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眾議園

「我們日用的飲水,今日賜給我們」──評《雨水危機》

西班牙電影《雨水危機》(Even the Rain,2010年)的背景,是一九九九年至二○○○年南美洲國家玻利維亞第三大城市科恰班巴(Cochabamba),因當地供水系統私有化及水價飆升而引發民眾大規模抗議的事件。劇中的主人公導演塞巴斯蒂安(Sebastián)與製片人科斯塔(Costa)來到這座城市,要拍攝一部關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並征服印第安人、反映殖民主義歷史的電影,結果他們卻捲入了這場「雨水危機」之中。塞巴斯蒂安等人發現,當地人此時此刻的境況竟然與五百多年前的殖民主義時代那麼相似。

  「水」很重要。對於「水是生命之源」或「水就是命」的說法,我們也能夠抽象地理解。「我口渴」的經驗,多數人都並不陌生,只是未必會嚴重到因缺水而威脅生命的地步。因著天災或人禍而造成的「雨水危機」(水荒),亦非離我們遙遠的事。以香港為例,歷史上發生過多次水荒,一八九五年首次限制用水(制水);距離如今不過半個世紀的一九六三年初,曾出現最嚴重的水荒,全港儲水僅夠不到一個半月使用,一九六三年一月起每天供水四小時,後來甚至每四天供水四小時一次(持續了約一年)。制水即使到了一九七○年代、乃至一九八○年代(距今為止的最後一次是一九八一年),也仍有發生。

  西方世界帶來的資本主義、全球經濟、自由市場或新自由主義等因素,引起玻利維亞水源私有化;政府按市場的邏輯,違反印第安人意願,售賣「河」、「井」、「湖」甚至是「雨」──以法律之名。面對這些缺水、口渴甚至因此有性命之虞的印第安社群而言,基督信仰能說甚麼?我們有沒有可能仍然堅持相信,在這些處於雨水危機之中的印第安人、在這些貧窮者、在這些因帝國主義或市場偶像崇拜而受害的人、在每一個說「我口渴」的人的臉上認出上帝或耶穌?在約翰福音中,那一個可以賜人「永遠不渴」之水的耶穌(約四14、七37-38),竟然同時也是被釘在十字架上時說「我渴了!」的耶穌(約十九28)。對於今日生活在表面上似乎不用擔心「雨水危機」的我們,會不會明白說「我渴了」的那些人(包括耶穌在內)的感受?我們常常記誦「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但是對於如今不用擔心饑餓以至死亡的我們而言,耶穌這禱文是否實際上毫無意義,不過是口頭禪而已?若是飲食早已無憂,那麼我們就算說「我們日用的飲水(yaku,蓋丘亞語﹝Quechua﹞解作水),今日賜給我們」,可能也無法有「同情共感」?或者,就不得不將其「靈意化」,認為耶穌所教的這句禱文說的不過靈食或靈水而已?

  但因著改革開放、利潤至上、資本至上的緣故,例如中國內地時不時出現尤其是食用水嚴重污染的新聞。或許,「我們日用的飲水,今日賜給我們」,並非與現實無關的禱文。「我渴了」,更是耶穌在每個生命中出現「雨水危機」之人身上,向我們發出的呼喚。或許正因為水在巴勒斯坦地區的稀缺,將一杯(無污染的)涼水(太十42)遞給向你說「我渴了」的人,才顯得尤為寶貴吧。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哲學博士生)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