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雨傘運動下之感恩

  79日雨傘運動終告一段落,雖有人認為整場運動以失敗告終,甚麼也爭取不到;或有評論看「佔中三子」與泛民政黨同為輸家,根本不是特區與中央政權的對手,筆者在整場運動的現場觀察,有至少三件值得感恩之事作分享 :

1. 感謝神保守運動的始與末

(2014.9.27-28立法會門外)

「教牧關懷團」(9月22日因應佔中而籌組) 成員於9月27日為了支援學生而提早進場,筆者與部分同工通宵留守於立法會門外空地,見證著「佔中運動」提前發生,更想不到是28日警方施放87枚催淚彈之後,使佔領運動朝向三區發展。
  不是任何外國或本土勢力可策劃與組織整個運動的發展,筆者看上主才是背後的導演,祂編寫的劇本常出人意表,超越我們的想像。原本兩日的「佔中運動」竟發展至79日的「雨傘運動」,寫下了香港歷史的新一頁。

  同樣,「雨傘運動」能和平地終結,不致出現嚴重的傷亡事故;12月11日金鐘清場行動得以平順完成,筆者看為是神的保守。筆者因與家人外遊,遺憾不能在現場與同工一起服侍;然而神所作的,使我們預備的危機支援,派不上用場。 

2. 感謝神引導教會進場同在

  不止一次,路過「教牧心靈支援站」人士會問我們 :「你們是哪間教會 ?」我會選擇回答 :「我們是聖而公之教會」。的確,我們一群輪流駐守的教牧、神學生與信徒來自不同宗派與獨立堂會,「我們就是教會」(we are the Church)。

  按宣教學學者溫德(Ralph Winter)從歷史發展的理解,神救贖架構內一向「並肩作戰」的有兩大群體 :「信仰群體」(Modality,即地方堂會),與「使命群體」(Sodality,指基督教機構、差會、神學院、網絡團體等),兩者共生共長。

  倘若教會是一塊地圖,就不只有「大街」教會 (指建制教會、佔有中心位置),還有「小巷」群體 (指非建制的使命群體,佔據邊緣位置)。太多教牧與信徒認為「大街」教會才能代表教會,筆者予以否定。從歷史源流來看,耶穌基督的教會是兩者並存發展,「小巷」群體有其不容忽略的貢獻。試看天主教會,也是「牧區」(parish) 與「修會」(order) 共生成長。
 

   感謝神,教會沒有缺席;有關「雨傘運動」的街道圖與文獻等,耶穌與教會也被標誌在其中。

3. 感謝神教導我們學習社關

  有別於過往社關,難能可貴是有教牧與信徒,付出代價,參與在其中,作文字評論是相對容易,要79日持續親身參與就不簡單。

  10月2日深夜,有消息傳來「雙學」要衝擊政總,行動升級;我們一群教牧趕往現場,嘗試扮演和平之子,分隔雙方;我們唱詩與相關行動,得不到正面回應,甚至有人叫我們離開。筆者看這是好的失敗經驗,我們在得失成敗中學習才能成長。

  11月30日同樣「雙學」號召行動升級,包圍政總時,「教牧關懷團」於期間不斷有祈禱聚會,路過的不再對我們有任何批評責難,因我們已是邨民一分子。教會要社關,就要選擇長期與民同在,不是「忽然社關」,才能取得信任與服侍;當然這樣選擇或多或少帶來非議。當南非有部分教會反對種族隔離政策時,也同樣有主流教會選擇「中立」而保持沉默。

  感謝神讓我有分參與這個劃時代的新公民運動,認識一群不計較的同工戰友,一起進場服侍,期間有眼淚、汗水、聲嘶力竭、身心疲倦,但這些付出卻換來寶貴的參與經歷。

2014.10.21 教牧心靈支援站)

(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4.1.2)

Donationcall

舊回應1則


橄欖 / 2015-01-05 17:32:51.0

一些分享

關於文章說及「教會要社關,就要選擇長期與民同在,不是「忽然社關」,才能取得信任與服侍」,筆者一方面認為,這段話在一定程度上又或在某些事情上是可肯定的,另一方面且想分享的是:


(1) 以其他宗教來說,其他宗教其實並不會因為沒有其一些宗教領袖曾出來公開支持、變相支持、反對、或變相反對「長期佔領幹路行動」(或稱「雨傘運動」),而不能取得又或大大失去「他人信任」或及「可服侍他人」;


(2) 以基督教來看,基督教其實並不會因為有一些教牧或宗教領袖曾分別出來公開支持、變相支持、反對、或變相反對「長期佔領幹路行動」(或稱「雨傘運動」),而就能多取得(或才能多取得)「他人信任」及「可服侍他人」,反之,這四種情況卻都可會分別帶來部分市民(不論是否基層、夾心階層、中產階層、或中產以上階層市民,或及不論是否基督徒市民)反而對於教會不太信任又或有所保留,因為事情的爭議點,在多數市民看來,始終在頗大程度上涉及的是,用「長期佔領幹路」的「方法」去爭取真普選是否適宜、可行、明智,及因而是否應予支持、變相支持、反對、或變相反對,而不是沒篩選的普選是否比有篩選的普選較公義和較好。


另外,關於神學思考方面,筆者最近寫了一篇分享:〈思考〈和平佔中、雨傘運動與民主——神學意含與詮釋〉一文的「神學反思」〉,希望該分享可得刊載於時代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