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頭版專題

【1840期.頭版專題】
完場前仍然站得起
疫後復常的足球事工

在卡塔爾舉行的世界盃決賽週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在爆冷連場下也吸引不少目光和熱議。在香港,過往教會開放予球迷睇波的熱潮,在疫情未穩下似乎有所減退。不過,透過足球傳福音和關懷社區的教會足球事工,隨著數月前的球場重開,由早前近乎完全停頓的寒冬,已靜靜地逐漸恢復過來。本期訪問多名熱心「教會波」的信徒教牧,了解他們透過足球傳福音、建立造就更新人士和少數族裔,以至開展兒童事工的策略。

詳細內容

【1839期.頭版專題】
留堂與溜堂以外?
堂會重壓下的新手牧者心聲

早前的頭版專題探討有牧者選擇做slash,箇中原因包括社會環境、堂會情況和個人召命等,可是,在同樣的處境下,神學畢業後到堂會牧會的人仍佔大多數。今期邀請幾位初次全時間牧會的神學畢業生、決定不再全職牧會的傳道和接觸不少年輕傳道的神學老師,分享牧者在堂會中的掙扎,如何同時回應呼召。另外,也有非傳統堂會的負責人分享其教會運作的模式,盼帶來一點啟發。

詳細內容

【1838期.頭版專題】
講福音又講金?
教會推銷啟示錄

一名教會前教牧涉向教友推銷投資產品,事件最終交由警方跟進調查。無論誰是誰非,教會內的人脈關係、昔日牧養教導的崗位,以至屬靈長輩的身份,落到「有心人」的手中,確可變成謀利的資源。教會內的推銷行為其實並非新事(見表),本期訪問曾被導師推銷的教友、教會內的保險從業員,以及為推銷行為制定守則的堂會,了解他們的心路歷程和掙扎取捨,亦有熟悉教會情況的專家學者,分析教會中銷售行為背後的問題。

詳細內容

【1837期.頭版專題】
堂會牧者係slasher?

因著社會環境遽變,部份近年的神學畢業生未必順理成章在堂會做全職牧者,有人是因前景不明,有人希望更能回應召命,選擇以slash牧者身份,服侍堂會內外信徒。到底他們面對甚麼掙扎,如何在職場工作的同時兼顧牧會?今期,兩位slash牧者阿晶和Zam分享他們的經歷,這身份令他們更能貼近信徒平日的生活困難。有神學院老師分析牧者slash的現象,亦有神學生分享這現象所揭示的教會盲點。

詳細內容

【1836期.頭版專題】
易禁 結難解
大麻二酚列毒品

大麻二酚(下稱CBD)近年以食品飲料或護膚品等不同形式出現市面,政府於十月廿一日刊憲將CBD列為毒品,有關條例將於明年二月一日生效。根據禁毒處最新統計數字顯示,三類最常被吸食的毒品包括海洛英、可卡因和大麻,其中大麻亦是廿一歲以下青少年最常吸食的毒品之一,情況不容忽視。不過,大麻易禁,問題的癥結難以解開,有從事藥物輔導工作的社工提到,吸食大麻在現今世代已演變成一種次文化,教會群體及戒毒機構又可以如何應對這現象?今期我們亦找來曾經吸食大麻並已成功脫離藥癮的過來人分享,並邀請精神科醫生解釋大麻對使用者的影響。

詳細內容

【1835期.頭版專題】
閱讀裡重新得力
困頓中的基督教書展

基督教聯合書展已於十月十九至廿五日舉行,今年共有四十個機構參展,當中有九個新參展商。本期訪問多個參展機構,不少都表示今年人流和銷情較去年好,大會指參加者比去年多,銷售額或與去年相若;而觀察到社會整體的疲乏和創傷,今年各出版社亦有較多與情緒、心靈、靈修等主題的新出版,期望可以幫助信徒沉澱、思考並重新得力。此外,今年加入的亦有新參展商,盼藉書展的平台,推廣差傳宣教、桌遊事工等,令書展較以往更多元化。

