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頭版專題

【1893期.頭版專題】
承擔書寫歷史的責任
──邢福增榮休講座回顧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前院長邢福增教授榮休在即,十一月廿八日中大博群在李兆基樓六號演講廳,為他舉辦榮休講座,題目為「過去與現在之間──當代華人基督教史的書寫」。講座吸引了逾四百人,包括神學院師生校友、社會各界人士等到場旁聽。

邢福增多年來專研中國及本地基督教歷史,尤其熱衷探討三自運動、家庭教會興起、政教關係等課題,其研究成果不但有學術價值,更刺激教會反思在艱難時代下應持守的定位及使命。今期頭版將重溫當晚講座,回顧他如何以書寫歷史,參與當代中國教會的命運。

詳細內容

【1892期.頭版專題】
學童心聲,誰聽得明?

在今年首十個月內,全港中小學匯報的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已有廿七宗,超出過去三年每一年的全年數字。教育局歸因於復常上課、學業壓力、學童處理人際關係遇上困難。然而,一個「正常」的教育制度,在復常之下,卻帶來「不正常」的學童自殺潮。到底當局、家長、老師以至社會廣大的成年人,可曾真正聽過青少年人的心底話,明白他們的需要、面對的困境?究竟是甚麼迫使他們走上絕路?

詳細內容

【1891期.頭版專題】
與照顧者同行

今年頭九個月,本港已發生六宗照顧者及被照顧者的倫常慘劇。雖然政府近年推出不同的照顧者支援措施,悲劇仍頻生。即使九月底社署發起「齊撐照顧者行動」,但上月再有抑鬱母用刀刺傷智障孿生子後,刺腹企圖輕生。不同類型的照顧者,處境、壓力各異,究竟他們面對甚麼困境?現有的照顧者政策是否到位?社福界如何在現行政策中補位?民間力量與教會團體可怎樣與他們同行?

詳細內容

【1890期.頭版專題】
教會生活mix & match

過去有不少關於教會職青流失的討論,一般歸因於他們工作繁忙或人生階段發生轉變。但近年有另一現象值得關注:教會生活「組件化」,即同時參與多個教會或信仰群體的聚會,例如參與A教會網上崇拜、B教會團契、C教會服侍。本報早前的網上問卷調查顯示,510個回覆中,有近四成八人,最近三個月曾參加兩間或以上的教會(或信仰群體)的聚會。

有堂會牧者批評這些信徒抱持消費者心態;有牧者則認為他們對信仰或有更多追求,疫情更使此現象加劇。

詳細內容

【1889期.頭版專題】
迷羊覓安身之所
離散信徒走向簡約教會

近年香港堂會流失年輕人有目共睹。有青年人在堂會事奉,感覺疲累,想找安歇之處;有人因身邊年齡相近的團友相繼離開,所以另覓群體;有人不滿堂會講道「離地」,因而離堂。為尋覓屬靈歸屬,這些離散信徒紛紛投身簡約教會。今期訪問的兩個教會群體,TGIF及Flow Church以簡約的架構及聚會設計,及積極回應社會環境的崇拜信息,吸引不少信徒參與。簡約教會靈活的模式,或者值得流失年輕人的傳統堂會借鑒。

詳細內容

【1888期.頭版專題】
時局變差 教會不景氣
60後到90後 仍有兼讀神學的理由

……雖然本地神學教育、教會牧養工作似乎備受撻伐,不過好些神學院的兼讀課程收生人數,卻有明顯增長。當教內批評信仰氣氛消沉的聲音不絕於耳,竟有一群信徒頂著繁重的工作壓力,以年計去兼讀神學學位課程。教會不景氣有目共睹,他們卻以接受神學訓練作回應。本報訪問了四位橫跨「六十後至九十後」的神學兼讀生,探討他們眼中神學教育的價值。……

詳細內容

【1887期.頭版專題】
牧養同性戀者
教會有「Side B」嗎?

