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教會為家庭打造「空間」(SPACE)

        每年5月不少堂會安排「母親節主日」或「家庭主日」,表達教會對家庭的重視。教宗方濟各於2016年4月8日發表在位首份有關家庭價值的宗座勸諭,名為《愛的喜樂》(The Joy of Love),不再以律法主義來排斥離婚與再婚信眾。「家庭是人類社會首要組成的細胞。」當家庭解體,整體社會與教會必然承受傷害。
 
       面對家庭凝聚力不斷下降,傳統婚姻與家庭價值受到挑戰,堂會於家庭使命的角色不只在於維護家庭價值,更要以身作則為家庭打造「空間」(S.P.A.C.E.)。筆者建議地方堂會在這五方面注重與加強,有助改善信徒的家庭健康。
 
1. 靈性力量 Spiritual Strength
 
       堂會教導家庭的信念與價值,培育信徒有信心、忍耐等美德,從而有內在力量,應對外間挑戰。堂會對家庭最重要貢獻不是有精心策劃的家庭活動,也不是代替父母來履行親職教育,乃是讓所有家庭成員承認不足與無能,需要從上而來的恩典,方有靈性力量來承載家庭旅程中種種考驗。
 
       聖經敍事的家庭歷史,讀者似乎找不到一個完美幸福家庭,「完美幸福家庭」是神話多過是聖經真實的寫照。聖經出現的家庭,愛恨交連,有健全的關係,也有破裂的關係,把人性的美善與醜惡皆表露無遺。就以創世記為例,亞當可被視為首位家庭暴力的施虐者,他把丈夫責任推卸予夏娃(創三12-13),不願承擔己過,卻怪罪夏娃,某程度在精神上向對方虐待。該隱可視為於功能失調的家庭成長,他嫉妒亞伯得到耶和華寵愛,兄弟相爭,結果造成首宗家庭暴力悲觀(創四1-8)。
 
       亞伯拉罕年代,撒萊惡待夏甲(創十六6);而夏甲又取笑以撒(創廿一9);造成是夏甲與以實瑪利被逐出家門(創廿一14),在外漂流。以撒兒子以掃與雅各,兄弟同樣相爭,以掃甚至要暴力解決問題(創廿七41)。到了約瑟,他更承受著兄長們的暴力對待:被剝掉外衣、被丟在坑裡、被賣作人口販賣(創卅七23-28)。
 
       當新約把教會比喻為家庭,同樣強調不是中產家庭的「自給自足」、「幸福完美」、「齊整純潔」、「成功卓越」;相反是教會成員如何展示「款待」(hospitality,好客之道),讓離婚者、獨身者、同性困擾者、家暴受害者等於信仰群體經歷「家在教會、教會在家」的真實。
 
2. 親職教育 Parental Education          
 
       教會清楚定位本身角色,乃提供資訊與平台,讓父母學習如何做好親職教育。換言之,教牧與長執要不斷提醒基督徒父母,「信二代」的靈性成長,主要責任在於父母。地方堂會是「輔助」角色,不能取代父母。堂會的兒童、青少年聚會同樣是「輔助」角色;倘若基督徒父母在家已提供良好信仰教育,「信二代」即或不出席或參與這些聚會也不要看得過度重要。
 
       教會角色是教導與引導丈夫、妻子、父母、兒女等,按著聖經真道(弗五22 - 六4;西三18-21;彼前三1-7),好好活出信仰。信徒的信仰家庭,當中不同成員(老、中、青、單身、已婚、單親等)彼此相愛,互相建立及互補不足,同心實踐信仰。
 
       教會同樣要整個信仰群體認識,如唐慕華(Marva Dawn) 分享:「要整間堂會來培育兒女成長」(It takes a whole church to raise a child)。信徒之間,有責任鼓勵對方於家庭成長歷程中繼續持守職分,做一位真實丈夫、真實妻子、真實父母等。「真實」不表示要做到完美,乃是不把家庭理想化與偶像化,在各樣張力下真實活出來。
 
