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頭版專題

【1713期.頭版專題】
堅持與雞蛋同行 未甘安於收成期
專訪孫勵生

基督教服務處前總幹事孫勵生在這一年的反修例運動期間最引人注目的事,莫過於雖然獲授政府榮譽勳章,卻拒絕出席授勳典禮——他指因為那是由欠缺認受性的政府舉辦的。在社福界默默耕耘卅六載至二○一八年退休的他,原先理應以榮譽勳章作為他服務社群的圓滿句號,然後享受他的「收成期」生活,但他卻因為看不過眼政府的粗暴無理、看見市民的不安,發揮社工保護弱勢的精神,從去年六月起走上街頭,成為運動的一份子。他雖則只是個和理非,但要賭上的卻是耕耘一生的名聲和評價。專訪中,孫勵生回顧自己過去一年在運動的參與和心路歷程,並以資深社工和基督徒的角度分享他對運動、對教會的看法。

詳細內容

【1712期.頭版專題】
不屈服 不諱言
羅慶才的溫柔抗命

去年六月初,作為本港主要宗派之一的香港浸信會聯會罕有地發出聲明,要求港府撤回修訂《逃犯條例》。其後,作為該會會長的羅慶才牧師先後多次發表會長的話評論社會事件,強調光要照在人前。縱然受到批評,但他仍敢於逆流而上,宣講上帝的信息,指出當權者的錯謬。羅牧師雖然性格溫文,但他的表現就像舊約的先知,不屈服、不諱言地發出清晰的警世呼聲。專訪中,他回顧過去一年的心聲,他亦期望浸會信徒重新認識宗派本身的抗爭精神,以良心及聖經實踐信仰。

詳細內容

【1711期.頭版專題】
光明勝過黑暗
記港區國安法實施前的六四晚會

每年六四,維園都有燭光晚會,但今年警方以防疫為由發出反對通知書,這個三十年來不變的傳統,到第卅一年卻不能延續。不過六四燭光遍地開花;有市民依舊到維園悼念;各區設悼念街站;教會也「借個方便」舉辦宗教聚會。有人說,這可能是「港區國安法」實施前最後一個六四晚會。不過,縱使黑暗襲來,我們也不必懼怕,只要持守這份從主而來的盼望,在自身崗位作正直的事,光明最終會勝過黑暗。

詳細內容

【1710期.頭版專題】
極權狹縫中溝通與堅持
在全力抵抗與委曲求存以外

在「港版國安法」草案於全國人大會議投票通過、本港《國歌法》於立法會通過二讀後,香港與「一國一制」相遇的時間彷似愈來愈近。大限將至,不少港人對預備生活在極權社會各有不同籌謀打算,當中熱潮包括兌換大量外匯以防港元貶值,續領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作移居手段,亦有人搶購虛擬專用網(VPN)以作「翻牆」準備。種種舉動都反映港人內心面對未來的不安與焦慮。

最近在一個網上座談會,三位本港神學院教授對論如何在港人日後經歷極權生活之時,可以有甚麼政治神學論述足以回應;在全面抗爭或投降的局面上,我們在生活當中有何細水長流的工作仍值得踐行,與建制保留溝通的可能性,同時在惡法下有信徒自身的堅持。

詳細內容

【1709期.頭版專題】
《香港2020福音宣言》發表
教會要在黑暗時代作光明之子

成員來自不同宗派的香港教牧網絡,於五月廿六日在網上發佈《香港2020福音宣言》,重申福音關乎上帝國的降臨,除滅世界黑暗,扭轉邪惡權勢;同時也展現對現世生命的關愛,並涉及人類生命的政治解放與社會關懷。在發佈《宣言》的同一晚上,有份參與的教牧及神學學者在一網絡節目上分享更多背後想法。

在「港版國安法」到臨,極權氛圍陰霾不散之際,《宣言》強調教會在黑暗的時代中要作光明之子。如何不讓極權思想進入教會,以致違背福音,如何與鄰舍亂世同行,是今天擺在每一位香港信徒教牧面前的問號和挑戰。

詳細內容

【1708期.頭版專題】
中港博奕下的攬炒宿命
馬嶽:爭取民主沒有end game

武漢肺炎疫情放緩,社會的政治角力再次啟動,民主派以九月立法會選舉議席過半為目標;同時,中聯辦及港澳辦自我釋法,指《基本法》第廿二條並不適用於兩辦,警方又大舉拘捕溫和民主派人士,首宗承認暴動罪抗爭者判囚四年,《國歌法》、廿三條立法也似乎將要發生。

基督徒關懷香港學會於五月十五日舉行「當攬炒成為日常——中港博奕下的社會與教會」網上研討會,由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分享中港博奕下香港的攬炒宿命路,並由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和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邢福增教授,分別從從政治科學和基督信仰的角度回應。當「攬炒」成為日常,香港的未來會如何發展?面對嚴峻的社會氣壓,教會與信徒又如何面對未來的風雨,如何堅持和活出信仰的挑戰和要求?

