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長河逐浪

歷史長河,粼光點點,都在見證祂的故事。微觀昔日教會點滴,遠眺主澤長流。

【長河逐浪】
為人民服務

中國,對人稱「甘仔」的甘浩望神父而言,意義非比尋常。 當年在意大利入讀修院,甘仔開始對海外宣教有興趣。同期投入當地的居民運動,他們開始和很多毛派合作。相隔半個地球,滲過了中共的竹幕(相對蘇共的鐵幕),毛......

詳細內容

【長河逐浪】
與眾同在的天國

甘浩望神父的天主經﹝主禱文﹞默想,自二千年六月底一連七期連載於天主教《公教報》,文章引子提及,這是甘浩望返回內地教學前的分享。七段關於主禱文的分享,觸及甘浩望自七十年代來港事奉的歲月,後來有機會在內地......

詳細內容

【長河逐浪】
和平拉力

和平之子,需要一個怎樣的社會空間? 二千年八月十二日,香港電台邀請了一直參與港人內地子女爭取居港權的甘浩望神父(Rev. Franco Mella),在節目《香港家書》分享。此前,部份激進爭取居權人士在入境......

詳細內容

【長河逐浪】
靜中得力的根基

……尼布爾提出,最終的智慧,不在乎抹走人生與歷史裡的種種破碎與不一致,而在乎人能否達至平靜,無論置身張力之中抑或超越張力之外──這份讓人明辨的平靜,不是那「平安了平安了卻其實沒有平安」的假先知式掩耳盜鈴,而是那願意面對惡浪仍然踏實前行的信望愛,與那公義憐憫之主同行。……

詳細內容

【長河逐浪】
不幻想,不絕望

隨著將昔日報刊及古籍電子化的工作不斷推展,可搜尋的文獻年份愈推愈早。近年一些研究相信,跟尼布爾平靜禱文結構相近的禱文文本,的確曾經零星出現於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十年的刊物上,倒沒有一篇說是出自尼布爾手筆。......

詳細內容

【長河逐浪】
禱文源頭之謎

尼布爾的平靜禱文到底何時寫成,一直眾說紛紜。一九五○年,美國戒酒會一本雜誌曾說,尼布爾在馬薩諸塞州鄉郊希思的鄰居羅賓斯於一九三四年問准尼布爾,從他的一篇長禱文中節錄了這段,收錄於自己的禱文集中。……

詳細內容

【長河逐浪】
真·平靜禱文

「神啊,賜我們恩典,以平靜來接受不能改變的事物;〔賜我們〕勇氣,來改變應該改變的事物;〔賜我們〕智慧,來分辨二者。」根據雷茵霍爾德尼布爾女兒伊利莎白席夫頓的著作《平靜禱文:在和平與戰爭年代的信仰與政治》所述,她爸爸這篇禱文寫於一九四三年,在美國新英格蘭一間鄉村小教堂使用。……

詳細內容

【長河逐浪】
另類愛國

主催自籌國慶的教牧領袖,自九六年五月起經過近兩個月的激烈爭議,在舉行過兩次大會分別與教牧和信徒討論後,仍取不到過半支持,主催者最終順應反對者建議,將活動的「國慶」字眼剔除,易名「國家日崇拜」。……

詳細內容

【長河逐浪】
成了社會一台戲

九六年教牧發起自籌國慶,坊間首篇報道是5月8日《明報》頭版頁底的〈發起國慶回歸連串活動 盧龍光不願做鴕鳥〉,旁邊是另一則關於教會應否加入推委會的報道〈基督教派涉政大分歧〉。而往後不同報章的跟進報道,詮釋......

詳細內容

【長河逐浪】
國,如何慶?

九六年主催自行籌辦國慶(最後易名「國家日崇拜」)的四十七名教牧(後有兩名退出),來自不同宗派傳統。關於政教關係,關於十一,他們的看法其實也不盡相同。他們在五月舉行聚會諮詢教牧同工,逾二百五十人出席,當......

詳細內容

【長河逐浪】
政教關係轉變在九七

對於面對九七主權移交的本地教會群體而言,九六年發生的自籌國慶事件,過程或見幼嫩,所反映的卻是當年香港民間社會初步面對中共統戰手腕的應對實驗,更是信仰群體對於將國家放到宗教位置的反彈。要了解這一點,就要......

詳細內容

【長河逐浪】
回歸路上

雖然《基本法》在九十年代初頒佈,香港社會的未來似乎大局底定。然而當九七主權移交日漸迫近,種種源自中共政治思維的工作手法漸成埋身政治,本地教會群體亦有所反應。主權移交前一年,有三件直接涉及香港教會群體的......

詳細內容

【長河逐浪】
論政團體的式微

經歷過八六年底至八七年初與辛維思的筆戰之後,基督徒香港守望社更是聲名大噪,在社會層面持續於媒體上發表評論,成為常客;在教會層面亦聚會不斷,討論過《基本法》草稿、核電廠興建、政治的聖經神學等,參加者動輒......

詳細內容

【長河逐浪】
筆戰對陣

在守望社與辛維思關於宗教自由的筆戰,開始於一九八六年十二月。那一年,有兩個議題先後成為整個香港社會的焦點,包括過百萬人聯署反對興建大亞灣核電廠,以及十一月的「民主政制高山大會」。前者讓時任立法局議員馮......

詳細內容

【長河逐浪】
輿論重鎮

因應《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以及《基本法》起草,八十年代的香港成為論政團體的黃金時代,而基督徒香港守望社就成為其中重要一員。 當年香港的代議政制剛起步,直選安排還未全面見於三級議會(區議會、市政局、立法局)......

詳細內容

【長河逐浪】
戍樓先聲

回望上世紀八十年代,基督徒學生運動(SCM)在八一年七月投稿《華僑日報》,要求讓港人有分參與有關香港前途的談判,並於大專校園舉行連串與政治社會有關的神學研習活動。同年十月,突破機構舉辦「香港前途與香港......

詳細內容

【長河逐浪】
守望香江

一九七九年,港督麥理浩訪問北京,香港前途問題亦正式提上本地輿論日程。整整一個八十年代,香港社會就在中英談判、《基本法》起草和代議政制發展之間,顛簸前行。 雖然自開埠以來,香港社會不乏掀動人心的社會運動與......

詳細內容

【長河逐浪】
一寸民生一寸民主

六七暴動是香港社會發展的分水嶺,而七、八十年代就見證了香港社會的起飛和成長。這不單指經濟方面,更指公民社會的組織基建與意識肌理。獨立於親北京與親台北勢力的工會及民間社團湧現,蓬勃的民生關注漸漸轉型為民......

詳細內容

【長河逐浪】
Missio Dei

隨著八十年代香港工業北移,加上不少成員投身獨立工運及立法局工作,基督教工業委員的工作重心漸漸轉移至中國勞工問題以及相關的消費者運動。在慶祝過成立卅五週年後,工委會亦宣布暫停運作,而相關的內地勞工關注活......

詳細內容

【長河逐浪】
站在被罪者一邊

基督教工業委員會(下稱工委會)「站在工人一邊」的理念,始於馮煒文出掌主任的年代(1969-1980)。今天他廣為本地及海外教會認識,用以拆解結構性罪惡的「被罪者」概念(sinned-against),......

詳細內容

【長河逐浪】
勞工權益是怎樣煉成的?

一九七五年基督教工業委員會(下稱工委會)一個聖誕查經組,促發十數位工廠女工於兩週後召開記者會,要求將無薪分娩假轉為有薪。傳媒廣泛報道,工商界亦很快作出連串反擊。 那一年,英國國會進行關於香港的辯論。工委......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