前些日子,坊間媒體就基督教同性戀「拗直治療」的相關報道引起熱議,相關機構亦受到不少批判。在當代世俗化社會,隨著同志平權運動的發展,基督教傳統就同性戀的教導愈發顯得格格不入而脫節。至於沒有宗教關懷的社會輿論,自然沒有責任去理解教會教導背後的來龍去脈和複雜現狀,一句「說『同性戀是罪』就是恐同」便能結案。正因如此,教會,尤其是持保守神學立場、不接受「認同同志」進路的教會,更有責任在此刻將相關議題擺上桌面檢視、探討:被指「拗直」的基督教機構,真正在做的其實是甚麼?除了「拗直」,教會還能如何牧養同性戀者?在「基督對抗文化」這條路之外,教會在堅持聖經教導的前提下,仍能找到與社會對話的空間嗎?今期我們由熱議的風眼出發,釐清當中的迷思與真實,也一同探索關懷與溝通的新可能。

詳細內容

【1886期.頭版專題】
戰火中實現應許?
以巴衝突下再思聖經「預言」

隨著以巴戰爭再起,背後錯綜複雜的歷史糾結、上帝選民身份與應許之地的紛爭,再度引起教會關注。每位信徒心中都有自己所認識的「以色列」。有人訴諸聖經預言,相信以色列是應許的承繼者,與列國爭戰正是實現上主的末世計劃;有人認為,現代以色列只是為了自身國族利益,恃強欺壓中東鄰邦的世俗政權。

聖經中的預言經文應如何理解?當今以色列國又是否聖經中猶太民族的歷史延續?今期本報訪問了在以巴問題上有著不同觀點的牧者和機構負責人,期望梳理出種種結論背後,他們是帶著怎樣的前設和眼光,來解釋上主的話。

詳細內容

【1885期.頭版專題】
堂會外的新世代使命之道
──不硬銷福音的營商宣教

信徒想實踐使命,不一定局限在堂會,除此還有甚麼場景和方法?過往有商人實踐營商宣教,在商業中滲入信仰元素;但近年來,愈來愈多年輕信徒卻是為了宣教而出來創業。他們大多選擇去宗教化的形式,不硬銷信仰,盼望將信仰融入生活中。

今期的三個案例:伊甸、BLANK_SPACE、曠野,其創辦者透過創業與人接觸,服侍社區。不過,他們坦言經營店舖並不容易。那麼,該如何在現實掙扎下繼續實踐使命?有神學院老師提醒,營商宣教應按部就班,先想方法做好營商的部份。

詳細內容

【1884期.頭版專題】
菲律賓半世紀內戰中的「耶膠鬥士」

在維基百科有一條「菲律賓共產主義叛亂」(New People's Army rebellion)的條目,這場所謂「叛亂」從一九七一年延續至今,已超過半個世紀,在一些追求正義人權與和平的菲律賓教牧眼中,這其實是一場從未止息的內戰。菲律賓政府與菲律賓共產黨及其武裝力量新人民軍(New People's Army)之間,打過仗,也斷斷續續和談過,但自從前任總統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打破和談、將共產黨定性為恐怖組織、成立「結束地方共產主義武裝衝突國家特別工作組」(National Task Force to End Local Communist Armed Conflict,下稱NTF-ELCAC)、推行「紅色標簽」(red-tagging,下稱「紅標」),以及通過《反恐法案》以來,兩者之間的關係再次跌至冰點,菲律賓的人權狀況亦急速惡化。

記者親自走訪菲律賓,訪問各地教牧,有的堅持和平工作;有的被囚;有的被羅織罪名;有的遭到生命威脅,更有整間教會被「紅標」的。透過他們的故事,我們嘗試理解菲律賓政府如何利用白色恐怖鎮壓人權,何以「共產黨」、「恐怖份子」、「叛亂份子」只是污名。在採訪中,最令記者吃驚的,是即使每位教牧面對極端危險無望的情況,不僅沒有想過放棄,更充滿著幾乎讓人想用廣東話俗語「膠」來形容的樂觀,究竟是甚麼驅使他們勇往直前呢?

詳細內容

【1883期.頭版專題】
殺校潮下 
教會辦學何去何從?

本港學童人口下降,加上移民潮的衝擊,縮班殺校潮再現。面臨停辦的學校當中,不少是教會學校,當中尤以天主教修會營辦的學校佔多,更有修會主動將學校交予非宗教團體接辦,引起教內外廣泛關注。本期訪問多名參與天主教辦學的教會中人,分析修會辦學的處境和停辦因由。基督新教方面,亦有宗派領袖受訪,分享面對殺校壓力的「救校」經驗,以及如何在生存的困難中,堅守辦學的使命和理念。

詳細內容

【1882期.頭版專題】
收生人數大減 年輕人拒入讀
香港神學教育到底發生甚麼事?

