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昔日新聞

梁家麟蔡少琪邢福增
分析中國現況與基督教路向
(2月21日消息)


左起:張雲開、梁家麟、蔡少琪、邢福增

【時代論壇訊】建道神學院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二十週年,於二月二十日在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舉行「二十一世紀中國教會發展大趨勢」講座,由建道神學院院長梁家麟、建道神學院神學系副教授蔡少琪牧師及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社長邢福增博士主講,並由該中心主任、建道聖經研究系副教授張雲開主持,吸引約二百人出席。梁家麟在會中引導會眾思考基督教作為一個思想和社會組織而帶來的責任和所能作的事。蔡少琪則指出中國基督徒仍只佔少數,要防範「假大空」的樂觀。邢福增認為香港教會可思考內地事工的傳承問題:如何使新一代港人心繫中國?
 
基督教助中國重建價值觀

梁家麟(左圖)提出以基督教作為意識形態和作為社會組織的兩個向度來思考,他認為討論時應先了解中國現今的最迫切的四大課題,包括:一、社會如何適應全球化;二、中國的社會主義如何跟經濟發展配合;三、如何解決貪腐情況;四、如何做到國家平衡發展。

若以基督教歷史裡的例子般對中國作出貢獻,來應答社會普遍性問題,梁家麟認為這固然是有參考價值,因作為一個思想及文化,基督教能幫助中國重建價值觀與社會新共識。梁家麟亦認同基督教能使人生命改變,從而做到人格救國。然而,他指出這些主張也有其限制和質疑,例如能否以改造思想來改變整個社會?又應如何利用基督教思想來建立公眾倫理?

另一方面,基督教作為社會組織,會讓政府防範和利用,也會使大眾對教會有所期望,而不同信徒和教會也會對教會的社會用途有不同的理解和期望。梁家麟指可思考中國教會能否建立不同的機構和事工,但其難處是民間組織受到嚴重的黨組化困擾。隨著基督徒數目增加,也要承擔較多的社會責任,教會內部質素也要提升。他指基督教的優勢是擁有國際網絡,也有資源和經驗的交流分享;缺點則包括政府仍對宗教擔心並有所防範、中國教會亦缺乏內部共識。
 
提防「假大空」的樂觀

蔡少琪(右圖)則分析未來十年中國教會趨勢。他首先指出六個基督教在中國的現況,包括家庭教會走向公開化、不再隱藏;中國教會仍是少數派:根據《中國宗教報告二○一○》,基督徒只佔全國人口1.8%,估計有二千三百○五萬,已受洗的只有一千五百五十六萬,而經常參加教會的只有57.8%;城市化深深影響中國教會;時代改變對福音策略有所衝擊;堂會制和全時間牧職發展:由以前的放養(巡迴不同聚會點講道)至牧養(定點牧養);仍要提防「假大空」的樂觀。其後,他亦指出了十多點他認為值得關注的中國教會趨勢,包括:農村城市教會兩極化、基督徒仍是少數,影響力有限、不同堂會特色化、教會社關化、時代化、政教關係多元化、知識化、互通化:三自教會與家庭教會領袖互動增加、增長緩慢化、地域化、系統化和國際化。他認為有心的牧者需了解以上趨勢並把握未來十年窗口。
 
如何讓第五代港人愛中國

邢福增(左圖)則從香港人的角度和參與看中國教會的發展。他引用呂大樂《四代香港人》使用的四代香港人來分類,並加上第五代,即回歸後出生的年輕一代。第五代人看著中國崛起,也見證著中港矛盾產生。他以「守望」、「承擔」、「迷失」和「矛盾」四個詞來道出香港人對中國的情懷:第一代的港人面對「中國關門」、「苦難中國」,願意守望中國;其後港人目睹中國改革開放、中英對港前途的談判,牽起中國夢,也基於浪漫理想和恐懼而關心和了解中國及中國教會;九七過後,恐懼消失,因使命感不再強烈,也因為明白到要改變中國現實並不容易,香港教會便對中國的熱情減退。加上中港形勢逆轉,中國崛起、香港被邊緣化,港人也因此迷失;現時中港融合加深,引起港人對中國的抗拒,擔心香港「淪陷」,害怕「大陸化」,要「去大陸化」,觸發矛盾。

邢福增認為,中港融合對內地事工發展有好處,但未來終須年輕人接棒,對於第五代香港人來說,他們看得太多中國的負面形象,如何叫他們如何愛中國?邢福增於坦言自己也對此感到悲觀,不知如何讓第五代香港人愛中國,教會可思考這個問題。他指面對現實中不理想的中國,會產生一種無能感,港人也由期望改變中國至現時害怕被中國改變。
 
在答問環節中,邢福增補充指,雖對上述情況感悲觀,但仍可存有盼望;中國的情況雖然難以有重大改變,但信徒仍可靠點點的改變支撐著信念,但仍要注意如何不「假大空」欺騙自己。蔡少琪認為,香港信徒不應對改變中國有過大的期望,反而應繼續發揮局部的影響力,其實香港作為小小的地方,對中國有一點點的貢獻已是很了不起。他亦指,香港人也要學習不能太自大於香港的優點,因事實上中國也有很多的優點,大家應互相學習。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快拍,2013.02.21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