詳細內容

【1834期.頭版專題】
創作選歌如何兼容?
基督教音樂生態檢閱

早前一首廣受年輕信徒歡迎的詩歌引起教會圈子熱議,討論是否有神學問題。其實,類似情況不時出現,某些詩歌被指有問題,教會不應唱頌,或需要改歌詞;可是,敬拜主領亦未必有足夠神學知識去判斷。另一方面,創作隊伍也需要更多支援。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今期,資深教會聖樂牧者陳康牧師、教會音樂人林以諾及推動廣東話詩歌的CantonHymn創辦人李浩賢道出教會選歌面對的複雜與考慮,以及現時基督教音樂圈子的生態、創作者面對的挑戰。

詳細內容

【1833期.頭版專題】
移民離堂潮下 教會怎樣走下去?

疫情與政情變化交疊的這幾年,香港出現移民潮,還有原因複雜多元但毋庸置疑的離堂潮,堂會聚會人數下跌幾乎是無可避免的趨勢。本期訪問多間不同規模的堂會,當中有過千人移民而要縮減規模的大堂會,也有走了近半會眾、牧師已向家人預告可能要減薪的小堂會,盼他們的分享能令大家了解香港教會正面臨的處境,以及教牧應對的心態和方式。

詳細內容

【1832期.頭版專題】
怎讓孩子來到主跟前?
兒童疫苗通下家長和教會的掙扎

政府在九月三十日起實施疫苗通行證的最新安排,五至十一歲的小朋友須接種至少兩劑新冠疫苗才能進入指定表列處所,令宗教處所亦受影響。教會現在還可怎樣遵主的吩咐,讓小孩子到祂那裡去?今期訪問了幾位未接種疫苗兒童的家長,分享他們的掙扎,以及怎樣在不能進入宗教場所的情況下教育孩子;亦有不同牧者談談在限制下的做法──有的走出教會作關顧,有的與學校合作,有的改在私人地方聚會,有的更新對聚會的想法,以應對這轉變。

詳細內容

【1831期.頭版專題】
焉知安樂
安樂死討論再燃

丈夫前年在末期肺癌妻子的同意下,燒炭將妻殺死,九月初誤殺罪成,被判感化令,事件在本港社會重新燃起有關安樂死的討論。這個議題不單牽涉法、理、情的平衡,更關乎生命的主權誰屬、體察人的靈性需要、生命的數量與質素等不易理清的大哉問。本期訪問倫理學者、醫院院牧、安寧服務社工、神學院老師等,從不同角度思考這課題。

詳細內容

【1830期.頭版專題】
特殊孩子的特殊需要
教會看得到嗎?

九月是莘莘學子重返校園之時,這兩年間學校與教會開開關關,時而實體時而網上,對有自閉和智障等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孩子來說,需要適應的比一般人更多,也更困難。本期訪問孩子有特殊需要的基督徒家長,以及有照顧SEN孩子經驗的堂會教牧、研究特殊教育的專家學者,探討在此時此地的香港教會群體,可如何在這些弟兄中最小的一個身上,盡上一分力。

詳細內容

【1829期.頭版專題】
俄烏戰爭陰霾
普世教會協會大會還能擔當先知角色嗎?

八月卅一日至九月八日在德國卡爾斯魯厄(Karlsruhe)舉行的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下稱普世教協)第十一屆大會,是普世教協五十四年來首次在歐洲舉行大會,意義重大。而發生在歐洲大陸上的俄烏戰爭,以及因此引發的本世紀歐洲境內最大的難民潮,更毋庸置疑成為本次焦點。就俄烏戰爭,全球三百多間教會的代表究竟會表達怎樣的立場、身為普世教協會員教會的俄羅斯正教會會受到甚麼對待?而更關鍵的,是在戰爭爆發後,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教會代表,史無前例地同時在大會亮相,這會激發出衝突還是對話的可能?普世教協一路堅持自己的對話平台角色,這是否有助於貫徹教會身為先知的身份?全球各地教會都在等待普世教協在這九天內,給出答案。

