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昔日新聞

神學路思培靈研經大會首場
陳龍斌:鄰舍是生命質素而非服事對象
(2月10日消息)

【時代論壇訊】於年初一晚至年初二凌晨由小販擺賣引發的警民衡突,雙方均行使暴力,香港人心痛香港不再一樣之時,於年初三至年初七舉行的培靈研經大會,與信徒由聖經出發,致力扣連福音信仰與日常生活。

陳龍斌

於今日(10日)下午舉行的首場研經會上,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新約助理教授陳龍斌以「俠.客.行」為題,分別以遊俠、客棧和行人為重心,講解路加福音第十章30至37節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指出鄰舍是關乎生命質素而不是服事對象。

陳龍斌指出,耶穌說這個比喻,是回答一個律法師顯明自己有理、充滿自信的提問:「誰是我的鄰舍?」這個問題與「我是誰的鄰舍?」有甚麼不同呢?本質上沒有分別。現在很多教會、信徒都會問:「我的禾場在哪裡?」尋求界定、領受所要事奉的群體。可是這樣問的同時,最終會將一些人看為不是我的鄰舍,將某些人摒棄於服事的對象之外。然而,「鄰舍是一種生命質素,而不是事奉的對象。」他指出這位撒馬利亞人有一種遊俠的心情,「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看見有需要就立即回應。教會有時「開完會,這位落在強盜手中的人是否鄰舍,再審批五百塊」,由於商討需時而未能即時回應,想「行公義、好憐憫」卻未能夠適時實踐。

陳龍斌分享前些時候,在最寒冷的一天與一班年輕人探訪露宿者。探訪過後,這班年輕人說很感恩,原來他們本來計劃踢球,因天雨而取消,因此傳道人帶領他們改為一同探訪露宿者。這是教會活動有時容不下突然的需要的例子。

超越族群的受傷呼聲

在好撒馬利亞人比喻中,最難的難題是在不斷出現的需要之中,仍然實踐當一個好撒馬利亞人,很容易burn out。陳龍斌與會眾仔細看經文,在對話裡沒有否定律法。他認為撒馬利亞人是補足在完善律法、健全制度之下的少量需要,這樣的狀態下,出現的需要有限。他提及一位學生曾經研究香港大受歡迎的金牌講員力克.胡哲(Nick Vujicic),假若在深圳生活,根本不能夠像現時般有尊嚴和成功。力克的生命得以發揮,是得到社會政策、專業人士、整個制度的配套。

因此,陳龍斌呼籲信徒的眼光要看「上帝的心意是否行在地上」,思想政策問題。

除政策問題外,陳龍斌通過解經提醒信徒超越族群仇恨。他指出聖經沒有說落在強盜手中的是猶太人。「他是甚麼人呢?就是一個人。」陳龍斌說,遊俠不是借此解決種族問題,好撒馬利亞人的救助,不是為了消除兩族之間的種族仇恨。今日有很多人以身份定奪別人是不是一個人。例如在選舉期間,有不同政黨的人會動員居民寫投訴信,投訴露宿者;是因為以選票劃分是否將之視作人,於是動員一批貧窮人狙擊另一批貧窮人。正如特首選區只有一千二百人,無怪乎看很多其他人不是人。然而,這樣的看法值得信徒反思,「面對生命需要是否以族群問題區分?」陳龍斌又以看待難民舉例,是否看難民為爭奪資源的一群?他認同在德國的看法,「不可以因為部份難民是暴民,就看他們全是暴民,而是分辨假的難民與真的難民,要幫助真的難民。」德國議會上有人發言,餓了要給他吃,渴了要給他喝,作客旅,要留他住,赤身露體,要給他穿,這正是引用馬太福音第廿五章31至46節。

陳龍斌表示信徒的鄰舍不單露宿者、貧窮人,還有例如在李怡專欄所引述,一位港大女生,抗爭卻被一直信任的校長出賣,感到失望。這些充滿傷痕的受傷呼聲,誰是這些人的鄰舍?甚至耶穌被列在強盜之中,在馬可、馬太、路加福音,捉拿耶穌的人看耶穌為強盜。然而真正的強盜,在馬可福音十一章17節下「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嗎?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陳龍斌問道,我們教會分到多少利益?有沒有助長不公義?在耶穌被強盜打到半死的時候,誰是耶穌的鄰舍?

