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頭版專題

【1766期.頭版專題】
《蘋果》消失之後⋯⋯
怎為新聞自由多走一步?

在《港區國安法》下,《蘋果日報》(下稱《蘋果》)高層接連被捕,資金被凍結,網站內容下架,報章停刊。港人失去了這個維持了廿六年的新聞平台,也面對一個備受打擊的新聞及言論自由空間。

今期頭版有學者和傳媒工作者分析,事件對於本港傳媒界帶來甚麼衝擊,以及媒體在這個環境可以怎樣生存;教會和信徒又能做甚麼,為捍衛言論新聞自由出一分力?

詳細內容

【1765期.頭版專題】
掙扎中匍匐前行
反送中兩週年

今年六月是反送中運動兩週年,社會運動彷彿隨著疫情和《港區國安法》實施而告一段落,可是事件為不少人的生活帶來巨變,所帶來的衝擊至今仍未止息。有些人正經歷審訊和等待判刑,有些人的內心受到不能磨滅的傷害,有些人的信仰觀被衝擊。這兩年間,香港人正經歷甚麼呢?原來在不同的掙扎和張力背後,仍有一班人正努力地慢慢忍痛前行。

詳細內容

【1764期.頭版專題】
港人湧至
英國教會的挑戰和準備

香港變色,英國內政部估計,今年會有十五萬四千名港人經BN(O)居留簽證途徑移居當地,五年內人數更會高達三十萬人。這些各有故事和傷痛的新移民,為當地教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和挑戰。

在各自的文化、歷史、宗教和政治理念影響下,有些教會雖然同文同種,仍選擇不做任何事;有些因愛鄰舍,為異鄉人打開大門;有些驚覺傷痕之深,而嘗試作治癒人的服侍。

詳細內容

【1763期.頭版專題】
黑暗中,更要燃燈
記恐懼蔓延時悼念六四的新形態

維園六四燭光晚會第二年以防疫為由被禁止舉辦,不過,今年在《港區國安法》下,公開紀念六四已成隨時會犯法的社會禁忌——由官員事前呼籲人們當日不要前往維園一帶,以免被控非法集結;到高調拘捕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並在各區部署大量警力嚴陣以待,均可得見。

在一片緊張和恐懼的社會氣氛下,一些天主教和基督教教會及機構當日仍有舉辦實體及網上聚會,也有信徒走上街頭用藝術作表達,以不同的創意形式紀念六四。雖然現實環境已和昔日不同,表達也要冒著風險,但每個有聲無聲對公義的紀念,總會成為光的見證。

詳細內容

【1762期.頭版專題】
我為甚麼還留在香港?

對今天的香港人來說,願意留在這個愈見凶險的家園,看看還可以做點甚麼,背後總有一份情──為分憂,為真相,為手足,為召命。

今期的四段心路,世代不同,背景各異,卻帶出同一份的心腸,願意放輕自己,與他人休戚與共。或許你也能夠在這些心路裡,找到一點共鳴,探索前路。

詳細內容

【1761期.頭版專題】
國安法下,基督徒怎樣紀念六四?

六四事件至今卅二週年。過往香港作為公開悼念六四的標誌,但去年警方因防疫為由,拒絕批准在維園舉辦燭光晚會後,多名到場參與者最近更被法庭以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為由判罪。加上去年《港區國安法》訂立,拘捕個案增加,多數人不想以身犯險,民間可以公開悼念六四的平台亦愈來愈少。

在基督宗教方面,一些以往會舉辦六四紀念活動的團體,今年也有不同的考慮。有人以不同的名義繼續參與,但表達的言辭和以往不同;有組織如常辦祈禱會;亦有團體在民間不能舉辦晚會之時,反而在這兩年積極籌辦紀念活動。

詳細內容

【1760期.頭版專題】
牧者移民,怎說出口?
如何照顧信徒感受?

