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告別.出發.離去

離別之言

教會傳統稱約翰福音十三至十七章為「離別之言」(farewell discourse)。

在耶穌被賣的晚上,祂將要與他的門徒離別。就在這個晚上,大概三、四個小時之後,耶穌就被捉拿,門徒就四散,牧人被擊打,羊群從此失散。就在這個告別和分離之前,耶穌向祂的門徒道別。這就是約翰福音十三至十七章的內容。

你發現,整卷廿一章的約翰福音,足足用了五章經文來描寫一餐晚飯的內容。大家試想想,廿一章的約翰福音,五章經文,一餐晚飯,四份一的篇幅。從第十三章耶穌為門徒洗腳,設立聖餐;十四章提到差遣聖靈,十五章,葡萄樹與枝子;十六章,耶穌勝過世界,到第十七章的大祭司禱告。整段內容稱之為「離別之言」。

我們問:為甚麼約翰福音的作者要花四份一的篇幅來描寫一餐晚飯呢?原因是:「離別之言」正正是耶穌描述歷世歷代教會面臨的處境。在「離別之言」裡面,耶穌幾乎全部都用將來式的字。耶穌要向門徒描述、吩咐、鼓勵,將來,在耶穌離別了之後,教會出發的道路,可以怎樣做和應該怎樣做。

因此,換句話說,約翰福音十三至十七章所教導的,正正是歷世歷代教會的處境——在耶穌升天離開世界,與耶穌再次降臨之間,教會的處境。這亦是我們的處境——耶穌將要離別,耶穌離別以後,同時亦宣告,教會就開始上路,被差遣出發往這世界裡去。

不過,在整段離別之言裡面,其實有一節非常令人困擾的經文。一句非常微小,卻足以令整個離別之言充滿困惑的經文。這經文就是剛才我讀的那段經文:十四章31d的經文:「耶穌說:起來,我們走吧!」研究約翰福音的學者一直稱呼這段十四31d 為 「極大的困擾」(magnus reus)。為甚麼是極大困擾呢?

如果大家細心留意整段經文的上文下理的時候,你會發現,耶穌對門徒說的這一句,這一句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其實一點也不簡單。約翰福音十四章的最後一節,十四31d,耶穌對門徒說:「起來,我們走吧!」但是,然後,如果你翻後一頁聖經打開約翰福音十五章的時候,你會發現:「咦?為甚麼耶穌和門徒仍然企係度繼續講『葡萄樹與枝子』呢?說好的『起來我們走吧』呢?為甚麼他們沒有走的呢?」然後,你會發現,耶穌就繼續一直講一直講一直講下去,十五章、十六章、第十七章。去第十八章,一齊「祈埋個靚禱」之後,第一節,聖經才說:「耶穌說了這話,就同門徒出去了。」一個非常古怪的安排。

對於這段經文的解釋,今晚我會用一個神學釋經的方法來到理解這句十四31d經文。

為免有人抨擊我亂解經文,或者批判我靈意解經。以下是一段有關這段經文研究釋經史。我們看看這二千年來教會是怎樣理解這節經文:

一、簡單來說,有些傳統保守一點聖經學者,例如嘗試綜合兩個矛盾:十三至十四章在室內,十五至十六章其實是「一路行一路講」的。你想想,原來「葡萄樹與枝子」的比喻是耶穌與門徒,一路行一路說話,不是不可能,不過是挺辛苦的。

