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在後「佔中」時期的省思

  就著這場牽動全城的社會運動,作出種種政治上的預測,或判斷其中的是非對錯,恐怕都會惹來不少爭議。不同人仕或群體的言論反映了不同的價值取向;若能從遠處著眼,或許能找到比較可靠的觀察。

(一)對社會的觀察

  自「佔中」這意念被提出以來,以影響民生、擾亂社會秩序作焦點的反對聲音早已此起彼落,「佔中」啟動後這些聲音更是有增無減。然而,在這場運動還未發生之時,我們社會的經濟民生又是何等樣的光境?

  樓價高企、物價飛漲,皆是不爭的事實。一般人的收入增幅追不上來,只有小數人享受生活的改善。內地人來港定居、生育、搶購奶粉,均加重了社福醫療體系的負擔。回歸多年以來,街上名店大舖愈來愈多,遊客區早已擴張至每一角落,其實主題公園已不限於南區或大嶼山,而是整個香港;如果說澳門是全國的賭場,香港則無疑是供全國享用的夢幻樂園了。「自由行」或許一定程度上養活了香港,但其帶來的許多社會問題,則不見得有何實質的處理。日積月累的怨氣,只等待宣洩的時機,所以今天站出來的群眾及其支持者的動力,並不單是源於政制問題。

  這樣說來,支持和反對「佔中」者在經濟、民生的問題上,根本不是對立。可惜社會卻落入劍拔弩張的狀態。政府雖與學生對話,但並沒有明顯的修補裂痕的姿態,只是繼續叫市民每天看著「四點鐘許Sir」在努力捍衛警隊形象。且不論警方在事件中的表現若何,政府在宣傳停止家暴的廣告中有說:「贏咗場交,輸咗個家,值得咩?」現在卻是在自打嘴巴。不論「佔中三子」是否自首,運動總會有落幕的一天,但其帶來的變化可以非常深遠,而當下可見的最大問題應該就是社會的撕裂。難道「佔中」的結束就等於解決了這些問題?

  這場運動的持續無疑令其支持率下降,但其影響又是否全然負面?「佔中」固然影響部份地區的交通,亦引發了很多「unfriend」事件。但另一方面,全民對政制改革以至對整體社會的關心亦透過茶餘飯後的討論大為加深。有機構對「佔中」區域的中小型商戶進行調查,揭示了當下最影響生意的是持續高昂的租金而非人流的減少。不少傳媒對「佔中」具引導性的報導,更是加速了市民轉向網絡上新崛起的媒體接收更實時、更多角度的新聞及評論。或許最重要的是,即使普羅大眾對「佔中」的實質作用沒有太大期望,但抗爭人士的克制、自律,均給人深刻的印象,而這場運動與中央政府的反應,更是全國注視的一台戲。

(二)對民族的觀察

  「佔中」的支持與反對者在年齡上的分佈,彷彿又是一齣「家春秋」的翻版。這種出現於兩代間的思維上的衝突,在中國人的圈子裏重演了無數遍。為什麼中國人好像總是擺脫不了這種矛盾?難道這純粹出於幼稚與成熟的差距?

  我們應該不會弄錯,引發「佔中」的起點是政治上的問題,支持者冒著擾亂經濟和法治的罪名堅持到現在,為的是政府的對話和回應。反對「佔中」者的言論當中,有多少是真正針對原有的問題?如此的不對題並不是一種邏輯錯誤,而是徹底地反映了中國人社會的潛規則,就是「吃飯比道理重要」。

  中國歷世以來,改朝換代通常是在人民沒有飯吃的時候。各個朝代大概都曾有過盛世,只是一旦走向下坡,往往就是無法挽回。其中出現的問題是否真的無法解決或未可知,但人民的慣性思維就是「事不關己,己不勞心」,或者訴諸風水命理。中國人又特別喜歡將領袖放大,在表示對在上的服從之餘,同時亦將自己的責任縮小。如是者,解決問題的時機就不易掌握得到,到沒有飯吃的時候,人更是不太會運用理性。推翻政權、寄望賢臣聖君的再現,好像是必然的選擇,但這其實不等於解決問題。

