國也愈來愈鼓勵各國各地達到一定程度的糧食自給,避免導致地方經濟過於動盪。寓農於商,而非重商輕農,才較似是國際的趨勢。

  (二)土地不完全是問題,真正有問題的是糧食完全自給這個目標。就算內地一些地大物博的城市如上海、青島和北京等,其糧食自給率也只徘徊在百份之三十至百份之五十(只計蔬菜這類別),若要求香港達至完全自給,要求是否有些太過高了?但追求糧食自給仍然是重要的,因這與糧食安全關係密切。更重要是一定程度的糧食自給,在香港是可行的,並且曾經做到,於一九八○年代,香港菜農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自給率百份之三十了。而現時在種植蔬菜的農地約有二百九十二公頃,總共可滿足全港需求量的百份之二點三。如果我們訂立百份之三十食物自給率的話,則需要約三千多公頃的農地。其實香港現有近五千一百公頃農地,但近八成卻荒廢了。農地荒廢,主因來自地產商多年囤積。囤地為何?當然與東北這類發展計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有關資料參考自:袁易天〈香港農地 一塊都不能少〉)

  (三)按自身觀察,發展農業似乎更能好好善用社會資源,而不是分薄了。在馬屎埔經營的馬寶寶社區農場,我看見有機農夫每天回收鄰近聯和墟街市及大型屋苑的廚餘等物資,製成堆肥,種植蔬菜,再銷售給鄰近街坊,既減少區內廚餘,減輕了堆田區的負擔,又讓市民吃到優質的蔬菜。大眾吃得健康,病痛較少,也能減輕醫療體系的負擔,這樣不是間接讓政府多了資源嗎?若新界東北計劃最後實施動工,區內造福社區,有利民生的社區農業也將被摧毀。

  這樣,你會如何評價香港的農業?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2.09.28)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