二、有小部份學者認為這段最後晚餐的說話其實是分開兩晚進行,十三至十四章是第一晚;十五章十七章是第二晚。有點像今晚的培靈會一樣。

三、加爾文在一五五三年的約翰福音釋經當中,認為耶穌繼續留下來的原因,是因為耶穌雖然講咗話走,但係講講吓講講吓又冇走到咁樣樣。

四、近這二百年,學者嘗試用歷史研究批判的方式來理解這段經文,認為這段經文是來自兩段不同的來源,十三至十四章和十五至十六章是兩段不同的來源。

五、Bultmann就認為,整個結構次序移動。十三1–30;十七;十三31–35;十五;十六;十三36–十四31。

很多很多不同的解釋的方法。

不過,在這些釋經理解當中,聖經學者 D.A. Carson提出一個很好的問題:其實,問題不是經文的次序,還是整個耶穌與門徒當晚的行程問題。關鍵的問題是:為甚麼約翰福音作者要將十四31d紀錄下來?為甚麼約翰福音的作者故意將十四31d「起來,我們走吧!」放在這個地方。一九九五年新約學者Leon Morris同意這個看法,他認為,「起來,我們走吧!」其實背後帶著一個更深的神學意義。事實上,如果你檢查許多早期教父對這節經文的釋經,你會發現奧古斯丁、亞歷山太居里留、一些天主教的靈修傳統,也對十四31d作出一個神學釋經。

「起來,我們走吧!」背後可以是一個充滿神學性的教導。

「耶穌的離別」與「耶穌同在」的張力

因此,以下是我對在經文的神學詮釋:十四31d這一種「話走唔走」,「話出發又留底」,「話離開又喺度」的矛盾,正正反映出整個「離別之言」的張力,同時也反映了歷世歷代教會的張力。

整個離別之言都瀰漫著「耶穌的離別」與「耶穌同在」之間的張力!教會一直都置身於耶穌離別與耶穌同在的之中。離別之言一直瀰漫著這種矛盾的氣氛!一方面,離別之言清楚告訴我們,耶穌正要告別、出發、離去!十三章1節已經點出了真相:「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十六章28節「我從父出來,到了世界;我又離開世界,往父那裡去。」弟兄姊妹,相信我不用再多講解,整段離別之言正正不斷強調,再強調,再強調,耶穌的離別、耶穌將要出發、耶穌不在這個世界。

不過,同時間,離別之言卻同時瀰漫著另一種力量:耶穌仍然與門徒同在。約翰福音十五章是最有力的證據,耶穌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1節)「你們要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你們裡面。」(4節)「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7節)「你們要常在我的愛裡。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裡」(9節)很弔詭,在離別之言裡面,耶穌卻是處處表達出祂的同在。耶穌必然會與屬祂的人同在!

這種「離別」與「同在」之間的張力——歷世歷代教會正身處這「離別」與「同在」之間的張力。一個最重要卻最簡單的神學問題:「耶穌喺邊度?」一方面我們說耶穌離開這個世界,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將來別從那裡降臨;一方面我們卻說,「主基督與我們同在」,「耶穌喺呢度」。這耶穌的離別與同在,造成教會的本質,奠定了教會歷世歷代的本相,也是我們每一個基督徒群體的本相。

耶穌的離別與同在,造成整個終末論的問題,也造成教會論的問題。教會無可避免地處於這種光明與黑暗、勝利與失敗、建立與拆毀的辯證關係之中。耶穌基督的得勝,並不表示世界再沒有黑暗,更不要說教會的完美。教會仍然在世上經歷苦難、黑暗,教會本身仍然是軟弱,另一方面,耶穌基督卻不與我們完全隔絕。

耶穌的同在

今日香港教會最大的問題是,教會嚴重強調耶穌的同在,而同時嚴重忽略耶穌的離別。甚至,我要說,教會的失敗,往往不是因為低估了耶穌的同在,而是相反,教會低估了耶穌的離別,以及耶穌的離別對教會的啟示、提醒和教導。今日教會單一地高舉「耶穌同在」。「耶穌愛你」、「恩典太美麗」、「耶穌看顧你」、「平安.喜樂.滿祝福」充斥著教會的信息。教會大量複製這個「同在的道」,講壇、裝飾、擺設、金句卡、利是奉、廣告招牌、頸鏈、banner、書籤、水杯(幸好沒有出拆膠),每個星期講,個個聚會都講,同你隔離嗰個人講,不斷重覆講。教會唱的詩歌也不斷重覆同在的道。「伴我一生」,「與你同行」,「挽著我手」,「沿途有你」、「拖帶著我」。每個星期教會崇拜不斷重複這些同在的詩歌。

