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头版专题

【1766期.头版专题】
《苹果》消失之后⋯⋯
怎为新闻自由多走一步?

在《港区国安法》下,《苹果日报》(下称《苹果》)高层接连被捕,资金被冻结,网站内容下架,报章停刊。港人失去了这个维持了廿六年的新闻平台,也面对一个备受打击的新闻及言论自由空间。

今期头版有学者和传媒工作者分析,事件对于本港传媒界带来什么冲击,以及媒体在这个环境可以怎样生存;教会和信徒又能做什么,为捍卫言论新闻自由出一分力?

詳細內容

【1765期.头版专题】
挣扎中匍匐前行
反送中两周年

今年六月是反送中运动两周年,社会运动彷佛随着疫情和《港区国安法》实施而告一段落,可是事件为不少人的生活带来巨变,所带来的冲击至今仍未止息。有些人正经历审讯和等待判刑,有些人的内心受到不能磨灭的伤害,有些人的信仰观被冲击。这两年间,香港人正经历什么呢?原来在不同的挣扎和张力背后,仍有一班人正努力地慢慢忍痛前行。

詳細內容

【1764期.头版专题】
港人涌至
英国教会的挑战和准备

香港变色,英国内政部估计,今年会有十五万四千名港人经BN(O)居留签证途径移居当地,五年内人数更会高达三十万人。这些各有故事和伤痛的新移民,为当地教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

在各自的文化、历史、宗教和政治理念影响下,有些教会虽然同文同种,仍选择不做任何事;有些因爱邻舍,为异乡人打开大门;有些惊觉伤痕之深,而尝试作治愈人的服侍。

詳細內容

【1763期.头版专题】
黑暗中,更要燃灯
记恐惧蔓延时悼念六四的新形态

维园六四烛光晚会第二年以防疫为由被禁止举办,不过,今年在《港区国安法》下,公开纪念六四已成随时会犯法的社会禁忌——由官员事前呼吁人们当日不要前往维园一带,以免被控非法集结;到高调拘捕支联会副主席邹幸彤,并在各区部署大量警力严阵以待,均可得见。

在一片紧张和恐惧的社会气氛下,一些天主教和基督教教会及机构当日仍有举办实体及网上聚会,也有信徒走上街头用艺术作表达,以不同的创意形式纪念六四。虽然现实环境已和昔日不同,表达也要冒着风险,但每个有声无声对公义的纪念,总会成为光的见证。

詳細內容

【1762期.头版专题】
我为什么还留在香港?

对今天的香港人来说,愿意留在这个愈见凶险的家园,看看还可以做点什么,背后总有一份情──为分忧,为真相,为手足,为召命。

今期的四段心路,世代不同,背景各异,却带出同一份的心肠,愿意放轻自己,与他人休戚与共。或许你也能够在这些心路里,找到一点共鸣,探索前路。

詳細內容

【1761期.头版专题】
国安法下,基督徒怎样纪念六四?

六四事件至今卅二周年。过往香港作为公开悼念六四的标志,但去年警方因防疫为由,拒绝批准在维园举办烛光晚会后,多名到场参与者最近更被法庭以参与未经批准集结为由判罪。加上去年《港区国安法》订立,拘捕个案增加,多数人不想以身犯险,民间可以公开悼念六四的平台亦愈来愈少。

在基督宗教方面,一些以往会举办六四纪念活动的团体,今年也有不同的考虑。有人以不同的名义继续参与,但表达的言辞和以往不同;有组织如常办祈祷会;亦有团体在民间不能举办晚会之时,反而在这两年积极筹办纪念活动。

詳細內容

【1760期.头版专题】
牧者移民,怎说出口?
如何照顾信徒感受?

