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專論

時代信息:基督徒的召命與抗命


八月卅一日人大常委公佈對香港政改框架「落閘」
的決定後,以千計市民齊集添馬公園,參與佔中運
動集會。(鄭樂天攝)

時代選擇了我們

胡露茜博士,香港基督徒學會前總幹事,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兼任教師,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創辦人之一。她亦為民間人權陣線首任召集人,曾策劃二○○三年七一大遊行,最終迫使港府擱置《基本法》第廿三條立法。自此以後,民陣成為每年七一大遊行的策劃平台。胡露茜編著包括:《人性II:誰不是酷兒?本土酷兒神學初探》(合篇,2013)、《神學起動:女性主義神學家素描》(合編,2011)、'One Country, Two Systems' A Ten-Year Experiment and Beyond(2007)、A Dissenting Church(2003)、Liberating the Church from Fear: The Story of Hong Kong’s Sexual Minorities(2000)。

澄在九月五日《am730》的「澄天霹靂」專欄以〈時代選擇了我們〉為題,結尾這樣寫:「你若要選擇沉默、或放棄爭取,那是你的權利,但不要說這是為了大局,因為你只不過不願看到自己和同代人犧牲。那一刻終必來臨,容不得任何人逃避。」

  時代的大局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亦是無可逃避的;但我們卻可以選擇以何種態度去回應我們身處的時代,以沉默或放棄,還是抗爭與犧牲。

  從基督信仰的角度,「時代選擇了我們」可以理解為基督徒的時代召命,時代的召命也就是上主的召命。

  以下嘗試提出香港基督徒群體抗爭的兩個進路:

從召命到抗命

  第一個進路是關乎我們面向世界的見證。基督徒群體需要明白基督徒的召命就是奉上主的差遣,向世界宣告和見證上主拯救的福音。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是要宣告舊的世界秩序將要終結──「終末」,而新的世界秩序即將來臨──「盼望」,這個新的世界秩序就是上主應許的公義與和平的國度。在實現救贖啟示的使命中,基督徒群體負有批判社會與解放人類(眾生)的責任。

  德國神學家莫特曼指出終末與盼望是不可分的,他認為基督宗教就是終末論和盼望,這動力驅使我們向將來眺望,因而也是改革和轉化現狀的動力。這份對將來的期盼乃是上主救贖的應許。而基督徒必須回到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事件做為信仰實踐的依據。耶穌受難的紀念是一種顛覆性紀念。教會宣告的盼望不是對她自己的盼望,而是對上帝國的盼望。1

  作為一個德國人,並在戰時曾經成為戰俘,莫特曼認為德國教會過往視宗教為個人性的,與政治無關,以致造成希特拉的權力不斷坐大,所以納粹主義的興起,以及猶太人被屠殺的慘痛歷史,德國的基督徒要負道德上的責任。

  莫特曼指出基督徒的信仰絕不是單單為個人的得救,因為我們持守的使徒信經中就有一位政治人物:彼拉多,是他讓耶穌釘十字架,基督被釘十字架也是樁政治事件。因此,我們必須盡其所能地關心和參與政治,讓上主公義與和平的國度得以彰顯。

  莫特曼在一次訪問中被問到如何跟一個十一歲孩子解釋希望或終末神學,他以一個德國孩子玩的「不倒翁」(a Stand up man) 玩具作比喻,解釋基督徒的希望就好像一個「不倒翁」,在被擊倒後仍再站起來,懷著一種永不放棄的勇氣、意志和力量,這亦是人經驗到真正「自由」的時刻,是超越現世一切的權勢和試探的自由。

  總括而言,基督徒抗命的動力是源於我們從上主領受的召命;不是基於對惡者的憎恨,而是對上主所應許的新的世界秩序──即公義與和平的國度的期盼和信念的堅持;而這盼望並不是憑空的想像,其根基乃在於耶穌基督的犧牲,以人的樣式參與世界的苦難,以至受死、復活,最終為世界帶來勝過苦難的盼望。

  我們抗命是為要創造更美好的世界秩序,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對末世境況下的壓迫與罪惡保持警覺,在群體之內形成一種能夠自我批判和更新的靈活機制及文化,並且有勇氣指摘強權暴政的不公義;另一方面,我們亦要透過積極投身公民社會的民主實踐,共同建構一個更正義和美好的社會秩序。