「耶穌的同在」成為一切教會問題的解救。拍拖失戀嗎?但是你不用怕,耶穌仍然愛你;你靈命不好嗎?所以你不要忘記耶穌與你同在。嗰仔入唔到名校,不用擔心,耶穌仍然看顧。然後,當「耶穌同在」仍然解決不到你的問題,教會可以做的,就只是繼續大量製造更多「耶穌的同在」。事工、年題、活動,讓你更知道、更認識、更確信耶穌的同在。但是,整個問題的核心,不是弟兄姊妹低估了耶穌的同在、耶穌的安慰、耶穌的愛,而是相反,弟兄姊妹只是被教導強調耶穌的同在和安慰。

教會單單側重「耶穌同在」,造成一種膚淺的屬靈文化。「耶穌愛你」成為了簡化、容易入口的屬靈口號和公式。成為了機械化屬靈安慰。簡化的「耶穌同在」,造成另一種「廉價恩典」。這正是潘霍華在《追隨基督》裡面的批判:教會將恩典看為賤貨、大平賣的喜樂、大平賣的安慰、大平賣的耶穌愛你。

甚至,耶穌同在打造成教會的成功神學、教會的榮耀神學、喜樂神學、祝福神學。我這樣說,不是反對「耶穌愛你」,不是耶穌不愛你。不是反對「耶穌的同在」,不是耶穌沒有同在。而是:當我們只是過份強調耶穌的同在,就會忽視了耶穌離別,以及祂離別以後留下來對我們說的叮囑。就好像Inside Out那套電影一樣。原來過份強調阿樂,而忽視阿愁的時候,同樣是一個極大的問題。原來看似負面的阿愁,其實是正面的、必需的、不可或缺的。耶穌的告別、出發、離去,正正就好像阿愁一樣。當我們忽視了基督這個離別和出發,我們就會忽視了基督的離別所帶來的應許與安慰。

耶穌的離別

耶穌的離別,奠下了教會在地上的本質。離別之言清楚地告訴我們,教會注定要一次又一次要從失敗中出發。從約翰福音十八章開始,隨著耶穌基督的告別,門徒就失敗得一敗塗地!耶穌被捉拿!門徒就恐慌!潰不成軍!弟兄姊妹,我們看見,門徒在第十八章的表現,與耶穌在第十三章到第十七章的教導落差之大,實在是令人震驚——剛剛耶穌才教導門徒祂離別以後的要求,他們就立刻失敗了。

耶穌向門徒告別,教會就好像與父母分離的孤兒一樣,軟弱地帶著上帝的道出發。從此,展開了歷世歷代教會軟弱的歷史。如果你讀過教會歷史的話,教會歷史隨處遍滿著教會的失敗與軟弱。彼得三次不認主,安提阿事件、教廷腐敗、十字軍東征、二戰時候的德國教會等等。數之不盡。我要說的是,這失敗並不是偶發的;並不只是因著某某某的問題,還是某某某做的錯誤,或者某某某的無知這麼簡單,而是回到最基本最基本一個教會論的問題。

耶穌的離別奠定了教會在地上獨有的本相,教會的軟弱。教會從來都是背著自己的軟弱與傷痕,傳揚上帝的道。直到如今。大家都知道我有一個Facebook Page。我在我的Page 裡面,現在到一個地步,間中會收到一些所謂「讀者的來信」。在這一兩年,我發現有好幾封類似這樣的來信:她們都inbox我,跟我分享有關他們在教會裡面一些不愉快的經歷,跟我分享他們教會的問題,跟我分享他們在教會裏面非常難受的處境。

我要說,這些信剛巧都是女性。二十多歲。然後信裡面字裡行間都是雜著一些 Emoji的表情(滴汗的少,流著眼淚的笑之類,我不知道怎樣稱呼)但是我卻感受到文字當中的無力感:教會很離地,教會講道很不濟,教會對世界不聞不問,教會一面倒的求平安。身邊的團友嘻嘻哈哈,一個星期又一個星期,然後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他們問我可以應該點樣做。