九月份是莘莘學子開課的季節,也是神學院開課的日子。然而,本地神學院與這個社會同樣鬧人才荒!有傳個別小型神學院收生不足,有課開不成;即使是傳統大型神學院,收生亦不見得理想,甚至出現前所未見的新低。究竟香港神學教育發生了甚麼事?本報走訪多間神學院,嘗試了解跌勢背後的原因,透過神學院老師們的觀察與分享,一同為本港神學教育把脈。

詳細內容

【1881期.頭版專題】
讓靈魂追上自己的喘息之處
基督徒辦書店的初心實驗

近年基督教書業經營艱難,書店接連倒閉。與此同時,令人意外的卻是有新人入行,只是開辦的書店不只是賣基督教的書,更會舉辦許多不同文化活動,其中一間這樣的書店Hiding Place(舍下)的店主說,是「由基督徒開辦的書店」,卻不是「基督教書店」。

Hiding Place兩年前開業時,本報曾訪問四位店長Joanne、Kenneth、Michael、Gabriel。最近在他們結業前,我們再次到訪書店,請他們道來兩年推廣閱讀的經歷和信仰體會。雖然告一段落,卻仍有年輕人願意接手,再次讓這裡成為知識與文化交流的聚合處。有基督教書業前輩慨嘆經營艱難,呼籲同行毋忘傳福音的初心。在Hiding Place結緣的年輕一代愛書人就以嶄新的方式呼應這份初衷,希望保持信仰熱情的同時,也能面對更廣闊的公眾。

詳細內容

【1880期.頭版專題】
「面對的是生存問題,不是宗派之爭」
專訪信義會新任監督楊有志

二〇二三年的香港教會,面對不一樣的大時代。在這環境中當上領袖的,會怎樣看教會的未來?剛於九月履新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監督的楊有志牧師,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面對國安法、移民潮、青年人離開、教會老化等處境,今日教會領袖的角色,是要「憑信跨步前行」,在逆境當中能夠看見上帝的盼望。作為宗派領袖,他談到不少宗派的淵源來自國內,而這些宗派在國內已不復存在,今天香港教會要面對的,「是生存問題,而不是宗派之爭。」

詳細內容

【1879期.頭版專題】
當喪親者遇上「安慰災難」

當得悉弟兄姊妹的親人離世時,我們作為主內的信徒群體,可以如何安慰傷心人?基督徒領受耶穌基督的福音,經歷過福音帶來的安慰與接納,理應是扮演安慰者的不二人選。然而,現實卻經常出現「好人做壞事」,喪親者得不到安慰的情況,更可能造成傷害,究竟是哪個部份出現問題,讓安慰者成為傷害者?

詳細內容

【1878期.頭版專題】
「我們不是救世主」
陳日君與袁天佑做過的應做之事

走進牆身以紅磚點綴、有一整列巴洛克式窗戶、充滿古典氣息的二級歷史建築慈幼會修院,記者向應門的神父道明來意後,坐在小房間內靜候受訪者到來。不一會,一位滿頭白髮、身穿有點像醫院病人服、藍白細格睡衣的老者,腳步蹣跚地推著輪椅走進來。沒像平日出席公開場合時般穿著神父恤衫和羅馬領,差點就認不出他就是今天的受訪者──陳日君樞機。

這位天主教香港教區的榮休主教,一臉倦容地現身眼前,第一句說的是:「不要拍攝。」自從經歷拘捕和審訊,加上抱病在身,故轉趨低調。這次受訪,陳日君說,是因為他尊敬的袁天佑牧師離世才「講兩句」,憶述他與這位「有愛心又有智慧」的「好兄弟」過往的點滴。

詳細內容

【1877期.頭版專題】
工作自主還是無形壓榨?
──數碼控制下的平台外賣工

平台外賣員以自僱形式工作,隨時上線下線,想做才做,看似自由。不過,為了效益最大化,每一張訂單的路線、酬勞、送單時間都經過演算法精準調控,工作期間的外賣員,其實時刻處於數碼控制之下。外賣員名義雖是自僱,實際是為外賣平台打工,但卻不能享有僱員應有的福利及保障。

當中是否存在新形式的剝削?今期專題,我們直擊學生當「步兵」的體驗,也請來了外賣「車手」揭露行業祕辛。有牧者提議建立專門牧養小組,為外賣工人賦權;亦有神學院老師呼籲信徒,以消費者力量,促使外賣平台盡僱主責任。

詳細內容

【1876期.頭版專題】
神學畢業生的「復常」出路

二〇二三年暑假,又一批神學生將步上事奉之路。不過,今年的畢業生可能較以往獨特:由蒙召報讀神學、社會運動的爆發、疫情期間的限聚,到社會猝然復常,短短三至四年時間,環境似乎已「人面全非」。五間神學院,五個步入事奉的故事,這段時間選擇裝備神學的他們,在此時畢業,經歷了甚麼,掙扎的又是甚麼?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