  那麼,一個美好生活想像的新社會秩序可以怎樣實踐呢?文思慧與蔡建誠於二○○四年已撰文向當時的民主派進言:「民主是廣大民眾要自主決策,以達致更公義、更美好的社會。沒有社會理想的構思與目標,『民主選舉』便會淪為集體決定去維持現狀、讓剝削與不公依舊,『變』的只是大家想在現狀中分一杯羹,晉身特權之列。……民主運動中,要改變的不單止是政制,也包括分配制度,及文化、教育、身份的認證機制。這些現存制度,全為著種種剝削關係鋪橋搭路,故民主追求下,對這一切都要敢於作出深入的集體自省。」

  「我們爭取民主,是為了建立有生態和人民承擔的自主社會。為此,我們要敢於反對獨裁者的暴政、財團壟斷,敢於在資本主義以消費和剝削來界定的『成功』與『美好生活』標準之外,自建生活準繩 ,踏上身體和心靈釋放之路。」2

  本人喜見陳健民最近發表的〈抗命時代的開始〉中提出公民社會的「退」與「進」的策略。他認為「退」可自我保衛,以有組織的公民力量保護核心價值;「進」則可促使公共議題的設定,建構共同願景。他更認同陳允中建議由民間著手醞釀一個「社會約章」,「共同建構核心價值和願景,在不同領域發展出行動綱領,在政府失效時仍能建設屬於我們的生活世界。」

從「敵我」的抗爭到「默觀」的修練

  第二個進路是關乎我們向內的靈性修練。首先我們覺知現實世界常存在兩極的矛盾和張力,好像一場永恆的拉扯戰(paradox) :光與暗、善與惡、正與邪、成與敗等。究竟二者是兩種相反和彼此排斥,還是互補平衝的關係?

  天主教本篤會文之光神父(Fr. Laurence Freeman)於二○一三年在香港舉行的若望邁恩研討會(John Main Seminar)的分享中,提出基督教的智慧是學效耶穌基督去擁抱存在於生命的兩極。這是一種具創作性的張力(creative tension),引導我們邁向另一信仰踰越的境界,體驗更寬闊和深度的生命。

  對於人生的苦難,人們通常會選擇兩條路:對抗的路,以及逃避的路。選擇對抗,容易讓人執著於控制與對立;選擇逃避的人則會傾向退縮、自我蒙蔽、被恐懼和焦慮索著走。

  其實,除了對抗與逃避,我們還有第三條路可選擇,就是默觀之路。默觀之路不是否認和丟棄,而是承認和正視生命中一些我們不願面對的真實,學習誠實地去觀照、接納和擁抱整個生命的本相,包括存在於自己內在的陰暗面。

  在抗爭的路上,我們更要警醒,透過默觀的修練,學習做自己生命的觀看者,看世界、看自己、看身邊所有正在發生的事,並超越自我的防衛和企圖控制與侵略的心態,我們才可以感受到上主的神聖與恩典所帶來的轉化和釋放的力量。

  基督徒相信只要我們的心回轉,歸向上主時,這個世界和它的勢力將不能支配我們。因為耶穌說:「你們要常常遵守我的教導,就真的是我的門徒了:你們會認識真理,真理會使你們得自由。」(參約八31-32)

  默觀修練的對象是自己,透過祈禱,空虛自己,把生命中的憂慮、偏見、恐懼、虛偽、自大、私心和貪念釋放出來,重拾真正的自由。

  默觀亦是一種感恩和決志,願意超越自我,與天地的大愛互通,為眾生奉獻一己的生命。

編按:本文為作者於九月九日「埋位佔中:基督徒非暴力抗爭工作坊」的「時代信息」講稿。該工作坊由香港基督徒學會主辦,假中華基督教會深愛堂舉行。


  1. 參看Jurgen Moltmann: Theology of Hope: On the Ground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a Christian Eschatolog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67.

  2. 文思慧、蔡建誠:「生活想象自主、民眾解放風流」見http://www.greenpartypost.net/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