教會在世上讓不同受傷者棲息

他認為客店、客棧應表現好客之道,照顧、照應有需要的人,教會是社會裡不同受傷者棲息的地方。在路加福音二章7節,耶穌在客店裡就沒有棲息的地方。在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其實不需要有客店的情節,然而,有了,卻是好撒馬利亞人可以有同工。陳龍斌呼籲教會向社區開放而不要成為俱樂部。談到教會開放作為避寒中心,他認為是好的,但不足夠。真正的露宿者也有生活尊嚴,有客店也要有撒馬利亞人將他帶來,也就是要恆常去到有需要的人當中的撒馬利亞人。

他談到有很多前線的信徒,關心那些住板間房、劏房的人、露宿者,這些前線的機構同工或信徒有的自己也生活很緊絀,只能住沒有窗戶的劏房。他挑戰與會的信徒,天國的國度只是堂會?只要堂會聚在一起的人都好就可以?他談到一次到出席學生的母親的喪禮,教會牧者坦言差不多忘記了這位會友,也忘了曾經為這位會友施洗。在喪禮最後,這位牧師向在場的人說歡迎你們來到教會,教會歡迎你。陳龍斌反思這是只看重「信耶穌,得永生」,只看重名字是否記在羔羊的生命冊上的教會,然而,當撒馬利亞人尋找客棧時,上帝在留教會在世上的心意是甚麼?

以「行」承受永生

第37節「你去這照樣行吧。」這個「行」出現了三次:第25節「我該做甚麼」、第28節「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和此處。陳龍斌談到教會「離地」和「膠化」的其中一個謬誤,只坐不行。然而雖有詩篇第二十九篇1節「洪水泛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神的工作也是坐言起行的「道成肉身」。信徒沒有照好撒馬利亞人去行,照了祭司去行、照了利未人去行,沒有行動。而正真的行動與接下來的經文「馬大與馬利亞」之中馬太的忙亂不同,真正的「行」是與耶穌一樣「走遍各城各鄉」的行,不離地。陳龍斌分享他早前與大專生在社區中靈修,並非在房間與世隔絕的靈修,而是走出去,以耶穌的眼光看社區的現況,真正實踐和關懷。

在路加福音,真正的好撒馬利亞人只在比喻之中,當耶穌和門徒到了撒馬利亞,那裡的人都不接待他。信徒照好撒馬利亞人去行,可資參照的就是耶穌的榜樣,去照樣死,跟隨耶穌。在比喻中,好撒馬利亞人看見有需要的人,交託客店的店主,說 :「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35節)這是額外的承擔。陳龍斌提醒信徒,所有服事要承擔。不計代價,擺上生命承擔。他分享有一個年輕人,有一次學習與貧窮人同行,過好幾天省吃儉用的生活。他在最後一餐以省下來的錢吃稍為「花費」的一餐,買了幾條腸粉享用,這時他抬頭看見一家食店裡與他四目交投、卻是正在享用牛扒的,竟是一隻狗,是一隻芝娃娃狗。當時他深感不公平,立志不要當窮人。然而,當天晚上他再次面對上帝,他重新立志,要回應上主的呼召,承擔別人的生命。陳龍斌挑戰與會者,是否同樣願意立志回應上主的呼召,承擔別人的生命。約一半與會者站起來立志。

神學路思由跨宗派、跨神學院的神學老師組成,主辦神學路思培靈研經大會「天國與人間」於二月十日至十四日(週三至主日,農曆新年初三至年初七)舉行,一連五日每日下午二時三十分研經會「願祢的國降臨」,下午四時三十分至六時分組工作坊,晚上七時三十分培靈會「從墮落中出發」。詳情:goo.gl/q8zpLc,入場安排:goo.gl/OsaZKY。本場約一百八十人出席。

會場設有書攤。

http://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新聞,2016.02.10)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