自《港区国安法》实施后,不少香港人移民,当中不乏牧者。部份人因政治因素离港,亦有因家庭考虑举家移民。不同牧者在交代移民的消息时,考虑角度各异,有牧者是高风险被捕对象而选择低调离港;有牧者顾及会友感受,早在一年前便分享移民的想法;也有牧者可能担心会友反应负面,在离职时没公开移民消息。社会上对牧者离港的回应两极,有体谅,亦有责骂。牧者交代移民的方式似乎没有一套不败的处理法则。在离别的气氛中,惟有双向的体谅,或能让情绪得到纾缓。

詳細內容

【1759期.头版专题】
高压路上的牧者旁听师

自二○一九年的街头抗争,到紧接的大搜捕、大审判,直到如今,街道上看似回复平静,没有文宣,没有口号,但当走到法庭里头,你仍会见到几年来因种种运动而被捕的人士和其家属──还有一班陌生的面孔。他们未必认识被告,但都希望借着到法庭旁听作为支持,他们被称为「旁听师」。当中也有信徒教牧,抱着关爱邻舍与囚徒的信仰心肠,以旁听来同行。

今期我们找到三位不时于法院旁听的牧者,分享他们的经历和心路,在这愈趋高压的年代探索不一样的信仰实践空间。

詳細內容

【1758期.头版专题】
气泡如何得安心?

特区政府上月底忽然推出「疫苗气泡」措施,若参与群组聚集(包括宗教活动)的所有十六岁以上人士起码接种了一剂疫苗,其参与人数上限会由30%放宽至50%。这项措施,跟民间社会的处境与想法似乎有一段距离,即使在教会群体反应亦强差人意,香港圣公会和天主教香港教区均表示会维持此前的聚会人数比例,未有特别配合「疫苗气泡」以提高聚会人数上限。

当受众想法与忧虑遭到漠视,措施纵有好意,推行起来亦难免事倍功半。今期我们走访多间教会的抗疫决策考量,并透过网上问卷窥探信徒教牧的想法。由「疫苗气泡」到「安心出行」,由大宗派到小堂会;站在教会的位置,外望政府施政得失,内望堂会教牧长执与会众的互动,大家会发现,无论是什么体制,群众的心声仍然需要得到主动聆听,作出真诚回应和改变,才能一同认清挑战之所在。

詳細內容

【1757期.头版专题】
教会点做YouTuber?

数据分析公司DataReportal,在今年二月公布有关香港社交平台的使用状况的报告,提到YouTube成为最多香港人使用的社交平台,推断每月活跃用户约有601万。新冠肺炎在香港爆发超过一年,教会在初期亦要相应变阵,为信徒提供网上崇拜;到今天,不少教会什至「踩入」广被采用的公开分享平台──YouTube,在平台上提供信仰的资源,如主日学课程、节目、教学片段等。

今期邀请了YouTube频道订阅人数过万的香港九龙塘基督教中华宣道会友爱堂,和两年前便开设YouTube频道的流堂,分享当中的经验、调整和观察,盼为有意开设自家YouTube频道的教会提供实用建议;还有年轻的基督徒YouTuber团队「载野孩」分享他们对基督教YouTube的想像。

詳細內容

【1756期.头版专题】
老友记的抗疫孤独路,
谁来同行与记念?

疫情初期,人人足不出户,留在家中。本港一些受社会福利署资助的长者中心只能提供有限度服务,安老院舍亦谢绝探访,令一众老友记彷佛与世隔绝。一年过去,服务逐渐恢复,一些体弱的长者能再度参与长者中心的活动,复康进度好转;但另一方面,隐蔽长者情况加剧,因和外界长期没有接触,使他们更多「屈」在家里。今天各界可以做什么帮助长者?

今期,有循理会德田耆乐会所的代表分享他们接触长者的故事,而安老院舍管理者暨业界代表李伯英,以及关注长者政策的学者林一星教授则分析院舍在疫情高危时谢绝探访的措施。他们提到,政府近日规定探访前须接种疫苗或进行检测的做法,对基层而言或有实际困难。

詳細內容

【1755期.头版专题】
乱世被囚者支援

过去,监狱与普遍香港人的距离很远。但随着近年政局的变化,因社运和政治原因而入狱的人数大幅上升,部份被囚者更是港人熟悉的律师、学者和政治人物。面对如此新常态,社会上有很多信徒都用不同方式支援被囚者。

今期我们访问了在去年创立支援在囚人士机构「石墙花」的前立法会议员邵家臻,谈谈他的召命和工作,也向一直关注在囚人士的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副教授白德培了解他对监狱和囚友的观察及信仰反思。在社会和政局幽暗无光之时,且听他们的分享,也让我们更了解墙内的情况。

詳細內容

【1754期.头版专题】
疫情下仍有增长的国际教会?!