詳細內容

【1828期.頭版專題】
逾二百堂會正招聘同工
聘牧難教會各謀出路

聘牧困難成為近年教會一大挑戰,明眼的讀者們相信不難留意到,本報每週刊登的招聘廣告,數量不斷增加。記者點算《時代論壇》及各大宗派網站刊登的招聘廣告,發現由本年7月起,至少有222間堂會正在招聘同工,其中招聘教牧同工的有170間堂會。本期亦透過訪問多間不同規模的堂會,了解各堂會的情況和對策。有堂會尋求合併、有堂會增加實習神學生、有堂會邁向所有教牧半職,或多或少反映新時代下,堂會面對的各種挑戰。

詳細內容

【1827期.頭版專題】
路阻不言棄
──三位邊緣DSE考生的故事

向來為濫藥青少年提供正規教育的基督教正生書院(下稱正生),今年有七位學生報考中學文憑試(DSE)。本月開始的新學年,有人成功升讀大學、有人留校重讀,雖然各人路向不同,但都朝著自己的目標奮勇向前。相信他們的經驗,能成為大家在挑戰重重下的鼓勵。

詳細內容

【1826期.頭版專題】
基督教音樂的下一束光

近年有不少基督教音樂團隊興起,最近更有團體重編舊曲、發展推廣神學教育的歌曲和推崇自由的獨立音樂等等,帶來新氣象。有資深教會音樂人提到,基督教音樂需平衡個人的信仰表述與公共性;他們都在問:新的作品又如何與教會連結?對於舊的作品,我們又可以有甚麼新想像?今期,本報訪問不同音樂人,整合現時基督徒音樂的特色。舊酒可以用新瓶子盛載,而新酒也可以參考前人技巧和經驗,一起創出基督教音樂的下一束光。

詳細內容

【1824期.頭版專題】
印一本聖經有幾難?

天主教思高聖經學會七月底表示,本來替他們印製聖經的內地印刷廠與其停止合作,由於未能找到適合的印刷廠承印,天主教中文聖經恐將出現缺貨情況。有網民隨即留言關心,有人查問聖經能否在香港完成印製,亦有人好奇廠商拒絕承印的原因,也有人關心基督新教的情況。

印製聖經背後需要一定的技術門檻,不容易找到替代印刷廠;加上聖經印刷屬專門領域,教會平日甚少談論,一般信徒亦難以了解情況。有見及此,今期訪問了幾間基督教聖經出版社及業內人士,了解聖經印刷及製作的概況、出版社選擇印刷廠的考量,以及如何面對閱讀電子化的趨勢,讓讀者多了解他們的處境。

詳細內容

【1823期.頭版專題】
「伴你經過便能硬朗」
一同走過創痛之時

演唱會的一個大熒幕砰然墮地,餘震傳遍香港每個角落,在香港人那早已遍體鱗傷的心中,再添一條或深或淺的傷疤。本期有三位當晚身歷其境的基督徒,還有從影片看到事發經過、陪伴教友抒發感受的「鏡粉」牧師,以及在神學院任教的輔導專家,呈現他們所見所想,盼在這場集體創傷之中,與大家一同沉澱和療傷。

詳細內容

【1822期.頭版專題】
悲傷欲將我擊垮,我卻毅立堅強
三段來自烏克蘭難民的苦難敘事

看著電視屏幕上導彈橫飛、火光沖天的畫面,對於在和平時代成長的當代人來說,生活中最大的煩惱不過是買樓、育兒、養老,而廿一世紀的熱兵器戰爭帶來的衝擊可謂不小。但身處戰區的人們經歷過甚麽,戰爭如何顛覆撕裂他們的日常生活,當下有著怎樣的悲傷與愁緒,絕非我們這些千里之外的看客所能想像。本報記者在此次羅馬尼亞之行中,訪問了烏克蘭媽媽、在戰火中失去女婿的老夫婦,以及仍堅持穿梭烏克蘭和羅馬尼亞兩地服侍的難民,聆聽他們的真實故事,更為苦難映照出的真實人性而折服。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