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昔日新聞

讓商討文化進入教會
探討信徒使命與公民身份之張力
(10月26日消息)

【時代論壇訊】社會上,不少活躍份子都是基督徒。不過相比之下,目前要推動教會積極參與社會仍遇上不少阻力。「使命公民運動」在十月廿一日假建道神學院市區校園舉行「使命與公民之張力」沙龍暨商討日,希望透過參加教牧和信徒,在教會推廣「商討、計劃、行動」文化,推動堂會實踐社關。

使命公民運動發言人邱祖淇表示,他見到教會內有各持份者和不同政見人士,但看不到雙方可以走在一起討論事情。他希望弟兄姊妹可以透過商討學習彼此聆聽,也希望商討文化可以在教會內得到宣揚,讓「黃、藍」有對話空間。另外,運動發起人之一郭偉聯也表示,運動目前處於凝聚異象階段,希望推動教會商討文化。

沙龍邀請使命公民運動顧問鄧紹光和社區傳道人孔維樂分享。鄧紹光說,他不希望商討文化停留在某社會事件層面,希望教牧可以將商討文化帶入教會,他相信聖靈會使用每一位弟兄姊妹的言說。

同時是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教授的鄧紹光認為,無論是實踐信徒使命或公民角色都不可以離開昔日歷史處境,對使命要有一個整全歷史理解,也要了解公民身份的歷史演變。鄧紹光也認為,傳統教會在理解大使命時傾向「拯救靈魂」模式,容易跌入「諾斯底主義」,忽略大使命是要人作門徒,以耶穌生活樣式作榜樣,既照顧人的肉身需要,又照顧人的靈魂。

孔維樂總結以往堂會服侍和現時社區工作時說,基督徒有雙重身份,既是天國子民、又生活在地上。所以當基督徒嘗試在地上實踐天國價值時必然會遇到張力。他認為,實踐信徒使命或公民角色的張力在於教會內部和公共空間兩方面:堂會事工曾令他不能出去參與世界;現在進入公共空間既要面對不同管制,也發現不同團體對基督教存在誤解。他認為,「深耕細作」而非普世式工作,走入社區處境實踐使命是教會參與公共空間的其中出路。

創辦油麻地區報的孔維樂指,不少基督徒步出教會便不懂得生活。他說,基督徒所謂屬靈生活是教會生活:崇拜、查經、靈修、奉獻。基督徒沒有具體生活方式的答案,借用資本主義等其他生活方式,甚至帶回教會。孔維樂認為,各人「衣、食、住、行」都可以有基督徒信念在背後支持,值得各人反思現時自己生活方式。

沙龍主持人邀請了台下參加者之一戴耀廷發言,他說自己不覺得信徒使命與公民身份有張力。基督徒容易將門徒放在堂會處境內,戴耀廷說自己嘗試跳出堂會,發現天空很大。當他實踐神給他的使命時,也在實踐公民角色。戴耀廷回想自己信主二十多年,由起初專注堂會服侍,到嘗試整合神學和法律的學術階段,又試過走上街頭前線。他認為,自己的人生好像拼圖,正在慢慢組合。他說,當人在一個時間點上發現自己有很多事做不了,搞不清做事次序,張力便可能出現。不過,戴耀廷覺得人要將生命拉闊來看,也相信神會引領他完成自己的最終拼圖。

部份參加者其後分三組參與商討,討論教會出現「信仰使命」和「公民身份」張力的原因、回應方法和教會可以如何把信徒培養成公民。分組商討氣氛輕鬆,不少參加者都樂於分享意見甚至個人經歷。是次商討方式與年前「佔中運動商討日」大致相近,由促導員列出商討原則和帶領討論,嘗試以歸納方式引領小組走向共識。

戴耀廷為商討部份作總結時表示,商討的重要元素包括:對其他意見的開放思維;用心聆聽、嘗試明白別人的言語和身體語言;坦誠參與、願意分享和表達自己想法。他說,商討重點不是必然要達成共識,而是要問自己多願意與別人尋找共識。商討目的是引起反思,豐富或改變自己想法。戴耀廷指商討有不同目的,有些想尋找共識、有些為了聽取不同觀點。他鼓勵參加者要思考如何使別人都願意商討,令其他人都可以開放、聆聽、坦誠分享、反思、願意尋找共識。

「使命與公民之張力」沙龍暨商討日,沙龍部份約有九十人出席,而商討部份則有大約四十人參加。

http://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新聞,2015.10.26)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