然後,我站在網絡的另一端,我也不知道可以怎麼樣做。事實上,我甚麼也做不到——最少我知道,我怎樣回覆,怎樣寫也解決不到她的問題。我只能回答說:「是啊,你說得對,實在很無力。實在很無力。」如今香港的問題,教會的問題。是非顛倒的問題。我們在教會裡面快樂不起來。我們為香港唱哀歌,我們為教會唱哀歌。我們發現耶穌離別的傷痛。我們除了禱告,除了聲明,除了聯署,彷彿甚麼也不能改變。我這樣說,不是要傳揚一種失敗主義,也不是要批判教會,更不是傳絕望的道。而是,相反,從神學上來說,這個軟弱與失敗的起點——教會永遠要從這起點出發。

教會的軟弱,同時是教會出發的起點。今年我們神學路思培靈會的主題是「從墮落中出發」,正正就是這個意思。教會的起步,永遠是我們墮落的地方。教會發現自己的墮落,才不至於永遠墮落。我們不再天真地以為教會沒有問題,不再狂妄地認為上帝永遠站在自己的那一邊,不再虛偽地以為只要掩蓋這些軟弱就是一種榮耀。我們不再自己營造耶穌的同在,而是,真正承認耶穌的離別,並且,發現耶穌離別留給我們的寶貴財產。弟兄姊妹,教會的軟弱,耶穌的離別,從來都不是一件壞事。

耶穌的離別,是耶穌基督的教導。它讓我們發現我們的本相,並且,更重要的是,在這本相下,我們發現耶穌基督留下來的寶貴財產。舉一個例子:我們常常問?甚麼時候媽媽煲的湯才最好飲?你們覺得呢?有人說,肚餓的時候媽媽煲的湯最好飲;有人說,小時候媽媽煲的湯才是最好飲。其實都不是。究竟甚麼時候媽媽煲的湯才最好飲?答案是:媽媽不在人世的時候,媽媽煲的湯才最好飲。因為她已經不在了,我們才會珍惜。我們才知道它的重要。我們才懂得緊緊把它捉住。因此,就好像一件遺物一樣。如果你還以為一個人仍然健在的時候,他留下來的東西是對你毫無意義的。但是,當你發現他真正離開的時候,當你發現離別的傷痛的時候,當你發現離別的無助的時候,他留給你的東西才會對你有意義。你才會珍惜。你才會懂得將它緊緊的捉緊。

親愛的弟兄姊妹啊,我們不要搞錯,耶穌為我們留下來的寶貴財產,不是在同在裡面,而是在離別裡面。沒有軟弱,沒有離別的傷痛,我們就無法真正明白耶穌留下來東西的意義。由於時間所限,我只能夠概括總結約翰福音十三至十七章耶穌留下給我們的東西:

一、耶穌留下聖靈給我們。(十五26-7)

耶穌說:「但我要從父那裡差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真理的聖靈;他來了,就要為我作見證。你們也要作見證,因為你們從起頭就與我同在。」

耶穌留下聖靈給我們,叫我們可以在沒有方向的時候,仍然有聖靈讓我們想起主耶穌的話。聖靈在我們的見證之中。聖靈是我們良心的見證。但是,弟兄姊妹,我們要知道,聖靈是永遠無法把握的上帝。聖靈是風。因此,我們在世上的見證永遠只能踏上聖靈的懸崖,不斷在諸般掙扎、不確定中尋求上帝的心意,並且永遠在無法證實自己的真確性下、在毫無權柄的情況下向前行。

二、耶穌留下禱告給我們。(十四13-14)

耶穌說:「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甚麼,我必成就,叫父因兒子得榮耀。你們若奉我的名求甚麼,我必成就。」耶穌留下禱告給我們,叫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可以在奉主的名呼求。這個禱告伴隨著我們的生命和生活。我們的心在哪裡,我們的禱告就在那裡。

三、耶穌留下彼此相愛的命令給我們。(十五12)

耶穌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耶穌留下彼此相愛的命令給我們,叫我們孤獨的時候,仍然有支持我們愛我們的弟兄姊妹。就算教會去到險峻的處境,我們知道,上帝仍留下一班仍然醒覺的基督徒——我們每一個。我們可以彼此守望,彼此扶持,彼此。

四、最後最後,耶穌留下平安給我們。(十四27)

