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時代跨頁

【1760期.講章】
工作與精神健康:重拾安息日的喜樂

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

聖經學者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指出,安息日首要事情就是「對抗焦慮」。焦慮不單是個人的事,更涉及政治、經濟及社群對人的壓制。而這一切的壓制,仍發生在現時的香港。不過,我們用了一個優雅的名詞:精神健康。香港跟其他現代社會一樣,精神健康的問題都亮起紅燈。根據不同統計,香港社會現時有40-45%的市民有不同的精神問題,情況更是每況愈下……

【1759期.遊蹤】
區區老教會遊蹤──
天國龍城:戰前的九龍城與基督教

邢福增

走進九龍城區,除了可追尋香港歷史(宋王臺、九龍寨城)及品嚐美食外,當然也不要錯過回溯基督教在九龍的發展。座落在馬頭涌道上的聖三一座堂(聖公會於1998年成立東九龍教區,2010年聖三一堂正式成為教區座堂),不僅是具有中國風格的基督教建築,也可讓我們走進現實與歷史交錯的一趟朝聖之旅。

【1758期.報道】
New Horizon:不是市集的市集

採訪:高思憫

疫情爆發至今,不少教會聚會暫停。在這個情況下,有信徒於四月十七至十八日在觀塘萬泰利廣場舉辦New Horizon巿集,一連兩日累積約一千人次到訪。與一般的巿集不同,攤檔不單是售賣產品,更多的是檔主們分享對信仰的看法,並用其專長展現信仰的不同面向。除此之外,還有教會、信徒、基督教樂隊的表演和分享。檔主與到訪者的交流相信亦擦出火花,打破疫情下的限制,擴闊教會群體的新可能。

【1757期.專題】
青年思路系列
情感牧養:重新發掘牧養的情感面向

思路.豐

「我在教會沒有感到被牧養。」不知你曾否聽過年輕人這樣說呢?

筆者曾在不同場合、由不同年輕人口中聽到以上說法,或許它的確反映著一部份年輕信徒的心聲。當筆者問這些年輕人「那種失落了的牧養」是指甚麼,他們都異口同聲說不是缺少聖經真理,而是沒有被真正關心。他們認為堂會內作教導的人有很多,但願意用心聆聽的人很少。筆者好奇,堂會內不是已有牧者、導師、組長和組員嗎?為何不少人仍感覺「沒有被真正關心」呢?究竟是這些年輕人期望過高、需要被關心卻又不開放自己?還是教會群體(不止是教牧或導師,而是每一位信徒)真的缺乏聆聽,未能承載他者的情感和想法呢?

【1755期.專題】
動漫 ╳ 基督信仰
批判社會,卻同時難脫社會框架的動漫

黃樂祈

……細味日本動漫,總會讓人得到意想不到的啟發。他們雖然不是說聖經故事,但無可否認,他們勾勒出來的人生哲理和世界問題,往往比教會的來得更真實、更有力。……教會的生態,是否有必要躬身自省?理論上,神的道不可能是死氣沉沉……

【1754期.遊蹤】
區區老教會遊蹤──
調景嶺教會史之旅

劉紹麟

今天的香港是個現代化大都會,很難想像在七十年前,香港是一個需要接受國際人道救援的地方。當年的調景嶺就更是受國際關注的難民區,生活條件非常艱辛,教會在那時擔當了一個重要的救援角色。調景嶺村已於一九九六年清拆,現存的建築就只有靈實醫院及舊調景嶺警署。本文會先介紹調景嶺的歷史、教會在二十世紀五十至九十年代在區內的活動,然後介紹幾個教會史之旅可參觀的地點,最後介紹具體的參觀路線。

【1753期.講章】
以受苦的心志,當作兵器

羅慶才

……若用「毀謗」一詞來總結彼得前書的社會處境,雖然有點粗疏,但仍是準確的,當時的信徒,就常常面對不信之人的攻擊。本來這些信徒與攻擊他們的原是同路人,但信主後,不再順從世俗,就惹來別人的不滿,攻擊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下,信徒更加需要用「受苦」來武裝自己,免得自己抵受不住,返回舊路。……

【1752期.報道】
篤信力行:動盪世代中失落的先知

採訪:陳昫賢 高思憫

在無法控制的環境、動盪的世代中,信徒應怎樣自處?伯特利神學院聖經研究教授黃天相博士在近日一個講座上,以三位先知的故事,勾勒出聖經如何教導信徒回應上帝。他提到以利亞因未曾經歷上帝的沉默而失去方向,巴蘭自以為了解神心意而失足,還有無名的先知遭老先知欺騙而沒有持守上帝的吩咐。黃天相透過這幾個先知的故事,道出當下的處境,信徒到底應如何重新理解及回應信仰?

【1751期.報道】
教會啲年輕人去咗Hypersonic Fest!

採訪:陳盈恩 麥嘉殷

三月七日,Hypersonic Lab在觀塘的工廠大廈舉辦Hypersonic Fest,全日共約一千四百人流水式參與。音樂節齊集各類音樂人,卅三隊音樂團隊在四個專區演繹不同類型的音樂:有敬拜詩歌、自創音樂、搖滾電子音樂等。不論在各專區,都見參與者投入地一同頌唱歌曲。另外亦有市集,共十多個攤檔展現信仰「美」的一面,讓大家認識福音。是音樂連繫了一眾教會年輕人!

【1750期.專題】
踩單車都可以戒毒?
WeCyclists的生命故事

採訪:彭穎研 高思憫

曾有戒毒人士分享:「大概在死亡之前,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戒了毒。」原來不少的戒毒人士在院舍戒毒後,回到原本的社區,再次與損友為伴,便很容易復吸,重回毒海。路德會青欣中心(下稱青欣)舉辦「WeCycle改變社輪」單車導賞員及義工訓練計劃,邀請戒毒人士組成單車義工隊,藉此提升他們的抗毒能力和自信心。且聽兩位戒毒者的經歷,進到他們的生命故事,探尋WeCycle對他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