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时代跨页

【1912期.游踪】
从「村」到「邨」:
教会在何文田的发展与演变

刘绍麟

比起中上环、湾仔及铜锣湾,教会在何文田的活动是较迟起步的,最早的活动当属二十世纪初的培正学校(当时的何文田区覆盖现时培正所在地,稍后详细说明)。到1949年以后,因着大量内地人移港,香港房屋严重不足,......

【1911期.专访】
虚拟世界比实体教会群体关系更真挚
一位牧者的元宇宙体验反思

采访:林倩恒

真作假时假亦真,尤其处身今天的科技洪流,虚拟与真实的界线日渐模糊。随着线上聚会渐成新常态,实体教会的存在意义变成思考课题。当网上教会的发展尚待探索之际,有牧者便率先投身元宇宙,发掘这个空间种种的可能。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个看似虚幻的网上世界,竟可与一个个avatar(虚拟化身)背后的血肉之驱,建立真实的友谊,什至比起一些实体教会里表面的信徒相交,关系更来得深厚;实存教会与虚拟世界的群体关系,两者之间彷佛是虚为实处实还虚。究竟,这位牧者的元宇宙体验,为我们带来了怎样的信仰反思?

【1910期.专题】
不只混乱与贫穷:
菲律宾监狱的自由启示录

胡清心

Netflix纪录片剧集《走进世界各式天牢》(Inside the World's Toughest Prisons)介绍全球各地环境极端令人咋舌的监狱,更有主持人亲身入住体验,让观众透过镜头真实感受深陷非一般的囹圄生活。纪录片第五季,将目光对准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毒品战争」期间,人满为患的马尼拉市监狱(Manila City Jail),其以如沙丁鱼一般逼仄拥挤的环境、黑帮当道的生态,自此臭名昭着。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监狱体系,反映的往往是此地文化最核心的价值。那么除了物质条件贫乏、人权状况恶劣之外,菲律宾的监狱是否如猎奇镜头下所展示的那般不堪?背后还反映着怎样的社会价值与观念?本报记者跟随当地教牧,探访两所马尼拉的监狱,除一窥「监狱风云」的刻板印象之外,还有菲律宾监狱与囚犯,尤其是政治犯的实况;同时我们要思考,建造监狱把人关在里面,究竟是为了什麽?

【1909期.专论】
我们需要怎样的神学教育?
谈建构平信徒「生活化神学」的必要

朱安之

香港的生活节奏紧张,大多数人都在争取「赢在起跑线」。因此,香港人倾向「做咗先算」,很少花时间思考为何要这么做。例如,当我升读大学时,我并未深思其意义,只是因为所有同学都选择升读大学,学校也有专人协助学生申请,彷佛读大学是唯一的选择。

同样地,神学教育亦需要深刻的反思。教会的主日学往往只着重于引导信徒受洗,而后续的神学教育,大多取决于各堂会传道人的兴趣,因此显得零碎。在今天这个后英国殖民时期的香港,作为基督徒,我们应如何看待神学教育呢?我将在本文中提出一些想法,期待与读者进行深入的交流。

【1908期.专论】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郭伟联

西谚有云:真相是暴力的第一个伤亡者(Truth is the first casualty of violence)。很多转型式正义(transformative justice)及修复式正义(restorative justice)研究都指出,一个经历大规模暴力冲突的社会,即或昔日的受压者夺回权力,真相仍是难以寻回。……

【1907期.专访】
Insider & Outsider:白德培眼中的香港教会

采访:胡清心

瑞士传教士白德培(Tobias Brandner)来港已经快三十年,他既是崇真会牧师,又是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的教授,因多年投身香港监狱事工而闻名。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多面性,对熟悉他的教会或神学院来......

【1906期.报道】
寻光之旅──记突破青年村展现日
创作者以微光祝福这代年轻人

采访:麦嘉殷

经历几年疫情、移民潮及《港区国安法》带来的影响,社会现在虽然复常,可是仍有年轻人还未能适应急速的变化,情绪受困扰。突破机构(下称突破)的前线同工眼见青年人的困境,在二月廿四至廿五日举办了「微光之约」展现日,透过「文青系」的展览、表演及市集,和「疗愈系」的默想活动、工作坊,汇聚城市里众人的微光,祝福这年代的年轻人,告诉大家:即使无力感充斥,也可先放松唞唞,再重整上路。

【1905期.讲章】
在等待之中


邢福增

今主日的讲题是「在等候之中」,选读经课是以赛亚书四十章21至31节。一般相信,整卷以赛亚书的内容,横跨了三百多年,涉及南国、被掳归回及归回后三个时代。四十章属于被掳后的「第二以赛亚」文本(即四十至五十五章),是上主借先知向经历亡国被掳后的以色列民族宣告的「安慰的话」(四十1-2)……

【1904期.专论】
善是自私自利的延伸!?

郭伟联

置身冲突的人,总会觉得自己站在对的一方,他/她的对头人才是做错的一方。但很讽刺的是,自以为善的人往往才是作恶的人。九十年代香港的经典电视剧《大时代》里的丁蟹,便演活了这种荒谬的生活经验。他在作恶时的座右铭是:「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天助自助者」。他在法庭上,对自己杀人的事实,仍可理直气壮地自辩:「我打死人,但冇做错。呢件案嘅重点唔系我有冇杀人,而系浪子回头金不换。」

为什么善恶如此混杂,以致人无法简单指出作恶者的恶,令作恶者无法狡辩?作恶者又为何可义正辞严地行恶?笔者认为有三个思考方向,可以帮助我们整理这混乱的经验。

【1903期.专论】
「在地若在天──行动中的教会」
日本基督教还有未来吗?
当地教会的困境和盼望

松谷晔介

日本一般被认为是「先进国家」,其老龄化比率(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于2022年为29.92%,居世界第二位(香港为20.47%,居世界第21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目前日本人口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