「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

不過,弟兄姊妹,我要提醒你們,耶穌所賜的平安不是那種表面的、膚淺、純粹「神同在的」平安,而是相反,那是「離別」的平安——縱然離別,縱然無力,縱然灰心,我們仍然可以在那一處有平安。

聖靈、禱告、彼此相愛、平安。這是耶穌出發離去留給我們的寶物。

跟從

來到今天講道的最後一點。今日,我們講過耶穌的同在。我們講過耶穌的離別。來到今天講道的最後一點:耶穌的同在與離別。正如今天所講,教會處於耶穌的同在與耶穌的離去,兩者的張力之中。耶穌的同在,耶穌的離別,不能分割。教會忘記了耶穌的離別,教會只會活在虛幻的平安之中。教會忘記耶穌的同在,教會就只有絕望。

不過,這不是故事的終結。耶穌的同在,耶穌的離別,教會並不是永久停留在這兩個的矛盾之中。我們來到今天講道的最後一點。耶穌的離別與同在。在講最後一點之前,我邀請大家打開一段離別之言的其中一段說話,約翰福音十四章2-5節,請聽我讀出:

「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裡。我往哪裡去,你們知道;那條路,你們也知道。」多馬對他說:「主啊,我們不知道你往哪裡去,怎麼知道那條路呢?」

離別之言裡面,耶穌分享他的離別,然後,一貫務實的多馬,替我們香港教會問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主啊,我知道你將要離去,我也知道你不是永遠的離去。你往那裡去,我們都往那裡去。不過,我們可以怎樣做呢?我們可以往哪裡去走呢?我們可以怎樣走下去呢?」然後耶穌就回答多馬,一個非常重要的答案,大家很熟悉的答案:耶穌說:「我就是道理、真理、生命。」耶穌基督是道路!耶穌基督就是道路!教會告別、出發的道路!

耶穌是我們出發的道路。這裡不只是一般簡單《福音橋》,純粹神與人之間的 connection的道路。耶穌不是抽象的connection。耶穌基督是道路。因為祂是我們每一步每一步每一步出發上路的依據。正正因為耶穌基督是道路,「耶穌的同在」和「耶穌的離別」,不再只是兩個矛盾的主題,它成為聖經裡面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呼召、跟從!

「耶穌的出發」和「我們的出發」形成一種呼召與跟從的關係。因為耶穌基督已經離別,我們就不能停留,我們只能跟從!因為耶穌是我們出發的道路,耶穌基督的離別,同時是對我們的呼召!耶穌基督在我們前面,呼召我們,我們跟從祂!

約翰福音有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如果你細心留意約翰福音的時候,你會發現,約翰福音與其他三卷福音書不同。約翰福音裡面的耶穌在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直接正式呼召過彼得。最少在約翰福音第一章裡面,耶穌並沒有對被作出直接的呼召。耶穌只是對彼得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來,跟從我吧」這句說話,一直在約翰福音裡面沒有出現過,也一直沒有對彼得講過——直到第廿一章。直到耶穌真正離別的時候,直到彼得也將要在軟弱中出發的時候,耶穌才對彼得說:「來啊,跟從我!」你可能問:為甚麼耶穌要到離開世界的時候才呼召彼得「來跟從我」?為甚麼約翰福音的「來跟從我」不是放在一開始,而是放在最後?為甚麼耶穌等出發的時候才對彼得「來跟從我」?我會答:正正因為耶穌將要出發,教會也將要在這離別之中出發,所以耶穌更要說:「來跟從我」。

「耶穌的同在」與「耶穌的離別」的張力,在「來跟從我」這句說話裡面得到解決。耶穌的同在不是一個靜態(static)的概念;耶穌的離別也不是絕望的離別。在耶穌的同在,耶穌的離別之間,正正連繫於「來跟從我」這句話。在耶穌的離別與耶穌的同在之間,在我們的失敗與基督的得勝之間,在短暫現實的黑暗與基督的真光之間,正正就是教會的跟從,正正就是教會的跟從。

