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头版专题

【1858期.头版专题】
不是「工人姐姐」,更是姐妹!
──她们以麦克风和舞蹈在遮打道抗争

二〇二〇年夏天的一个周日,一群菲律宾外傭高举标语、在遮打道上示威,高喊着「我们是社运份子,我们不是恐怖份子」,抗议时任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Rodrigo Duterte)即将通过的《反恐法案》(Anti-Terrorism Act of 2020)。而散坐在示威现场周围的一些菲律宾外傭们却显得不以为意,高呼「支持反恐法!社运份子都是恐怖份子,你们去死吧!」根据《反恐法案》,任何可能危害政府、公共机构及公共或私人财产的行为都会被视为恐怖主义,一旦被标签为恐怖份子,就会被剥夺人权,不经法律程序就能被逮捕、关柙什至杀害。在这些菲律宾社运份子的眼中,《反恐法案》无异于口袋罪,将她们及家人置于极端危险之中。这法案于二〇二〇年七月三日正式签署,正是在《港区国安法》通过的两日之后。

詳細內容

【1857期.头版专题】
操控?规範?
宗教操控的出埃及记

「一直看Netflix纪录片《以神之名》,都有种莫名的熟悉感:似是而非但说得锵锵的教义、教友与教友间以爱为名互相监察对方的信仰、拒绝接收外来世界的资讯、孤立信众、对外界批评一律说是撒旦的世界⋯⋯我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大。因为我父母就是耶和华见证人。」

十三岁时脱离耶和华见证人的Fiona,在Facebook帖文写下这段文字。究竟宗教组织的操控是怎样一回事?这又是否「异端」教派内才有的现象?

詳細內容

【1856期.头版专题】
复常?非常?如常?
前线抗疫回忆录

随着疫情缓和,今月初口罩令撤销,社交限制亦全告取消,抗疫艰难仿似过去,但社会真的复常?还是此「常」不是一种「如常」,而是一种「非常」?

今期有在院舍及医院抗疫前线作战的同工,回顾三年历程最艰难的时期,均指向去年初医疗系统濒临崩溃的日子。有公立医院前线医生慨叹,这三年来医护人员承受的创伤、离世病人家属的哀伤,并非随着宣布复常就轻易化解。院舍负责人亦发现,疫情期间的多种限制,形成了一种疏离孤僻的生活形态,人们经历不同的失去,有待修补重建。有口罩厂在物资短缺时开设,有的在复常后难以营运而结束,有的则继续实践使命。复常的路可以怎样走下去?

詳細內容

【1855期.头版专题】
薪酬变筹薪
自筹薪金的多重宇宙

自筹薪金模式在一些机构行之已久。与自雇或自资不同,同工既加入机构服事,亦须承担自行筹募薪金的责任。

有奉行自筹薪金制度的机构,对于被质疑是利用免费人力资源的「无良雇主」,坦言背后涉及宣教异象的使命。另一边厢,一直有信徒愿意加入行列,有人视之为回应异象的信仰实践,认为不能以雇傭关系角度理解;亦有人在过程中感到落差与失望,黯然离开。

今期本报找来现职的自筹薪金者及过来人、以自筹薪金模式运作的机构,细谈相关经历及反思;并有专门研究管理神学的学者,对机构、筹募者及教会作出建议。

詳細內容

【1854期.头版专题】
性别革命后的香港女牧师图鑑

刚过去的三月八日是国际妇女节,纪念美国芝加哥女工在一九〇九年走上街头游行,要求缩短工时、增加工资、获得选举权,并喊出了象征经济保障和生活质量的「面包加玫瑰」(We want bread and roses too)的口号。一个多世纪过去,如今女性无论在家庭、社会和职场上的地位都得到大幅提高,教会内女性担任牧职的现象也逐渐普遍。然而,美国马鞍峰教会(Saddleback Church)日前因按立女牧师而被美南浸信会开除会籍,让女性按牧再次引起热议(详见第八版)。本次专题访问了三位不同背景的女牧师,有人三十多岁任堂主任,有宗派第一位女牧师,亦有活跃于平权与社会活动的,谈谈她们的牧职之路,并有机构领袖谈论本港情况。

詳細內容

【1853期.头版专题】
再次燃点的灵火?
二〇二三美国「亚斯伯里复兴」

位于美国肯塔基州亚斯伯里大学(Asbury University)在二月八日举办例行周会,其后有学生自发继续唱诗、认罪、祷告,持续约两周。相关影片及相片在社交媒体广传,获大众注意,其后亦有数万人次前往该校聚会。有人质疑这次的「亚斯伯里复兴」是否真正的复兴,又有人提到社交媒体对是次事件带来的影响。

今期,身处当地的港人与我们细谈亲身经历,有学者分析过往美国校园复兴历史,以及由社交媒体带起的「灵性消费主义」担忧,亦有香港的机构负责人回顾本地的学生复兴运动。神的复兴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法出现,灵火是如何再次燃点起来?

