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昔日新聞

「有傘有聚」座談會
劉進圖:公民行動也可有重大影響
(10月6日消息)

【時代論壇訊】一年過去,雨傘運動除了引起不少市民走上街頭爭取民主,亦在政治、民生無甚進步的今天,激發更多人關心社會。在充滿危機的處境中,去年的運動能帶給港人怎樣的一課呢?十月三日,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職青部舉辦「有傘有聚」座談會,與會眾一同探討。

《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在會上指,因運動的功敗垂成而感迷失是近期較常聽到來自年輕人的疑難,不過他認為不需太擔心。他指不少曾經歷運動的年輕人,認為登記成為選民不能改變局面,但他指在選舉年,選民的因素,有能力左右政府政策,「若不行使公民權利,只會被代表。」他以早前大圍站的抗議行動為例,公民行動都可有重大影響。只要有足夠多的人清楚表達訴求,就可成為一股有效的力量推動改變。

劉進圖補充,現時看到老一輩害怕年輕人,要與之抗衡,相反年輕人卻對現狀感到無力。他引用早前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的調查,會眾對雨傘運動分歧明顯,擔心造成分裂,相信並非上帝樂見的景象。他認為現時社會仍未好好處理雨傘運動後的傷口,期望未來有更多機會讓不同政見的人士理性討論分享。

抗爭並非一朝一夕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安素堂宣教師張苑心指,在雨傘運動期間,她主要參與糾察工作。她坦言身為堂會同工,要兼顧堂會工作,又要親身參與運動,難免感到吃力。身為同工,更因角色衝突而不能主動鼓勵會眾參與,但因有會友走到街頭,所以亦不得不與他們在街上同行。她形容整場運動如發了一場夢,能不帶包袱追尋理想。她不忿部份人單以神學理論分析事件,感覺離地,令她反思何謂福音。

張苑心引用路四18-19,指信徒不可對社會不聞不問。她指她牧養的少年人對雨傘運動各有反應,但不少人認為自身已無暇關心公義,亦對處境感到無力,所以對議題的討論說了就當做了。她批評信徒不能選擇性地演繹聖經真理以鞏固利益,會與警察選擇性執法無異。她認為雨傘一週年的各項講座後,不能只得反思,亦要進入社區分享,所以她曾到日本沖繩分享雨傘運動的理念。她認為抗爭並非一朝一夕,只要擁抱希望,總會有成功的一天。

合一並非去除差異

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鄧紹光指自「八三一人大落閘」起,中共有意對香港實施全權管治,令他憶起上世紀德國教會的經歷,相信對今日處境有啟發之處。他指當年德國教會視政府為上帝心意展現,所以主張不干涉政府。而且他們擁護國家文化,視為上帝所使用,所以不會對國家進行批判,造成教會與國家長時間糾纏不清,以至最後被國家收編。他以內地拆十架事件為例,指出是國家宣示主權的舉動,令人反思國家與教會的關係,以至信徒可否又愛國又愛教,甚至先愛其中一方。在回歸前,不少信徒會思考如何在全權管治下生存,但近十多年無甚動盪,所以疏於思考,不多以信仰角度思考國家。他坦言這是今代人種下的惡果,不能視若無睹。他認為雨傘運動是一契機,思考教會與國家的關係。若糾纏不清,擔心會成為假教會,甘於政權宣講的福音,重演當年德國教會的惡果。

鄧紹光指出,不少教會以事工塑造教會生活,以避免衝突為由,忽視信徒間的意見差異,以一致聲音取代對不同意見的思考和理解,可引致嚴重後果。他認為聖靈所賜的合一並非去除差異,而是信徒間更多理解包容差異,活出自己。只有肢體合一,才能產生力量。

在台下答問時段,鄧紹光指很多信徒在部份議題以非基督教角度出發,並非完全不可取,例如以文化研究角度思考社會運動,但因著信徒的身份,要有意識地以信仰角度看世界。有與會者分享指教會需要與民同行才能作鹽作光;有會眾則擔心教牧會受壓不敢講論政治。張苑心回應教牧無可避免講論政治,與世界接軌。基督徒亦是公民,不能與社會存在距離。有在場人士則引用提摩太後書,勉勵年輕人不需害怕年長一輩,只需按正意分解真道。

同場的袁天佑牧師則表示,雨傘運動的訴求要以合宜方式表達。現時難以評論是對是錯,不過對民主的訴求要有堅持。他發現不少人認同他的言論,相信是認為有人代為發聲。他指教會各人對社會事件總有不同的看法,需要互相理解。所以,他在早前的言論中,特別提到期望領袖帶領坦誠溝通,各人認識自己的多重身份,促進社會和諧、教會合一。

是次座談會於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舉行,有超過一百人出席。

http://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新聞,2015.10.6)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