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暴亂」豈無因?當權者必須面對「深層矛盾」!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表示,二月九日凌晨旺角發生的暴亂事件是「徹頭徹尾的暴亂」。她認為暴亂似乎是有組織地衝擊警務人員,並呼籲各方勿再以政府管治問題等為藉口,為很小撮年輕人採取暴力行動作掩飾。她説:「包括說是一件小販管理事件,或者是一個政府管治的問題,甚至說是過去政改期間非暴力的佔中得不到結果,現在便無可避免出現這些暴力的行為,我覺得這些全部都是一些藉口來的,亦不要再為一些很小撮的年輕人去採取這些暴力的行動作掩飾」。

但是,為甚麼會在農曆年初一、二發生此「徹頭徹尾的暴亂」事件?對於我們這些迷信因果關係的人來説,實在不明白林鄭月娥究竟在説甚麼。而我相信,連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説甚麼。

或許説暴亂是因為小販管理而引發的。為甚麼有人會在寒風下非法擺賣?是因為年年都有人在農曆年初擺賣,所以因應這種年初的擺賣文化來湊湊熱鬧?或是因為希望找緊機會多找一點應急錢?

政府為甚麼要急於執法呢?接到很多投訴?想達到完美的法治和秩序?(但農曆年初豈不是也有很多違例泊車嗎?)

相信政府認為執法是合法有理的,但是否合理合情則是另一回事。而且,豈不知農曆年擺賣已經是「本土」特色,執法既衝擊本土,引發回響?亦不會獲得體恤貧苦的人的支持。

在管治方面,當權者當然會否定在管治上出了問題。但暴亂的發生正是顯示了管治方面出現了某些問題。君不見政府的司局長民望低企?行政立法對立?社會撕裂?嚴重的貧窮懸殊?

事實上,我們的社會充斥著不穩定的因素。就學的深受考試壓力的煎熬;青少年看不到值得他們奮鬥的前境;貧窮的人勤奮工作但生活坎坷;上班族常常要加班超時工作,大多卻僅得糊口;老年退休則失去生活的保障。

雖然學界對如何詮釋堅尼系數(Geni coefficient )仍然存在著討論的空間,但它始終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指標。而香港堅尼系數在2001年以後達到0.525,2006年高達0.533。2012年梁振英上任前夕,香港公佈五年一度、用以量度社會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數值介乎0至1,高於0.4屬警戒線,表示貧富差距出現問題)。當時公佈2011年數據為0.537,創四十年新高。令香港成為已發達經濟體中貧富懸殊最嚴重的地區。但統計處就指出,數據未計算扣除稅及福利轉移,故不客觀,經過「轉移後」,香港堅尼系數為0.475。

然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組織認為,當某地方的堅尼系數達到0.4(0.4-0.59表示指數等級高),亦即達到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超過這條「警戒線」時,貧富差距兩極的分化會較為容易引起社會階層的對立,從而導致社會動盪。而近年政府的所謂「扶貧」都僅是以福利轉移為手段,未見甚麼成效。所以,從經濟方面看,香港早已埋藏著社會不穩定的因素。長期的貧富不均,亦只會令這種不穩定性加劇。

而且,在政制發展方面,佔中一役,各不退讓,沒有給有商有量半點空間,政治思維各走極端,警察大失民心,既給本土勢力發展的養分,亦強化了社會的不穏定性,衝突其實是早晚會發生的事。

或許年初一、二是的暴亂是由於「多個熟食小販在旺角朗豪坊對出的砵蘭街擺檔,被食物及環境衛生署職員驅趕,小販不願意離開,食環署職員要求警方協助,而本土派團體本土民主前線也號召支持者到場聲援小販,維護香港本土農曆新年的街頭夜市特色」而爆發的。

當時,大約三百名示威者與大批到場增援、配備防暴盾牌等裝備的警察對峙,然後漸漸演變為暴亂。問題是:為甚麼在短短幾小時內,本土民主前線便可以號召數百人到場支援?而且,及後也有部分看完電影的年青人加入。這現象是否反映了香港的社會,尤其在青少年間,積聚了相當的怨氣呢?

馬克思認為,法律是維護既得利益者的上層建築。警察亦僅是維護既得利益者的「打手」。我們常常要問,既得利益者是否已經得到「太多」的利益,甚至貧困者分享不到應得的一分。

通常貧困的人為了應付日常的生活已經是疲於奔命,他們很少出來騷動。而出來「搞事」卻是那些爭取「正義」,滿懷熱血的人。而如果連貧困的人也出來,相信社會已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了。

其實,貧困的人跟富裕的人一樣,他們都希望社會穩定,因為穩定的社會能夠為他們提供糊口的機會,但是,如果愈來愈多勤勞的人都是「搵朝唔得晩」,則香港要面對的問題是可以預見的。

相信今天涉事的「暴亂者」並不願意受馬克思的影響,甚至是反對任何共產政權的色彩混進香港。但是,香港可能已經「孕育」出一批願意以激烈手段「為窮人請命」,視法律和警察為維護政治和經濟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的工具。他們眼中的「正義」超越了「法治」和「穏定」的價值。當然,他們的想法是有問題的,暴力的手段亦是社會所不能夠接受,也不應該容忍的。但是,如果要糾正他們的看法,或防止有更多人認同他們的想法。任何的當權者(包括建制與泛民)是否都有責任解決當前社會所面對的種種「深層次矛盾」,而不是去「製造矛盾」?

編按:葉敬德牧師為香港浸會大學校牧

http://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6.02.12)

Donationcall

舊回應1則


橄欖 / 2016-02-14 00:13:11.0

[一些細想]: 關於「深層次矛盾」

就文中所說,以提到(a)「通常貧困的人為了應付日常的生活已經是疲於奔命,他們很少出來騷動。而出來「搞事」卻是那些爭取「正義」,滿懷熱血的人。而如果連貧困的人也出來,相信社會已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了。」;及(b) 「他們眼中的「正義」超越了「法治」和「穏定」的價值。當然,他們的想法是有問題的,暴力的手段亦是社會所不能夠接受,也不應該容忍的。但是,如果要糾正他們的看法,或防止有更多人認同他們的想法。任何的當權者(包括建制與泛民)是否都有責任解決當前社會所面對的種種「深層次矛盾」,而不是去「製造矛盾」?」筆者有一些細想:


1. 部分細想已於下面文章底下的「意見欄」分享過,在此不作重覆,見於袁天佑的〈香港為甚麼會變成這樣?〉和〈雞蛋與高牆〉的「意見欄」帖子,分別載於 http://bit.ly/1XpRy9F 和 http://bit.ly/1KN2lJ8。


2. 無牌熟食小販其實不一定是窮人,尤其那些生意可不錯的無牌熟食小販。


3. 參與暴力騷動的人且不一定是窮人。


4. 引致貧富不均的因素有很多,我們不宜想得過於簡化。引致貧富不均的其中的一個頗重因素是,在地少人多及自由經濟下,居住的樓價和租金的升幅,與不少人(尤其貧者、非貧非富者)收入的增幅,有很大落差,且不斷擴闊。對於這個問題,筆者不相信,只要由有溫和泛民背景又或激進泛民背景的人作特首,便會迎刃而解。至於政府的扶貧力度是否可以再加大點,筆者認為當然可以,視乎所加大的力度多少而已,而筆者相信,部分泛民所爭取或要求的「不論貧富退休保障」,反然會不利於政府可於扶貧力度上的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