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眾議園

從以色列成父歷程探討基督現實者原形和處理中東戰事方案 (下)

(續上期

基督現實主義者的試探

國內民意壓力之下,美總統奧巴馬早前無法迴避民間因為兩位美國記者被伊斯蘭國斬頭而被驚恐纏擾的事實,於複雜的國際形勢底下,有限度以軍事和外交手段圍堵伊斯蘭國。作為不斷與耶和華較力,為國家求安全的基督現實主義者,試探除了是依靠權勢力量之外,也包括於內部的衝突張力之下錯誤地確認伊斯蘭國所折射的海市蜃樓效果為真實,從而被大幅度捲入「反恐戰」。

  其實,根據基督和平主義者尤達(John Yoder)的看法,基督現實主義者的問題在於他們誤以國外邪惡代替了國內邪惡。這正正鼓勵我們要透過伊斯蘭國這外在邪惡去誠實審視自己國內的陰暗面,「與神較力」地尋求神的平安和祝福。

  由於美國一直受到共和民主兩黨的黨爭影響,存在多年的嚴重貧富懸殊和種族衝突未得到解決。民主共和兩黨黨內都不乏基督現實主義者。筆者便嘗試以使徒保羅和彼得之間的衝突去探索一個管理衝突方案。

看使徒衝突探討管理衝突策略

  使徒行傳十五章和加拉太書二章記載了兩位使徒──保羅和彼得──之間的衝突。這個衝突不單涉及兩個不同人格特質的人,更涉及初期基督教會裡代表不同方向立場的人物。衝突的源起是在安提阿,保羅和巴拿巴使許多外邦人信了基督教。由於這些外邦人被允許不須接受割禮而成為基督徒,違反了猶大地區猶太裔基督徒期望外邦基督徒接受割禮的要求,導致身處耶路撒冷的彼得陷於被猶太人批評的壓力當中。彼得顯然不想惹起保守的猶太裔基督徒生氣。但是,保羅認為彼得那模稜兩可的立場不合乎基督精神,於是常常出面責備彼得。彼得注重的是與猶太人和外邦人基督徒相處的互相聆聽的智慧,保羅卻注意那據理力爭的重要神學辯論。

  雖然兩者的衝突曾獲得解決,但是它後來仍是一再爆發。保羅堅持的是自己的神學原則,因為這對他來說是代表信仰的核心。但是這種行事方式所導致的結果是立論較佳的人雖然會獲勝,但另一方則會覺得受到責備和被迫到牆角。保羅的解決方案還一直製造新衝突;彼得則不斷想法子容納不同見解和將保守的猶太裔基督徒和追求那「不一樣的教會」的改革派容納在一起,防止教會分裂。他倆一個推進、一個修補,之間卻形成了互補,也建立了教會。

  德國聖本篤修院的古倫神父(Father Anselm Grün)有以下觀察:

  「所有人都以耶穌基督和聖經為依據。但雙方卻常常沒有發覺,他們如何利用聖經來滿足自己的利益。他們引用聖經上的話進行辯論。但在這辯論其後主導一切的也總是他們的人格特質。」

  他並提出任何路線之爭後來不只涉及實質因素,而總是跟具體人員的人格特質、成長背景和個人需要有關。這是因為任何方案立場都有助消除立論者的恐懼、不安全感和讓他對未來抱有希望。既然如此,我們便要聆聽和肯定衝突對手的一些合理個人需求,並嚴肅對待這些需求。我們就能分辨到甚麼能夠滿足個人的需求,而又能引導教會、組織甚至社會為一整體往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前進。

結語

  筆者相信,當衝突各方能坦誠面對真我和他人的需要,於相信人可以選擇善良的前提下溝通互動,便能有效防止衝突擴散和干擾了制定一個較明智的政策的可能,以免被伊斯蘭國利用恐怖手段去激發脅持主戰民意而讓美軍捲入中東戰場。筆者猜想,伊斯蘭國的真正意圖是要將美軍再捲入中東複雜戰陣,以耗損美國國力使其過度伸展為目的。或可陷美軍於各派十面埋伏當中,終使中東地區勢力失衡,以惟恐天下不亂之心達成其先亂後大舉起義之圖。

  最後,當基督現實主義者受到因人為造成的挫敗和不公義打擊時,或要面對被歧視、侮辱、恐懼、壓力和困迫等等挑戰時,可記念耶穌被公審時針對自己的一句說話:「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十八36)。這樣,便可感到自己內裡有股無堅不摧的永恆光明力量,直指向天國的盼望和慈愛。(全文完)

(作者為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