自《港區國安法》實施後,不少香港人移民,當中不乏牧者。部份人因政治因素離港,亦有因家庭考慮舉家移民。不同牧者在交代移民的消息時,考慮角度各異,有牧者是高風險被捕對象而選擇低調離港;有牧者顧及會友感受,早在一年前便分享移民的想法;也有牧者可能擔心會友反應負面,在離職時沒公開移民消息。社會上對牧者離港的回應兩極,有體諒,亦有責罵。牧者交代移民的方式似乎沒有一套不敗的處理法則。在離別的氣氛中,惟有雙向的體諒,或能讓情緒得到紓緩。

詳細內容

【1759期.頭版專題】
高壓路上的牧者旁聽師

自二○一九年的街頭抗爭,到緊接的大搜捕、大審判,直到如今,街道上看似回復平靜,沒有文宣,沒有口號,但當走到法庭裡頭,你仍會見到幾年來因種種運動而被捕的人士和其家屬──還有一班陌生的面孔。他們未必認識被告,但都希望藉著到法庭旁聽作為支持,他們被稱為「旁聽師」。當中也有信徒教牧,抱著關愛鄰舍與囚徒的信仰心腸,以旁聽來同行。

今期我們找到三位不時於法院旁聽的牧者,分享他們的經歷和心路,在這愈趨高壓的年代探索不一樣的信仰實踐空間。

詳細內容

【1758期.頭版專題】
氣泡如何得安心?

特區政府上月底忽然推出「疫苗氣泡」措施,若參與群組聚集(包括宗教活動)的所有十六歲以上人士起碼接種了一劑疫苗,其參與人數上限會由30%放寬至50%。這項措施,跟民間社會的處境與想法似乎有一段距離,即使在教會群體反應亦強差人意,香港聖公會和天主教香港教區均表示會維持此前的聚會人數比例,未有特別配合「疫苗氣泡」以提高聚會人數上限。

當受眾想法與憂慮遭到漠視,措施縱有好意,推行起來亦難免事倍功半。今期我們走訪多間教會的抗疫決策考量,並透過網上問卷窺探信徒教牧的想法。由「疫苗氣泡」到「安心出行」,由大宗派到小堂會;站在教會的位置,外望政府施政得失,內望堂會教牧長執與會眾的互動,大家會發現,無論是甚麼體制,群眾的心聲仍然需要得到主動聆聽,作出真誠回應和改變,才能一同認清挑戰之所在。

詳細內容

【1757期.頭版專題】
教會點做YouTuber?

數據分析公司DataReportal,在今年二月公佈有關香港社交平台的使用狀況的報告,提到YouTube成為最多香港人使用的社交平台,推斷每月活躍用戶約有601萬。新冠肺炎在香港爆發超過一年,教會在初期亦要相應變陣,為信徒提供網上崇拜;到今天,不少教會甚至「踩入」廣被採用的公開分享平台──YouTube,在平台上提供信仰的資源,如主日學課程、節目、教學片段等。

今期邀請了YouTube頻道訂閱人數過萬的香港九龍塘基督教中華宣道會友愛堂,和兩年前便開設YouTube頻道的流堂,分享當中的經驗、調整和觀察,盼為有意開設自家YouTube頻道的教會提供實用建議;還有年輕的基督徒YouTuber團隊「載野孩」分享他們對基督教YouTube的想像。

詳細內容

【1756期.頭版專題】
老友記的抗疫孤獨路,
誰來同行與記念?

疫情初期,人人足不出戶,留在家中。本港一些受社會福利署資助的長者中心只能提供有限度服務,安老院舍亦謝絕探訪,令一眾老友記彷彿與世隔絕。一年過去,服務逐漸恢復,一些體弱的長者能再度參與長者中心的活動,復康進度好轉;但另一方面,隱蔽長者情況加劇,因和外界長期沒有接觸,使他們更多「屈」在家裡。今天各界可以做甚麼幫助長者?