詳細內容

【1707期.頭版專題】
自設口罩生產線
分享恩典的信心挑戰

疫症肆虐,雖然本地情況已經有所放緩,但全球口罩及防疫物資仍然短缺,疫情亦可能以年計持續。本港陸續有團體嘗試自設口罩生產線,當中包括基督徒群體,他們希望讓有需要者得到穩定和價錢合理的供應,並在社會艱難中分享恩典。今期受訪者本身並非口罩生產商,但因看到了需要而投身其中,闖過一個個難關,經歷了一段以信心交託的奇幻旅程,更明白到要委身於召命中,便不能害怕冒險和不確定而不去付出。這份心態,於我們面對當前社會環境和人生都是重要的提醒。

詳細內容

【1706期.頭版專題】
疫情之下
如何走出家庭關係的困獸鬥?

經過反送中運動,不少家庭成員因政見相異而變得關係惡劣;到了武漢肺炎疫情期間,家人被迫困在斗室,原本積壓著、隱藏著、迴避著的家庭問題,逐一浮現,衝突無日無之。有子女曾選擇離家而去,也有啞忍而留在家中。破裂的關係是由於各持己見?難道已失卻了對家人的愛與關心?

今期我們請來專業輔導員、資深社工、傳道人及神學院老師,探討此一現象,並思考教會、牧者如何與輔導員和社工配搭,與這些家庭同行。

詳細內容

【1705期.頭版專題】
Shall we walk?
伴你走過DSE一役

文憑試(DSE)乃中學生涯一場重要的考試。原於三月底開考的DSE在四月廿四日正式開考,不過,今屆考生與過往幾屆不同,需要準備應考的同時,亦要面對早前因社會運動及至今仍未消退的疫情所帶來的憂慮和不安,壓力甚大;再加上疫情下坊間不少自修室關閉,考生需要長期留在家中溫習,難免缺乏外界支援,情緒或會受到影響。

這時候,有教會群體為考生提供溫習的地方、情緒支援、幫助他們重尋人生路向,陪他們溫書、聆聽他們的心底話。因著教會窩心的同行,有未信主的考生更表示想在試後認識信仰。我們常說「年輕人是教會的未來」,希望我們都能學效基督,關懷和擁抱這時代的年輕人,陪伴他們走過DSE這人生一役。

詳細內容

【1704期.頭版專題】
失業浪潮中,重尋我們的使命

疫情持續多月,影響社會經濟活動,統計處公佈本港今年首季失業率為4.2%,是逾九年來的新高。基層群體的就業首當其衝,出現開工不足、被裁員等情況;而各行各業不同職位的雇員亦面對失業問題。就業不足影響的,是整個家庭以至社群。

今期受訪的教會關懷貧窮網絡、工業福音團契一向積極關懷基層人士,近期更幫助企業和求職者進行就業配對,然而他們均體會,這只是短期方案,更重要的是關心基層的全人發展和思考長遠計劃。香港專業人才服務機構則從宏觀角度剖析各個行業的前景,並提出屬靈裝備與貼地同行的重要。與失業者共渡時艱,會否成為教會群體今天的使命?

詳細內容

【1703期.頭版專題】
聖哉超越空間
網絡聚會下的受難節與復活節

政府在三月底將《預防及控制疾病(禁止群組聚集)規例》刊憲,禁止公眾地方超過四人聚集十四日,後來又把禁令延至四月廿三日。因應疫情,有本港教會宗派在規則發出前已提出停止實體聚會,轉為網絡崇拜。而是次禁令橫跨四月中的受難節與復活節聖週,教會會如何籌備變陣,箇中的實體禮儀如何轉型,值得深思。今期本報訪問了聖公會、信義會及潮人生命堂三個宗派的教會,記錄他們如何籌劃這個與往年不一樣的聖週聚會。

詳細內容

【1702期.頭版專題】
疫情下的受苦與復活——工作反思篇
出死入生的疫境盼望

面對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每個人的生活都起了不一樣的變化。很多困乏的故事,亟需援手。好些生離死別的關口,忽然需要提早準備。未知盡頭的「悠長假期」,迫令我們重新面對生命的本相與真實,思考甚麼是必須,甚麼不是。

