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眾議園

建立以發展貧困者為本的事工(下)
--再思教會扶貧系列之四

文提到因回應婦女的夢想而開創了襟花的銷售工作。當中的關鍵在於助人者轉為伯樂的角色,由聆聽和對話開始,懂得用欣賞性的正面問題(Appreciate Inquire),從而發現貧困者的專長和想望,自能激發她們想參與的動力和行動。傳統的扶貧是「施」與「受」的高低關係,「施」是主角,「受」是配角的角色。如今是一個翻轉,讓彼此間是「平等」關係,甚至貧困者成為「主角」,助人者成為配合「主角」的角色。

  我們服侍男性無家者(下稱老友記)的同工,目睹老友記像一般草根階層為口奔馳,連自己有甚麼興趣都不知道。為了讓他們建立健康興趣,遂於二○一五年邀請大專詩班來協會招募詩班員,學生以一年時間與舍友團契和訓練。上年度暑假,學生和舍友詩班員站在大專禮拜堂的台上演出,為主作見證。觀眾的掌聲至今仍然教老友記回味。至於學生與老友記的情,仍然細水長流,彼此滋潤。到了二○一六年,同工再接再勵,找了幾位攝影老師來教老友記拍照。過程中,大家都發現拿起相機的男人,那種專注和自信的眼神,是我們甚少見到的。為了慶祝成果,他們於五月底在活動中心舉辦了一個攝影展,展示作品,並充當主人家,向近八十位賓客娓娓道出他們的攝影心聲。我看在眼裡,看到老友記的生命屬次被提升了——發展餘閒、自尊和才能。再闖高峰,同工再與老友記延夢,計劃一個非一般的深水埗導賞團,邀請老友記當主人家,他們比誰都熟深水埗,讓他們負責接待各界的有心人士來了解社區,並認識他們的生命轉化故事,來個彼此滋養。

  從以上例子,可看到與老友記的協作,是由同工主導慢慢走向以老友記為主導。若人被賦予較大的參與機會,一般都會較投入和自發。下面的圖表1 有助我們審視自己的扶貧工作,有多大程度讓貧困者參與。由第一到第六的層次,向度是由助人者(定計劃)為貧困者而做,逐漸走向與貧困者一起做(共同學習和協作)。不同事工或對象,助人者與貧困者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協作。然而,儘量讓貧困者有最大的協作和參與,甚至主動提出和主導,這是最理想的合作關係。  

參與方式及層次

貧困者的參與程度

助人者與貧困者的關係

* 強制
Coercion

貧困者跟從助人者的計劃

助人者為貧困者做
Doing to

* 順服
Compliance

貧困者被助人者分派工作和獎勵,受助人者的管理

貧困者按助人者要求而做
Doing for

* 諮詢Consultation

諮詢貧困者意見後,由助人者進行評估及計劃

貧困者有些參與,但仍是按助人者要求而做
Doing for

* 合作
Cooperation

貧困者與助人者共同定目標和重點,最終指導和管理仍歸助人者

一起做
Doing with

* 共同學習
Co-learning

貧困者與助人者共同制定目標,共同貢獻所長和知識,貧困者執行計劃,助人者只從旁支援

貧困者做多些
Doing with

* 自發
Initiated

貧困者自動發起議程,用他們自身的資源。轉化較能維持和永續經營

貧困者獨力/自發做
Responding to

  還有其他實際例子。香港有些教會為貧困人士開飯餐服務。若採用以發展人為本的方向,以協會的窮人飯堂為例。可讓吃飯的老友記做問卷調查,包括對服務(食物、開放時間、環境、人物、活動等)提供意見,讓他們有發聲、參與和被尊重的機會。另外也可詢問他們的專長和樂意幫忙的義務工作類別,例如協助訂餐單、煮食、買菜、清潔、謝飯、接待、接送行動不便的人等。這種欣賞探究式調查有助為事工招募更多人手,同時提升老友記的參與和歸屬感。他們由受助者身份轉變為助人者。由等候被服侍轉為參與服侍,甚至是助人者。(系列完)

  編按:作者為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總幹事。

1.B.de Negri, E. Thomas, A. Ilinigumugabo, I. Muvandi, and G. Lewis, Empowering Communities: Participatory Techniques for Community-Based Programme Development. Volume 1(2): Trainer’s Manual(Participant’s Handbook) (Nairobi, Kenya: Centre for African Family Studies, 1998),4.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