  今天香港的危機固然教人擔憂,但當我們放眼全國,可見的問題更是多不勝數。公民社會責任的意識在香港仍未成熟,在國內則更為薄弱。例如,面對地溝油及其他有毒食品,內地人民心中的出路不是對違規單位的懲處和情況的控制,而是只顧從可靠的地區購入食品,香港的奶粉搶購潮就是如此造成。實在,內地富起來的一群都抱著盡快逃出鬼地方的心態移居海外。這心態可以說是無奈,但亦不得不說是自私,同時亦反映出對社會制度包括法制的不信任。其實,一個政權對自己所通過的法律一而再再而三地「解釋」,已經等於不信任法律。誠然,中國人的信任從來就不在法制、規條之上,而是放在人身上。

  讀過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千百年來的朝代更替,不過是個不斷循環著的遊戲。廢除帝制、破除封建,就是想擺脫這種綑鎖,然而經過民國、解放、及諸般令人慨嘆的變化後,國家有沒有跳出這個框框?若真是原地踏步,原因何在?當制度、環境等等可以給責怪的外在因素都算盡了後,我們能否看到問題在於人自己?歷史或許在告訴我們,造成現在的局面的不單是政治問題,而是人民的思想。我們民族的劣根性,且不在此多花筆墨論述,但要知道民族習性並不是一時三刻可以改變。與其說掌權者的執著阻礙政治的變革,不如說人民還未充份地明白他們的桎梏。這麼說並不是出於悲觀或是打算妥協,而是要預備走一條漫長的路。希望從來不會因為當權者的強硬而幻滅,反觀香港這片小地方,從來也是奇蹟。

  如果以中國朝代推演的模式來思考,「佔中」若發生於全國人民水深火熱之際,的確很有可能演變成動亂、革命。但此刻國家正處於強勢,那是否顯得「佔中」不合時宜?答案全在於期望的結果。「佔中」雖然影響民生,但其目的從來不是去顛覆政權,而是和平與理性對話。人民在生活上有了基礎,才能夠有質素地處理深層次問題;當下中國的經濟環境,或許已為民族的進步製造了條件。

(三)對教會的觀察

  剛剛又有教會高層對「佔中」發表具爭議性的言論。信徒在這議題上意見分歧,亦為迴異的觀點而感到困惑;領袖牧長發言時則步步為營。信仰本是大有能力的,但如今信徒群體卻大感頭疼,難道信仰的大能真的有其限制?

  雖然教會內似乎有不少信徒因「佔中」而變成對立,但現在恐怕只有教會能將「黃絲帶」與「藍絲帶」放在一起。對立情緒為牧養工作帶來的煩惱是可以想像的,但別忘記耶穌自己的門徒就是有這樣的人(奮銳黨和稅吏)。我們應該為這種兼容並蓄的能力而光榮,因為這正是信仰的核心價值。我們亦應該提醒身邊的信徒,持守這份互為肢體的態度,是進行討論的底線。

  要從紛紜的立場中找尋方向,關鍵在於焦點是否對準上帝。即使是有聖經基礎的觀點,亦可能包含個人色彩。這不一定是刻意的以偏概全,而是人的智慧本來就是有限。神是掌管歷史的主,無論事情發展是好是壞,祂一直與我們同在,祂亦沒有發呆。我們的指望不是在於什麼觀點,而是神自己的手;我們不是不應該有看法或立場,那實在可以是神給各人的感動,只是我們也要有敏銳的心,聆聽祂的引導。

  站在信仰生命成長的角度而言,其實「佔中」不失為一個讓人自省的契機。當我們將自己在臉書的大頭照換成黃絲帶或藍絲帶的時候,我們知道自己是為什麼而換嗎?「佔中」啟動的初期,不少信徒喜歡說要站在神的一方,但神的一方究竟又是怎樣的?若我們真誠地以祂的視野為自己的視野,那當然是無可指責的,但若只是借神來「過橋」,那恐怕比所謂沒有立場的更是不負責任了。作為上帝的兒女,我們有沒有將自己的立場硬說成上帝的立場?而我們自己的立場,是建基於現實的考慮?政治的訴求?還是對神的榮耀和能力得以彰顯的盼望?先前所談有關社會或民族的論說,或只屬一點推敲,但在神的真理的光照下,我們有否發現社會和民族中一些與真理相違背的習性?今天教會的形態,有多少是被我們這些習性所影響,而神又是否正等待著我們的反省、認罪和回轉?面對當前的處境,不論對「佔中」抱甚麼態度,我們是打算躲在自己的安全區,還是去擁抱世界的苦難?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4.11.28)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