3. 支援轉介 Ask for Support
 
       地方堂會提供適時支援與轉介服務,幫助有需要人士與家庭。堂會教牧有輔導知識與經驗的,逐漸增多。
 
       《2014香港教會普查統計數據集》反映,2009年本港有60.5%堂會教牧過去3年主要進修科目為「輔導」,2014年雖下降為42.7% 堂會,教牧同工在職進修的眾多科目中,仍是「輔導」排首位。《2014香港教會普查統計數據集》反映,15.5%堂會(199間)過去3年有開辦「輔導/成長」課程;有些堂會有專職輔導的教牧同工,不少堂會信徒,也有專業社工與輔導訓練。堂會教牧同工樂意轉介求助者予其它社福機構、政府部門或專業輔導服務。
 
4. 跨代同行 Connect Intergenerational
 
       地方堂會另一重要角色,可提供互信與成長空間,讓不同年齡信徒能建立友情,共同成長。正常而健康成長的堂會,至少有數代香港人兼容共存。呂大樂於《信報財經月刊》(2014年12月) 描述〈香港第五代的6大特徵〉: 隨時隨地上網的 App 世代、拒絕「被代表」的權威挑戰者、抗拒融合的香港中國人、不愛加班的自由工作者、追求生活質素的改革者、傳統家庭關係的守護者。
 
       值得留意是第五代香港人,「有較為保守的戀愛及婚姻觀念,傾向守護傳統的家庭關係。他們絕大部分不接受一腳踏兩船,追求長遠、穩定的親密關係,對婚姻、生兒育女仍懷有理想,渴望有一天成家立室。」教牧要留意新一代不一定反對傳統婚姻與家庭價值。
雨傘運動後,世代差異更為明顯;堂會不同世代共存,各對社會議題有不同價值取向。正如沈旭暉分享 :「上一代強調經濟,但新一代更在意認同」〈人生的下半場:另一條跑道〉(《明報》,2016年4月24日),世代之間確實有價值分歧。
 
       堂會領袖毋須害怕衝突與差異,這是正常的;家庭成員能凝聚為家在於血緣與親情,不在於成員之間要就公共事務有統一看法;同樣神家成員共聚三一神前,也是透過認信耶穌十架流血救贖而成就,數代信徒之間對社會議題各有主見,這不是問題所在。當堂會只容許某代人觀點為主流論述,否定與排斥另一代人意見,這便是問題了。堂會信徒關係能夠承載矛盾與差異,有開放空間,容許成員暢所欲言,這才是「教會如家」的真實生活。
 
5. 表露脆弱 Express Vulnerability
 
       地方堂會最後之重要角色,承接起初要有的「靈性力量」,便是提供安全與可冒險場景,讓信徒能表露人性脆弱,抒發真實感受。
 
       加拿大作家詩人兼歌手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的名言 :「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契機。」現今「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皆有裂縫;正是堂會提供
「空間」(SPACE),讓恩光透視。
 
       著名克萊布( Larry Crabb)於《生命結連》理解教會的角色 :「今日社會裡所謂的心理問題,其實是心靈的呼喊,也唯有群體能滿足這需要 … 受損的心理狀態並非問題所在,我們掙扎背後的問題,在於心靈失連,我們不能單單修補傷害、或責備罪人,必須滋養失連的心靈,也唯有結連群體能提供這養分。」         
 
       堂會要摒棄「膠化」、「樣板化」家庭,重新引導信徒真實分享家庭的甜酸苦辣、愛恨情仇,這些是家中正常事。兒女不必把責任諉過於原生家庭,功能失調家庭乃普遍現象,父母也不把中產「性倫理」過於聖經來重視。家有反叛兒女,也不是大不了事情;我們也曾反叛父母與天父。惟有教會與成年父母,放下面子與防衛機能,承認與面對羞恥,有勇氣表露脆弱,真實人性才能取回下一代信任。
 
       本港中產教會走出聚會主義與功能事工,回到簡樸、真誠、愛心的關係裡,才能轉化家庭。
 
結語
 
       當地方堂會能夠成為信徒「靈性力量」,讓父母得著「親職教育」,又能有「支援轉介」,可與不同世代「跨代同行」,一起於日常生活「表露脆弱」,這便是「家在教會、教會在家」的打造。教父愛任紐(Irenaeus)的名言 :「上主的榮耀是人充實生活」(the glory of God is man fully alive),當我們於家充實生活,上主的榮耀在其中成敗得失中彰顯,這便是教會要達成的家庭使命 !
 
(此篇為「維護家庭基金」2016周年論壇之回應講稿大部分內容。)

編按:本文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http://www.hkchurch.org),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http://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6.05.06)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