詳細內容

【1852期.头版专题】
实测ChatGPT:讲章撰写与信仰回应
教牧信徒谈AI热话

人工智能(AI)应用机械人ChatGPT最近成为全球热话,其文章生成及对话功能令人瞩目,教内亦衍生「AI能否写讲章」,什至「牧者会否被AI取代」的讨论。今期本报实测ChatGPT的写讲章与回答信仰问题能力,并找来关注此议题的信徒和学者分析AI的回答,探讨教牧信徒可如何善用AI技术及AI应用的伦理问题。

虽说AI取代人类仍言之尚早,但在机械智能的热潮下,人又如何活出与机械不一样的生命?

詳細內容

【1851期.头版专题】
一堂挫败与意外的功课
──专访周冠威

因拍摄纪录片《时代革命》而受人瞩目的导演周冠威,执导的贺岁喜剧片《1人婚礼》(下称《1》)上映三周给观众带来不少意外:新作是一部无关政治的爱情喜剧片;身为基督徒,片中竟有不少嘲讽基督教的元素;虽然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却票房惨淡,评价两极。今期头版,周冠威与我们一一解惑,更道出他的电影创作理念,以及在《1》的挫败中学到的功课。

詳細內容

【1850期.头版专题】
失婚=失败?失德?
与离异者有情同行

情人节将至,街上成双成对绽放闪光弹,但大众可有留意到,终成眷属的有情人却渐见减少?据政府统计处过去五年数字,二〇一七年起结婚人数逐年减少,离异人数同时上升,最新的二〇二一年数字显示,疫情下结婚及离婚人数同减,比率却创新高,每两对新人结婚的同时,就有多于一对夫妇离婚。

教内离异者亦不罕见,但在强调家庭价值的信仰传统中,离异往往是「难言之隐」,有过来人因曾离婚而无法被选为执事,有人失婚后要面对「失败」的评议,什至「失德」的质疑。在情人节的日子,信徒、机构与教会如何有情地与离异者同行?

詳細內容

【1849期.头版专题】
教会「复常」了吗?
疫苗通给信仰群体的一堂课

去年四月廿一日宗教处所获准「重开」,至十二月廿九日政府正式撤销多项社交距离措施,而影响全港教会长达八个月的「疫苗通行证」(下称疫苗通)亦「寿终正寝」。在这段日子里,本报访问过不少教会生活受到疫苗通影响的信徒,还有不同教会的应对之策。在疫苗通限制消失的一个多月后,这些主内肢体的情况怎样?在当中又有什么学习和思考?今期我们访问多位曾就疫苗通议题受访的牧者和教友,了解他们在疫苗通规定生效时及失效后的心路历程。

詳細內容

【1848期.头版专题】
以上帝爱浸死学生 从片段中看到永恒
《给十九岁的我》英华女校专访

「我要用上帝爱浸死她们」、「现在看到的是永恒的一个片段」、「Those were the days, my friend」……《给十九岁的我》(下称《给》)中的这些声音,可曾让你有所触动和共鸣?二月二日《给》正式公映,本期刊登纪录片中的英华女学校荣休校长石玉如、现任校长关翰章、副校长周小凤的专访,分享在这些「金句」背后,他们对教育、对信仰、对与年轻人同行的想法和点滴。

詳細內容

【1847期.头版专题】
过节不过时
教会本色化的持旧迎新

今年农历年初一适逢主日,教会照例举行崇拜。不过,有些教会向来都有举办初一崇拜的传统,每年在新春岁首以敬拜开始。有此传统数十年的教会,信徒群体多来自渔民、农民或同乡族群,昔日借本色化将传统融入信仰,在一片红彤彤、喜洋洋中宣讲福音。