今期,有循理會德田耆樂會所的代表分享他們接觸長者的故事,而安老院舍管理者暨業界代表李伯英,以及關注長者政策的學者林一星教授則分析院舍在疫情高危時謝絕探訪的措施。他們提到,政府近日規定探訪前須接種疫苗或進行檢測的做法,對基層而言或有實際困難。

詳細內容

【1755期.頭版專題】
亂世被囚者支援

過去,監獄與普遍香港人的距離很遠。但隨著近年政局的變化,因社運和政治原因而入獄的人數大幅上升,部份被囚者更是港人熟悉的律師、學者和政治人物。面對如此新常態,社會上有很多信徒都用不同方式支援被囚者。

今期我們訪問了在去年創立支援在囚人士機構「石牆花」的前立法會議員邵家臻,談談他的召命和工作,也向一直關注在囚人士的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白德培了解他對監獄和囚友的觀察及信仰反思。在社會和政局幽暗無光之時,且聽他們的分享,也讓我們更了解牆內的情況。

詳細內容

【1754期.頭版專題】
疫情下仍有增長的國際教會?!

在高壓局勢及疫情的雙重打擊下,本地教會在這兩年間經歷巨大變化,崇拜模式改變、突然要大力發展網上事工等等。維持會眾與教會間的連結已經顯得困難,更難言可以有甚麼發展及增長。可是,部份國際教會卻在近年,甚至經歷社運及疫情後都仍錄得增長──到底國際教會有何特別的吸引力?

今期,透過早前發佈的相關國際教會普查數據、參與國際教會牧者和信徒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中文教會與國際教會的分別──那遠遠超乎單純語言的不同,還有整個文化及胸懷視野的差異,也挑戰著我們能否在新的時代,以更新的心意,創出新路。

詳細內容

【1753期.頭版專題】
基督教書店何去何從
結業?穩守?轉型?

受到疫情影響,有些基督教書店結業,或者轉型不再經營實體店。究竟仍在努力堅持的書店,現在的情況是怎樣呢?面對著數碼化的趨勢,有書店發展網上平台,加強在社交媒體的宣傳;亦有書店採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守著書店等待疫情過去。且聽幾間基督宗教的書店分享,由老牌大型的,到樓上舖的獨立書店,他們各出奇謀,在今天的時代堅守其價值。

詳細內容

【1752期.頭版專題】
高牆之下的心靈教育

對莘莘學子而言,無論班房內外,其實都是學習和成長的地方。近年,本地校園內外整理生命的言論空間都起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但教與學的心靈動力猶在。今期我們走訪不同崗位的學生工作者,聆聽箇中心聲與努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詳細內容

【1751期.頭版專題】
失業潮淹至
社關機構化身救生艇

隨著政府資助雇主的保就業計劃於去年十一月結束,據政府統計處二月中公佈的失業數據,去年十一月至今年一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7%,是十七年來的新高。失業潮淹至,有機構化身救生艇幫助有需要的人。工業福音團契看見失業者的心靈需要,由待業至找到工作也一直同行;新福事工協會主動增設崗位,聘請失業人士服侍社區,讓他們從過往的受助者變成助人者;城市睦福團契亦特意與教會合作聘請青年失業者,由牧者帶領他們服侍。

詳細內容

【1750期.頭版專題】
移民潮裡的本地社福供求

經歷過接連的社會運動事件、新冠肺炎和《港區國安法》,加上部份國家如英國、加拿大、澳洲等相繼放寬港人移民門檻,香港掀起了新一波移民潮。「出走」人數增多,人才、技術及資金等隨之流失,有基督教社福機構直接受到衝擊,表明已有同工移民及正考慮移民,這對服務提供造成一定困難。有資深社工更關心留下的人的質素,直言不少人帶有負能量,成為服務新挑戰。面對這種新態勢,基督教社福機構及教會在提供服務時,如何達致適切有效及榮神益人,在上主的召命中持守那事奉的道路?不在乎涼水多少,卻在乎活水依然。

詳細內容

【1749期.頭版專題】
宣誓不宣誓
區議員的掙扎與反思

在《港區國安法》陰霾以及接二連三的DQ(取消資格)潮下,政府最近提出再次修例,包括區議員須宣誓擁護《基本法》、效忠特區;若拒絕宣誓或宣誓不符合程序和儀式,即喪失區議員資格。宣誓後若律政司認為他們違反誓言,也會對他們提出起訴。

對於梁衍忻、陳劍琴、劉志雄幾位區議員來說,修例帶來的震撼,令他們有的感到掙扎;有的則堅持繼續做得一日得一日,做好地區工作。而信仰在此時此刻亦帶來力量,讓他們有勇氣繼續為市民服務。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