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眾議園

為甚麼基督教高等教育?

連結上下層建築的樓梯

港華人神學教育在過去幾十年有長遠的發展,在學術研究和課程提供,甚至應用於公共空間上,都有積極的發展。比小弟於一九七三年開始讀神學時,選擇豐富了許多。

  如果學問可以分上下層建築,有關神的學問,永恆和終極關懷,天使與魔鬼,聖經和信仰,神學院和聖經學院就是在上層生活。

  如果樓房也有下層建築,一般大學未必假設有神,只著重人間煙火,各專業和技能,知識和社會發展,沒有理會神的旨意。

  基督教高等教育,就是建設兩旁樓梯,讓我們可以在上層與下層之間游走。以信仰的眼睛看世界,亦以一般學問檢視信仰。以神學詞語來說,是「普通啟示」與「特殊啟示」的對話,看見神所賜的「共同恩典」(Common Grace)與「特殊恩典」。

未來世界的挑戰和人的素養

  科技發展有其技術主導與自身的邏輯,無論是生物基因工程或資訊科技工程,都是要求未來的人有倫理判斷。未來是需要有創新性思維和能力,不能因循。要有深層結構的思考,和範式轉移的能力。工作是不斷自我發現,自我發明,和自我學習的過程。跨境工作需要全球素養,本土性與全球性並存等能力,有伙伴精神和連結能力,有文化基礎和集體記憶,對未來發展超越純物質社會的指標等。怎樣的高等教育才可以面對未來的挑戰?基督教高等教育有其全方位視野,屬靈的透視,對大地的關懷,是一個好的教育選擇。

世界文化危機

  一九八九年東歐與蘇聯共產政權解體,基本上共產主義破產,今日的共產國家多走市場經濟。而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亦顯示資本主義破產,今天只靠自行印銀紙來延續殘生。家庭解體、性別混亂。語言偽術,真理隱藏。人喜愛自我自戀。青年大量離開教會,全球皆是。教會在公眾空間上後退,對普及文化缺乏影響。人以其他東西取代上帝來建立信仰生活。怎樣可以在世俗化的過程中建立基督徒的思維(Christian Mind),而非陷入宗教的實用主義之中,只重事工和集會,缺乏思想的深度和處境,是信仰群體要面對的挑戰。

為未來的教育

  我們要建立以世界觀和價值觀為本的教育。有全人發展的品格。創建文化的能力。有創造性和藝術性。技巧與知識要以神為本,以人為服侍對象。建立社群,共享未來,同一命脈。基督教高等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高等教育的歷史

  本來學習是沒有固定學堂,無論是孔子、耶穌或阿里士多德,學生與先生都是遊走列國,對話反思。

  直至後來修道院的建立,才有經院抄寫聖經及古卷,教育內容進而增加至天文地理、歷史和數學、科學及社會研究等學科。以神學為中心。稱之為「大學」是研究「大」的學問,研究宏觀和終極的問題。

  後來「現代科學」興起,以實證和數量作為學問的基礎,甚麼東西都要科學化,包括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加上「自由主義」,將聖經有關神蹟的部份除去,還原為一本可理性了解的歷史。「專業化」進一步使大學職業化,將文史哲學等人文學科邊緣化。加上「大學排名」,重視研究院,學術出版,過於青年教育。以至今天的大學專門化、技術化、知識化,缺乏信仰、價值和人文精神。美其名是學術自由,其實是將信仰和神祕的直覺邊緣化。

中國和香港基督教高等教育歷史

  中國大陸曾經有五十年基督教高等教育的歷史,曾經有華人大學校長嘗試結合信仰於課程之中,而不單只有團契和早禱會。後來一九五○年後全面收歸國有。北京大學接收燕京大學校園。中山大學是前廣州嶺南大學校址。金陵女子大學被南京師範大學接收。

  香港是國內基督教高等教育的延伸。崇基學院本來是八大宗派移居香港所建立的大專,與聯合及新亞組成中文大學之後十年,課程中央化。今天只有神學院及崇基學院的早會和校牧,而課程已脫離基督教的世界觀。浸會大學是教會人士辦學,卻一直只有早會、團契和校牧等。本來宗哲科是必修,但學制三改四之後成為選修。嶺南大學來港後失去其基督教本色。所以如今本港缺乏基督教高等教育,天主教明愛和香港基督教輔學院是專業學校,而耶穌會亦放棄來港建校的意圖。

新的基督教高等教育辦學模式探索

  一群有鑑於未來社會的需要,教會和社會的種種危機的基督徒,嘗試開設基督教高等教育。宏恩基督教學院(Gratia Christian College)以品格為本,開辦心理學、社工學及管理學學士課程,於去年七月收生,走通識—專業(Liberal Arts-Professional)路線。

  恩光書院(Lumina College)以世界觀和價值觀,信仰與課程結合方向,與外國前端基督教大學合作,籌辦碩士課程,包括傳理、跨越文化和領袖學。本年將推出證書課程、明年開辦碩士課程。

怎樣結合信仰與學科?

  信仰不單是個人宗教的情操,不單是個人的誠信操守,亦與學問及社會發展有相關性。例如北京的城市空氣污染;其中主因是沙漠化,跟過度地土耕作有關,城市規劃可以參考聖經有關「安息日」和「禧年」的概念,讓地土每隔一段年日可以休養新生。另一例子是傳播;傳播不單是知識與廣告,宣傳與思想灌輸。可以本於聖經的「中保」(Mediator),立約的記號是媒體,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立契約而非征服。建築不一定是追求怪誕,而是建立人的參與和群居。美術不單是個人表達,也可以是靈魂之窗,叫人自省。科技不一定是要最超前的,而是找最適合的,與人共舞的。教育不單是知識的傳遞,亦是一個發現世界和價值醒覺的過程。教育本來就是尋找真理,使人可以順服真理,認定基督為主。

本於基督信仰的教育

  信仰不是分割的,不是屬靈屬世二分。而是由始至終需要有整合性(Coherency)。神在創世記叫人管理大地,詩篇八篇大衛提醒人的創造和文化使命。最大誡命是愛神,包括「盡性」(Mind),不單是「盡心、盡意和盡力」。又要愛人如己,這是社會性的教育目的。「大使命」包括承認耶穌,「天上地下的所有權柄」,即是要進入每一個學術和專業領域,讓基督為主,包括學問的內容,假設、實踐和未來。以賽亞的「新天新地」是包括對長幼的愛護,對勞動人口的回報,對大自然的保育等。

  福音是神的兒子和人的兒子的交錯:「耶穌基督乃是大衛的後裔,祂從死裡復活,這就是我所傳的福音。」(提後二8)。基督教高等教育是整全福音使命實踐。

大學教育與社會事件

  社會問題,是下游的問題。今天的性別取向、政治改革、房屋、管治、警權、法治等問題,都是價值的爭持。我們不能停留在社會問題的層面,要往河流的上游去改變。就是建立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基督信仰來與世俗思想抗衡,就是抗衡文化。而最佳的抗衡是創造文化。教會不能失守的兩個陣地,就是影響人心價值最重要的兩個崗位:普及文化和大學教育。普及文化包括大眾傳播如電視、電影及流行曲。而大學教育是思想的開發,高等教育是新知識的創建。主若願意,小弟前半生努力參與普及文化,藉「突破」為平台;下半生參與基督教高等教育,以恩光書院為崗位,願與同心有志者,共建未來青年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編按:作者為恩光書院校長。本文為作者於二月十九日在香港神學教育協會週年大會上的致辭講稿。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