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社評

【1828期.社評】
抗疫,不單在乎身體正常

特區政府有意將疫苗通行證的涵蓋年齡由十二歲下調到五歲,以鼓勵接種疫苗。香港社會大部份人均已接種疫苗,接種過兩劑的也已經超過九成,但上述消息一出,社會還是有不同的聲音。有多年來一直關注兒童權利的民間組織......

詳細內容

【1827期.社評】
苦難裡的生命共鳴

港人求職卻被「賣豬仔」到柬埔寨,在脅迫下從事不法活動,他們的遭遇,令過去備受本地社會忽視的人口販賣議題,忽然成為輿論的焦點。其實有關的求職騙局在台灣早已被關注多時,事主的遭遇更加聳人聽聞。而同樣問題在......

詳細內容

【1826期.社評】
向主唱新歌,因祂行奇事

基督教常常被稱為「音樂的宗教」。由聖經裡的一百五十篇詩篇,到中古教會的素歌(chant),再到後來受僱於教會的音樂家所寫的管弦作品,以至將坊間流行旋律加以轉化而成的聚會詩選,還有信徒教牧抒發信仰人生的......

詳細內容

【1825期.社評】
移民風潮下的堂會更新

……社會大環境的轉變,並非個別信仰群體所能左右;但如何應對,還是有可以考慮的空間。純粹從人力資源的角度而言,在沒有牧人的日子,宗派總會的支援,友好堂會的互濟,會內信徒的分擔,總可補一時之需。然而長遠而言,更要緊的是心態的調節與更新。這些年,由「無牆教會」到「movemental church」,再到「使命教會」,種種堂會新模式的討論,總離不開動員信仰群體放眼堂會以外的需要,從而讓信仰使命得以踐行。……

詳細內容

【1824期.社評】
縱使印聖經很難……

早前天主教思高聖經學會一則「聖經可能短缺」帖文,引起部份信徒一陣躁動不安,紛紛探問,擔心基督新教印刷中文聖經也有類似遭遇和危機。本報走訪熟悉相關情況人士和本地幾間聖經出版機構後,基本上可以確認,整體來......

詳細內容

【1823期.社評】
屏幕下墜所折射的崩塌危機

一場大型演唱會嚴重事故發生後,為傷者祈禱、集氣的呼籲迅即傳遍社交媒體;及後傳出重傷者是牧師之子,很多基督徒群組紛紛呼籲為他祈禱,卻又引起爭議,認為禱告根本無須強調當事人的身份。誠然,為災難事故傷亡者禱......

詳細內容

【1822期.社評】
熱浪連連的社會心靈詰問

今年七月下旬香港持續高溫,巿區動輒錄得攝氏卅五度以上。天文台指,今年超過卅五度的日數,打破了一八八四年以來的年度紀錄,是歷年來日數最多。縱然香港的酷熱天氣跟歐美的熱浪相比,氣候形成機制略有不同,但愈趨......

詳細內容

【1821期.社評】
讓書香繼續漂送於大城小巷

香港書展不時被部份業界揶揄為本地出版業一年一度的「大型散貨場」。但無可否認,即使是近年坊間興起的種種場外及網上書展,甚至今年離散海外港人在移居地所辦的書展,也還得趁香港書展七月中的檔期前後進行。七月看......

詳細內容

【1820期.社評】
亂世裡行使信仰自由

在香港社會,信仰與宗教原本就自然而然地交織於日常生活以至娛樂新聞之中──有時得見於小說題材,有時得見於歌手作品、政治立場改變的背後緣由,有時得見於媒體平台為吸引眼球的製作規劃。近日某免費電視台一個以通......

詳細內容

【1819期.社評】
特區上半場給我們準備了甚麼?

每逢有知名的文化創作者離世,公眾追憶他們的作品與為人之時,總會留意當中的時代印記在今天是得以發揚光大還是無以為繼。近期在香港,這類追思總伴隨一份婉惜,慨嘆昔日容讓這些文化工作者大放光芒的自由文化土壤,......

詳細內容

【1818期.社評】
為今日香港擺上時代禱聲

自九十年代初起,不少本地教會將每年七月的第一個主日定為「香港主日」,為香港社會代禱念記。當年,六四事件在香港掀起的移民潮方興未艾,巿民對香港未來前景並不樂觀。今天,香港由殖民地年代進入特區年代已經四份......

詳細內容

【1817期.社評】
今日大學校園的生命啟迪

大學學生會(student union)的出現,可以上溯至十九世紀初先後在英國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出現的學生辯論社團(union),他們的運作獨立於校方,容讓學生各抒己見,議事論事。這種設立獨立學生組織的......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