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撕裂社會的民主人格

  環視本港政治與社會氛圍,撕裂對立的情緒高漲,教會身處其中,如何展示我們同時有「愛心」與「真理」的信仰質素。無論是和諧教牧面對上街信徒,還是上街教牧面對簽名「反佔中」信徒,任何地方堂會必然出現不同政治取向的教牧與信徒。面對「政治化」的場景,正考驗教會內我們民主人格如何,基督徒的自律與寬容究竟有多少?

  教會要堅拒任何「表態式政治」,如同商會或不同界別要發表聲明「反佔中」,教會與教牧毋須就「佔中」或「反佔中」要作政治表態,也要教導信徒不要非友即敵般對待異見者。

  本港在推動民主進程,仍停留於「淺薄民主」(thin democracy)階段,大多港人只將民主視為行使選舉權的機制,僅侷限於民主的權益、表決和政黨競爭等層面,只著重於民主選舉形式,忽略了把民主深植於生活之中。「堅強民主」(strong democracy) 則提醒我們:「公民重視自己參與公共事務的公民身份,將民主視為人類理性生活的實現,將民主深植於生活之中。」構成民主人格的重要質素,其中之二:自律與寬容。

  自律就是指個人要有自動自發的精神與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自己能作出選擇,及承擔選擇所造成的後果。個人能夠自我管理,自我節制忿怒與暴力,避免侵犯他人權利或社會公益。因此,在爭取民主與公義的過程中,當參與者面對不公平事件,受到傷害,容易產生忿怒的情緒,回報對方。

  民主自律要求我們不輕易地陷入憤怒與仇恨的情緒當中,從而把自己變成敵人,讓憤怒與仇恨燒毀本人。積依路(Jacques Ellul)看民主若不基於個人自由是沒有意義的,基督徒在政治參與是真正的自由人,扮演著「愛的代理人」(agent of love)。真正的自由,就是把政治相對化,基督徒可屬於任何政黨,任何時候,我們把政治絕對化或情緒化,把異見者視為仇敵,我們的政治參與,正中了魔鬼分化的詭計!真正民主自律,「其實就是維持清醒,不間歇地與強權的角力。」(龍應台語)

  民主寬容,意味著個體的自主性,又賦予個體心智自由的空間,承認現實民主政治,群眾容易各有不同觀點,且會各持己見。民主社會的正常運作是雜音時起、意見頻仍;基於民主對個人的尊重,及保障個人言論思想的自由,只要不對個人造成傷害威脅,我們必須予以最大的寬容。

  湯瑪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曾說:「有些人的意見我們認同,有些人的意見我們不取,但對這兩種人我們都必須愛。因為兩種人都在尋求真理,都在幫助我們求得真理。」現代公民正要具備與實踐寬容的德行,我們要學習與寬容不同的理念、信仰、價值和利益。

  面對撕裂社會的對立情緒,教會要教導信徒彼此尊重,異中求同;這不表示各人要不問是非對錯,只求表面的合一。教牧與信徒有自由,按著對形勢的分析而有不同的判斷。當有教會領袖發表對時局的意見,他/她享有自由表達的言論空間,然而他/她同時要謙卑與開放地聆聽相反的聲音,尊重異見。教會領袖要為個人言論向所屬群體問責,並促使長執與信徒也能平等參與,理性對話。教會與教牧毋須對政治課題有一致的看法,堂會是兼容不同意見的空間,塑造信徒即或意見對立,仍能有成熟的民主人格,有足夠容量,「不以惡報惡」,卻能「以善勝惡」,有擁抱異見者的意願與行動。

  二○一○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發表了〈我沒有敵人〉講稿,其中這樣表達:「仇恨會腐蝕一個人的智慧和良知,敵人意識將毒化一個民族的精神,煽動起你死我活的殘酷鬥爭,毀掉一個社會的寬容和人性,阻礙一個國家走向自由民主的進程。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夠超越個人的遭遇來看待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以最大的善意對待政權的敵意,以愛化解恨。」

  當教會面對政治課題,也如同社會一樣壁壘分明、敵我對立,我們應當反省與悔改「教會為何不成教會」。目前形勢的挑戰,正考驗教會的真正民主質素有多少,我們能否以愛化解恨?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4.08.01)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