在高压局势及疫情的双重打击下,本地教会在这两年间经历巨大变化,崇拜模式改变、突然要大力发展网上事工等等。维持会众与教会间的连结已经显得困难,更难言可以有什么发展及增长。可是,部份国际教会却在近年,什至经历社运及疫情后都仍录得增长──到底国际教会有何特别的吸引力?

今期,透过早前发布的相关国际教会普查数据、参与国际教会牧者和信徒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中文教会与国际教会的分别──那远远超乎单纯语言的不同,还有整个文化及胸怀视野的差异,也挑战着我们能否在新的时代,以更新的心意,创出新路。

詳細內容

【1753期.头版专题】
基督教书店何去何从
结业?稳守?转型?

受到疫情影响,有些基督教书店结业,或者转型不再经营实体店。究竟仍在努力坚持的书店,现在的情况是怎样呢?面对着数码化的趋势,有书店发展网上平台,加强在社交媒体的宣传;亦有书店采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守着书店等待疫情过去。且听几间基督宗教的书店分享,由老牌大型的,到楼上铺的独立书店,他们各出奇谋,在今天的时代坚守其价值。

詳細內容

【1752期.头版专题】
高墙之下的心灵教育

对莘莘学子而言,无论班房内外,其实都是学习和成长的地方。近年,本地校园内外整理生命的言论空间都起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教与学的心灵动力犹在。今期我们走访不同岗位的学生工作者,聆听箇中心声与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詳細內容

【1751期.头版专题】
失业潮淹至
社关机构化身救生艇

随着政府资助雇主的保就业计划于去年十一月结束,据政府统计处二月中公布的失业数据,去年十一月至今年一月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为7%,是十七年来的新高。失业潮淹至,有机构化身救生艇帮助有需要的人。工业福音团契看见失业者的心灵需要,由待业至找到工作也一直同行;新福事工协会主动增设岗位,聘请失业人士服侍社区,让他们从过往的受助者变成助人者;城市睦福团契亦特意与教会合作聘请青年失业者,由牧者带领他们服侍。

詳細內容

【1750期.头版专题】
移民潮里的本地社福供求

经历过接连的社会运动事件、新冠肺炎和《港区国安法》,加上部份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澳洲等相继放宽港人移民门槛,香港掀起了新一波移民潮。「出走」人数增多,人才、技术及资金等随之流失,有基督教社福机构直接受到冲击,表明已有同工移民及正考虑移民,这对服务提供造成一定困难。有资深社工更关心留下的人的质素,直言不少人带有负能量,成为服务新挑战。面对这种新态势,基督教社福机构及教会在提供服务时,如何达致适切有效及荣神益人,在上主的召命中持守那事奉的道路?不在乎凉水多少,却在乎活水依然。

詳細內容

【1749期.头版专题】
宣誓不宣誓
区议员的挣扎与反思

在《港区国安法》阴霾以及接二连三的DQ(取消资格)潮下,政府最近提出再次修例,包括区议员须宣誓拥护《基本法》、效忠特区;若拒绝宣誓或宣誓不符合程序和仪式,即丧失区议员资格。宣誓后若律政司认为他们违反誓言,也会对他们提出起诉。

对于梁衍忻、陈剑琴、刘志雄几位区议员来说,修例带来的震撼,令他们有的感到挣扎;有的则坚持继续做得一日得一日,做好地区工作。而信仰在此时此刻亦带来力量,让他们有勇气继续为市民服务。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