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期.報道】
教會 公民 身體
曾思瀚剖析保羅的政治隱喻
新約聖經中的多封保羅書信,對象為不同地方的教會信徒。這些書信的內容,不只談及眾多信仰原則,也埋藏著政治隱喻,對今天的香港教會,又有何啟迪?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新約副教授曾思瀚博士在一個講座中,以「保羅的政治身體——教會作為政治隱喻」為題,指保羅書信中的政治隱喻,可以拆分為教會、公民及身體三個部份理解。
在西方,「靜觀」也不單只作為個人的興趣性實踐,也成為在政府部門(包括軍方和醫院)、體育機構、學校、社區中心、基督教非牟利機構,及私人牟利機構的活動項目。並且,其相類似而又強調非宗教性的佛教「禪修」,也廣為大眾所歡迎,就算是基督徒也參與在其中。
但這些標榜對身心靈皆有幫助的實用性靜觀和禪修,究竟源於何處?它們有宗教意味嗎?這與基督教信仰是否有所衝突?基督教機構(學校、社區中心)應否主辦或協辦?教會可否鼓勵或勸阻參與?及基督徒個人應否參與呢?這些都是迫在眉睫的問題。本文嘗試回答這些問題,但鑒於篇幅之限,只可以作簡潔的闡述。
「……未來中國政教關係的發展,註定是曲折的、不平靜的、充滿了艱難與博弈,這不是因為中國教會執意要反對某個黨與世俗政權,也不是因為中國基督教徒不愛國,而是因為中國政教關係的背後,是一場對真理的壟斷與反壟斷的鬥爭。在世俗政權放棄對真理的壟斷之前,這場屬靈的爭戰不會結束。……」
中國遠古的文學作品記錄了人類創作詩歌的單純動機:情感鼓蕩在心裡,透過言語說出來,言語無法表達,惟有嗟歎,嗟歎也難以表達時,就唱起歌來。詩歌是基督教信仰一個重要部份,聖經中的詩篇本是唱出來的歌詞。不同世代的不同地域,信徒以音樂配合文字,作為心裡的「志」,唱出來的心聲,獻給所愛的上帝,亦留下給當世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信徒,承傳這不息「詠歌」的精神。
香港作為一個小城,本土詩歌的數量相比龐大的中國雖然只是少數,卻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並且一直展現其獨特的活力。如今,黃金盛世已不再,但香港粵語詩歌的發展仍是充滿希望。
「……現時的爭議某程度上是一個光譜:一邊廂,有人會覺得基因編輯違反自然,亦可能令得世界變得更恐怖;另一邊廂,亦有人覺得人為和自然的界線不明,但治病是天經地義,父母亦有責任為子女提供最好的生活,包括良好的醫療……」
「……不合作、不賣賬、不同流應該是個先決的大原則,但其實也是知易行難的,一來因為絕大部份地帶都變得灰色,難以分辨,二來對很多人來說,也因為覺得沒有其他選擇——假如當全城的餐廳都是深灰至黑色的,難道你不出去吃飯嗎?何況他們的食物確實做得不錯。因此,在這樣的大原則之下,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重塑個人和群體的日常生活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