然而在时代巨轮下,这些教会同样经历信徒群体变化、同乡家族散离、新旧交替冲击。面对时代变奏,传统如何照旧?多年来有参与初一崇拜的年长信徒,亦娓娓道来他们那些年的集体回忆。本以为老掉牙的团聚和道贺,却成为他们在教会悠长岁月中的珍贵片段。

詳細內容

【1846期.头版专题】
防护VS信任?
防治性骚扰的教会实践

教会本应是安全和令人放心的地方,但传媒的报道却不时提醒我们,教会内也有害群之马,信徒也有软弱犯罪的时候。二○一八年ChurchToo事件后,至少33.8%香港堂会已制定防治性骚扰政策。香港圣公会于二○二一年制定「防护政策」,提出对儿童(或易受伤害成年人,下同)不当行为的定义,以至处理投诉的程序等,在该会内也引发颇多迴响。本期访问多名圣公会防护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以及受影响的牧者和教友对政策的看法,并探讨其他教会的情况,思考在保护儿童机制与教会氛围之间的协同与张力。

詳細內容

【1845期.头版专题】
画给港人的祝福:
迷惘中留空间喘息

二〇二三年的香港,社会气氛低沉,前景仍未明朗,疫情尚未止息,这几年的未知与不安,却也成为了创作的养份。三位艺术家Kathy、Haley和Dixon透过他们的作品,希望给港人带来祝福──在迷惘时留空间喘息,继续一起前行。在这几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中,亦呈现如何在挣扎中靠着神所赐的勇气和信心,无惧追梦,回应呼召。创作者与其创作,拼出充满时代意义的画面,彼此互勉勇敢坚毅地面对新一年的挑战。

詳細內容

【1844期.头版专题】
新时代福音战士
教会补完计划

在移民潮和疫症夹击下的香港教会,面临前所未见的重压,普遍堂会都要面对会众以至教牧流失,缩减事工规模成为常态,也有正式完成历史使命的。在这新时代下,却有些「福音战士」毅然成立新教会,有为盛载更新人士、戒赌人士和基层人士生命,仰望上帝供应的;有既讲耶稣又脉诊、难以定义而随机应变的;也有融合多元少数族群,重提荒废已久的普世合一精神的⋯⋯究竟他们对教会的「补完计划」,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迪?

詳細內容

【1843期.头版专题】
限制通行,不再安心
回顾挣扎求存的香港教会2022

这一年,教会经历了开埠以来首次的强制关闭,教友则因为打针不足而无法相聚相见;迎合了安心政策,却关闭了心安之所。在艰难多变的政策下,教会受限被动,也在夹缝中探索。

谁会预料安心政策会在年底前突然撤销,也没人料到那年圣堂举行的六四祈祷会可能是最后一次。历史当然没有如果,回忆却能化作动力,回顾今年社会遽变中发生过的事与情,才能唤回彼此同行的集体记忆。

詳細內容

【1842期.头版专题】
我不正常,教会还爱我吗?
大时代下如何建立精神健康友善教会

社会运动、移民潮、疫情、世代撕裂、经济下滑⋯⋯弥漫社会的低迷气氛,以及港人愈见严重的精神健康危机皆不言而喻。根据香港大学医学院二〇二〇年的调查数据,约四成港人出现中度至高度创伤后压力症征状,七成有中度至严重抑郁征状,而时代亟需教会站出来回应庞大的受精神困扰者的需要。究竟教会该从何入手面对挑战?一间精神健康友善教会又应当具备哪些元素?本期记者访问了有志推广精神健康的基督教机构与个人、有服侍复元人士经验的教会以及复元人士教友,共同探讨在危机下,精神健康话题在教会有哪些新动向。

詳細內容

【1841期.头版专题】
不许你注定一人?
单身牧者的牧养挑战

临近节日,不同商户总会推销情人优惠、有人会与情人「大放闪光弹」,而大众传媒亦不时会有配对节目播放。「结束单身」无疑是社会追求的既定价值,教会向来亦有「二人总比一人好」的固有说法,鼓励婚姻的氛围一直存在。在「不许你注定一人」的大环境下,单身信徒以至单身牧者似乎总是「异类」,总能感到催婚或标签的压力。

在本港女多男少的社会现实下,单身情况愈见普遍,单身牧者在牧养上遇到什么挑战?如何抗衡「单身即地狱」的压力?有信徒组织趁圣诞特别为单身牧者举办「识朋友」速配联谊活动,也有专研家庭神学的神学院老师拆解迷思,指出婚姻和单身其实皆为平等。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