弟兄姊妹,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情況下在這個世代之中被呼召跟從。你不能夠停留!因為耶穌基督已經出發了!因為耶穌已經在你的前面了!我們只能夠跟從。我們只能夠不斷的跟從。教會不能再依靠任何停下來的事物——我們不能再停留於過往教會的成功。我們不能再停留於過往事工模式。我們不能停留於過去的經驗與判斷。我們不能停留在昂貴的教會堂址。我們不能停留於過往的屬靈美地。

因為,無論這些一切有多美好,耶穌基督永遠在這些一切的前面。耶穌基督沒有停留在任何一個世間的教會模式、屬靈傳統之中。耶穌不會永遠停留在這裡——耶穌曾經在那裡。這是我要強調的。耶穌曾經在那裡。真實的與教會相遇,真實的對教會說話,真實的使用教會。但是,耶穌已經不在那裡,耶穌已經出發,耶穌在教會的前頭。因此,教會只能出發!再跟從!再跟從!再跟從!

正因如此,跟從同時意味著離開。離開你的固有的想法,離開你習以爲常的事,離開你持有的經驗,離開過往曾經有效解決問題的答案,離開自命永恆不變的事工模式,離開那曾經成功的佈道手法,離開那些不加思索就認為對的事,離開一切上帝之道以外被人看為必然的事情。這些一切都是美善的、真實的、屬靈的,但是,這些一切都是可以過去的。我們只能再一次「每天早上都是新的」的出發跟從,你只能在下一個地方再次與相遇你的主耶穌!耶穌不斷呼召我們去生命到下一個地方,下一個議題,下一個想法。基督永遠在我們的前面。你只能夠再出發,你只能夠再出發,你只能夠再出發。

因此,讓我們今日重新定義「足印」這個比喻。一個非常深奧的神學問題:究竟沙灘中是一雙足印還是兩雙足印呢?我會說,沙灘上面,仍然是一雙足印。

一雙足印,不是因為耶穌抱著你走;這是錯誤理解耶穌的同在。
一雙足印,也不是你一個人孤獨無望地走;這是錯誤理解耶穌的離別。
一雙足印,正正因為耶穌基督在你前面走。你只能緊緊地跟隨,按著祂走過的每一個步伐,踏上祂每一個走過的足跡。靠著祂留下給你的聖靈,靠著祂留下賜給你禱告權柄,靠著祂留下來一班彼此相愛的羣體,靠著祂留下來的平安,患難中的平安,出發,走下去。來,跟從我吧!!!!

結語

來到今日講道最後的最後,你心裡面可能仍然有一絲的疑問:「咁即係點?」「香港可以有怎樣的出路?教會可以有怎樣的出路?」對不起。我只能夠說,這不是我們能夠解答的問題,也不應是我們能夠解答的問題。我們只能出發。我們只能離開。我們只能跟從。帶著軟弱出發,帶著聖靈出發,帶著禱告出發,與你身邊的人一起出發,帶著平安與盼望出發。不要停下來,不要停下來,不要停下來;走下去,走下去,走下去,跟隨耶穌的腳蹤,往天父的道路走下去。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德國神學家潘霍華的柏林Tegel監獄裡面的一封信裡面一開首第一句這樣寫,他說:「我已經不相信我有任何被釋放的機會了。」黑暗的勢力張狂,妖孽掌權,真理處於低處,真相被嚴重扭曲。潘霍華已經沒有可見的出路。不過,潘霍華的書信並沒有完結在此。他在信裡面這樣寫:「無論任何情況,儘管有多醜惡,總有一條通往天父上帝的道路。」(Es gibt durch jedes Ereignis, und sei es noch so ungöttlich, hindurch einen Zugang zu Gott)耶穌基督就是我們的道路。教會唯一的出路。我們不限制耶穌基督的道路。棄席、留席;勇武、選舉;佈道、社關;離開教會、堅守教會;我們都奔跑在耶穌的道路,我們都在奔跑天國的道路。

主啊!願你的國降臨,如同在地上。阿們。

編按:作者為建道神學院神學系助理教授。本文為作者於二月十二日晚上於神學路思神學培靈研經大會「天國與人間」第三場培靈會的講稿。

http://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6.02.16)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