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從一個劍橋的小故事說起

完金耀基先生一篇遊記〈劍橋一書賈〉,1可謂扣人心弦。此文寫金先生在劍橋(Cambridge)的「另類」所見所聞,在歷史洪流諸多大人物中記「小卒」,述說這個有八百載歲月的大學城裡暗角發生的一個感人故事。

  金先生憶述,他十分喜歡劍橋裡一所小書店「台維」(David)。一次機遇下,金先生有機會了解更多這書店創辦人台維先生(Gustave David)的故事。學歷平平無奇的台維先生在劍橋賣書四十多年,於一九三六年去世。與劍橋一眾名人相比,台維先生不過是無名小卒,一個年年不休地在大學賣書的書賈。然而,台維先生對書的愛意及敬意,贏得劍橋的尊重。生時,劍橋好幾位得高望重者為他舉行午餐會,他是席間上賓;死後,劍橋大學出版社為他出版了本《劍橋的台維》(David of Cambridge)。在大學城云云書店中一個平凡卻又不平凡的書賈,劍橋沒老氣橫秋,凡紆尊降貴,不忘那默默耕耘的人物,叫人感動。

  相反,今日香港教會以中產為主,不少崇拜務實、效益、專業及精英主義。乖巧聰明的小孩、讀書有成的青年、富有專業的成人,成為了教會領袖的「搶手貨」。這類「精英」打從腳踏入教會,已叫領袖振奮,認定他們是教會承先啟後的希望。同時,教會逐漸把事奉「看為一種專業,教會內各種宣講、教導和牧養的事工愈來愈要求知識化和專業化」。2在香港這個講求實際和知識的資本社會中,被忽略的一群因各種的理由被視為不能勝任教會的專業,在教會同樣可能被置放於一角。教會也許有很多無名的「台維先生」,但領袖卻活不出「劍橋精神」。

  「人若有一百隻羊,其中一隻迷了路,你們怎麼認為?他難道不把那九十九隻羊留在山上,去尋找那隻迷了路的羊嗎?」(參太十八12)在耶穌基督心目中,每隻羊,每個人,都有著無可取代的位置。可是,上述充斥在香港教會的主義,把一隻隻上主的羊,或明或暗地淪為一個個可計量的教會資源。讀過金先生的文章,又豈可不感到難過?


  1. 黃子平編選,金耀平著,《是那片古趣的聯想‧金耀基集》(香港:中華書局,2012),頁28至36。

  2. 梁冠霆、文肖玲編,趙崇明著,《港式中產》(香港:基道,2011),頁38。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