在這個人人避疫的復活節,細味每一個飲食業、旅遊業甚至殯葬業的人間故事,原來也是另一場出死入生的經歷,更教我們知道盼望何在。

詳細內容

【1701期.頭版專題】
全球流行的愛
英意德信徒細談抗疫生活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美國已有超過十三萬人確診,歐洲多國亦成為重災區,其中意大利最為嚴峻。抗疫與隔離的生活、社會上因疫症而帶來的恐慌,都挑戰著我們如何以智慧和愛心作見證。這是全世界信徒都難以忘記的預苦期。

今期英國、意大利、德國三地牧者及信徒的實地抗疫生活分享,更提醒著我們,社會苦難當中值得看見和討論更多的,是如何表達和增加對別人的支援和關愛——讓人看見教會不是停止了聚會的一座座建築物,而是真實與社會同行、讓愛流行的群體。

詳細內容

【1700期.頭版專題】
基層兒童如何跨越數碼鴻溝

受到疫情影響,本港學生停課日子持續,不少學校都轉為網上教學,但基層學生礙於電腦手機及網絡數據等資源匱乏,令網絡學習困難重重,與一般學童使用數碼產品學習的機會與能力出現差異。今期我們訪問多家教會及機構,了解基層兒童網絡學習的實況與困難,並探討跨越這數碼鴻溝的方向與出路。

詳細內容

【1699期.頭版專題】
面對苦難與複雜社會,be ready
專訪聯合醫院院牧謝耀揚牧師

○三年曾確診感染非典型肺炎的謝耀揚牧師,在今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之時,他已成為了基督教聯合醫院的榮譽主任院牧,每天見證這場疫症的最新前線情況、人心的恐慌、世情的複雜、體制的缺憾。沙士康復過後,這些年間他曾接受無數訪問整理感受;十七年後,他卻因這次疫情更深刻和敏銳地體會基督徒生命和信仰的角色,以至於這個政治上愈趨傾斜的社會中,這一切的意義為何。

這不只是謝耀揚的故事,更是我們每一個香港人、香港基督徒的故事:我們是否已準備好,面對未來更多的挑戰?教會群體從不可能獨善其身,而需要認清社會情勢,才有可能為主作光和鹽。「現在正是時候,讓我(們)發揮。」

詳細內容

【1698期.頭版專題】
不能隔離的愛
基層教我們的那些事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一罩難求,一些基層人士可能一個口罩要用上兩、三天。他們缺乏防疫物資之餘,還要面對失業及生活上各種問題。一些前線團隊,如工業福音團契、一團火義補計劃、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走進基層家庭,為他們送上防疫用品、上門關懷,希望聆聽他們的需要,提供適切幫助。記者跟隨機構出隊探訪,發現有基層人士因擔心生活而哭泣;亦有在自身不足口罩之時,分享口罩予他人。基督要我們愛鄰如己,但「鄰舍」是否只是隔籬鄰舍?還是指在香港生活的所有人?願我們在這次疫情下,主動關心這城裡有需要的人,讓人看見耶穌那不能被隔絕的愛和保障。

詳細內容

【1697期.頭版專題】
當抗疫而足不出戶
網絡生活下尋回靈性自覺

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危機未退,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在二月廿九日提醒本港未有條件可鬆懈,若抗疫措施放鬆,他擔心香港的情況會變為南韓、武漢般嚴重。嚴峻疫情亦間接地改變了市民的生活習慣,基於避免外出增加社區感染風險,一般工作、學習、社交、甚至參與崇拜等,都一概改為在家進行,這無疑歸功於網絡世界的發達。然而,在這種足不出戶的隔離,只靠網絡與世界連繫的虛擬生活裡,不少人卻開始感到孤獨、鬱悶及煩躁等情緒困擾。

今期專題嘗試探討上述現象的成因,以及剖析在網絡聯繫的限制環境,如何尋回當中的靈性自覺,包括個人獨處時的操練,及參與網絡崇拜中禮儀背後的反思。

詳細內容

【1696期.頭版專題】
避疫家居的親子教育

武漢肺炎疫情在港曠日持久,學童長時間留在家中。家長所面對的,其實不單是如何填塞時間讓孩子「放電」的問題,也是如何將疫症歲月轉化成孩子另類成長經歷,面對未來的生命挑戰。

今期接受訪問的幾位兒童工作者,會由宗教教育、說故事到遊戲的不同角度,探討疫情下的家庭教育新可能。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