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昔日新聞

思道平台專題講座
趙崇明從神學向度思考雨傘運動
(1月14日消息)

【時代論壇訊】第二階段的政改諮詢正式啟動,進入後雨傘運動的香港教會應如何從神學向度思考事件始末,延續及擴大教會政治覺醒?香港神學院神學及歷史科專任講師趙崇明博士在一個講座中以神學角度探討此運動時估計,現時很多支持自由、民主、人權的政治神學,很可能是採用以人為中心的神學基礎,與此同時,巴特(Karl Barth)提出以神為中心的人論或許是另一途徑,其起始點雖然上述有異,但Karl Barth強調的又不一定是反對自由、民主。趙崇明提醒與會者,神學和基督教倫理學的核心是先認識上帝的命令和心意,善惡的標準不是人的理性、經驗、良知決定的,而是上帝的公義去決定。

趙崇明接著講述甚麼是神學向度的思考。他認為香港教會並不太重視神學。雨傘運動期間,他發現不少基督徒的政治論述非基督徒的分別不大,也有一些是先有政治立場,再用聖經、神學將既有的立場合理化。這些很可能也是以人為中心的神學思考。

他指出,真正的神學向度的思考需要藉著聖靈的幫助,以基督的心為心進行思考,聖靈是真理的聖靈,能解釋真理,是最好的詮釋者。又如潘霍華很喜歡問如果耶穌在這裡耶穌會怎樣?這也是神學向度的思考。神學向度的思考能夠幫忙基督徒思考教會政治。

他強調聖經和基督教神學從來沒有責任為世俗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解說,雨傘運動能促使香港教會在神學上自我反省、自我批評,重新為自己的角色定位,讓上帝的心意活在地上。

為了讓與會者知道要怎樣進行神學向度思考,他示範怎樣用這樣的方式思考公義觀。從客觀層面論述,雨傘運動的公民抗命是違法達義的道德理想,為爭取更公義、開放、公平、公正的、沒有篩選的民主普選制度,公民抗命若要成功,「義」是非常重要的,讓人們感到這種道德的感召力。世俗政治的公義觀,受西方理性主義影響,是以客觀、中立的原則建構公義,它強調作為公正的仲裁者必須抽離關係與感情,只按既定程序辦事,作出公義裁決。John Rawls的《正義論》指出裁決必須在「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後面作出,舊立法會的女神形象也體現這種核心精神。

「雨傘運動的教會反思和牧養系列2——『神學向度的思考』」專題講座由思道平台於一月十日早上假旺角基督教大樓舉辦,近七十人出席。

趙崇明在講座中還談到如何從短期和長期階段延續及擴大教會的政治覺醒、從上帝的國度看何謂公義、分析雨傘運動的其中一個失敗點等等,詳細報道請留意第一四三一期《時代論壇》。

http://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新聞,2015.1.14)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