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時代閱讀 | 劉進圖

從信仰閱讀公共,從公共閱讀信仰

劉進圖 #37:誰是伏地魔?拆解邪惡的面貌

《哈利波特》裡的伏地魔,是邪惡的化身。小說的每一集都刻劃出邪惡的一個獨特面向、特徵,每一集都對如何面對邪惡、對抗邪惡、克服邪惡,提出了獨特的見解。哈利波特克勝邪惡的最終極方法,是自我犧牲;跟基督信仰所高舉的犧牲的愛,正好構成有趣的呼應。

詳細內容

劉進圖 #36:新天新地不離地

「上帝的國」原來並不單單指向屬於將來的、在塵世以外的另一個世界,而是降臨在地上的、由上主掌權的國度。J. Richard Middleton的著作A New Heaven and a New Earth,以嚴謹的釋經揭示聖經所指的新天新地,絕不離地,反而緊扣現實的人間煙火。

詳細內容

劉進圖 #35:人怎能稱上主為父呢?

早期教會的洞見,嘗試解決主禱文裡面一些可能令人費解的難題:人是有限而且有罪的,跟上帝之間有難以逾越的距離,怎可以稱上帝做父親呢?禱文又說願上帝的名被尊為聖,難道上帝本身不夠神聖,需要我們去尊崇祂,祂才夠神聖嗎?願上帝的國降臨,難道上帝放棄掌權、放棄作王,以致我們要懇求他掌權嗎?

詳細內容

劉進圖 #34:如何理解神的國降臨?

耶穌教門徒祈求上帝的國降臨,究竟是指要努力傳福音令更多人歸信上帝,抑或是盼望基督早日再來,還是祈求神把我們拯救離開痛苦的世界?NT Wright指出,要明白主禱文所祈求的神國來臨,必須先明白希伯來先知對神國盼望的描述,那是早期門徒對神國的理解。

詳細內容

劉進圖 #33:教我們怎樣禱告!

只想吶喊卻是無語的日子,就算禱告也失語,主禱文應該有助我們怎樣禱告。基督教歷史學者Justo Gonzalez 近著Teach Us to Pray,整理早期教父對主禱文的理解,發掘主禱文對今日的意義。

詳細內容

劉進圖 #32:祈求神國臨在,還有何意義?

上帝既然要使他的國降臨世間,那我們祈求與不祈求,又有甚麼分別呢?祈求上帝的國降臨,其實是我們告訴上帝:我們要在自己的處境中實現上帝的公義仁愛和平與拯救。巴刻Growing in Christ是談論使徒信經、主禱文和十誡的入門書,有助認識這些基督教的經典寶庫。

詳細內容

劉進圖 #31:基督愛徒的見證~續讀約翰福音

時局令人意難平,閱讀是讓心境平靜的方法,如果難以特別抽出時間閱讀,不妨嘗試利用交通時間聽有聲書、有聲聖經,會帶來不一樣的體會。英國聖經學者Richard Bauckham的Testimony of the Beloved Disciple,對約翰福音分析仔細,帶給我們另一層次的理解。

詳細內容

劉進圖 #30:約翰福音的心靈力量

有人總覺得約翰福音長篇大論令人迷失,那其實是因為我們習慣了把《聖經》斬件來讀,而較少縱觀一卷書的全局。賴特的巨著Resurrection of the Son of God 第十七章,仔細分析約翰福音的主題結構,有助我們深入領略這卷福音書所帶來的力量,面對現實的考驗。 

詳細內容

劉進圖 #29:看見苦難中的盼望

當人感到被苦難圍困的時候,就難以看見盼望,也難以看見上帝。德國輔導與靈修大師古倫神父的《看見苦難中的上帝》提醒我們,以靈修態度面對苦難,走出苦難的悲情。

詳細內容

劉進圖 #28:基督升天與荒謬的現實

致力爭取公義的人被捕入獄,連記念民族傷痕的聚會也被禁止,現實荒謬得令人無語。愛丁堡大學已故神學大師托倫斯的著作深入論述基督的復活和升天對現世的衝擊,給我們帶來超越局限的視野。   

詳細內容

劉進圖 #27:聖靈降臨在受迫害的人身上

剛過去的星期日,是教會傳統裡的聖靈降臨節。當重溫使徒行傳第二章所記述的聖靈降臨事蹟時,必須注意:上帝的聖靈,是降臨在一群被掌權者趕盡殺絕、終日被恐懼纏繞、隨時被捕入獄的無權無勢者身上,令他們滿有力量和勇氣,見證基督。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論聖靈的巨著The Spirit of Life更加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聖靈的特質和工作。    

詳細內容

劉進圖 #26:時局荒誕,為何還要存活?

面對荒誕時局,一切不似預期,所有努力都徒然無功,還有甚麼堅持下去的理由?難道真的如聖經傳道書所說,虛空的虛空,一切都是虛空,都是捕風?二十世紀法國著名學者——集法律教授、社會學家、民間神學家於一身的以祿(Jacques Ellul),卻在《存在的理由》(La Raison d'être,原版1987,英譯1990,中譯2017)裡面,對傳道書提出不一樣的解讀,挑戰我們重新檢視堅持的理由。

詳細內容

劉進圖 #25:與門徒風雨同路的基督

約翰福音十三至十七章,是耶穌的告別講話,內容密集,意象豐富,令人容易迷失於小節之中,而忽視了耶穌的總體信息。A.B. Bruce的經典著作The Training of the Twelve(初版1871),從聖經中深入剖析耶穌與門徒的關係,其中第廿三至廿五章,就分析這段「告別講話」與我們生命的關係。

詳細內容

劉進圖 #24:無辜的受苦者,還能夠信上帝?

被譽為解放神學之父的秘魯神父古鐵雷斯(Gustavo Gutiérrez,或譯顧德理),服侍貧窮受壓迫者數十年,對強權統治下的不公、剝削、腐敗有深刻體會。他的著作On Job(論約伯,1986) 指出,無辜者受苦受難,並非單獨的個體問題,而是社會的、群體的問題;在患難的大環境下如何認識上帝,才是關鍵所在。   

詳細內容

劉進圖 #23:沃弗與莫特曼的喜樂對談

為慶祝德國神學大師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九十五歲生日,耶魯大學信仰與文化中心早前播出莫特曼與他的學生沃弗禾夫(Miroslav Volf)對談的錄音podcast,二人從盼望神學談到被釘十字架的上帝,論到如何在困局裡體驗上帝的喜樂。    

詳細內容

劉進圖 #22:拒絕向上移動的偶像

三十幾年來,香港人以為安定繁榮、經濟發展、自由民主都是必然的,此刻如何面對一切突然斷裂?盧雲神父 (Henri Nouwen) 的著作The Selfless Way of Christ: Downward Mobility and the Spiritual Life(1st ed. 1981,中譯《向下的移動——基督的捨己之路》,2013)卻提醒我們,基督信仰本身其實是一場對抗向上流動的革命,從耶穌對撒旦試探的回應,就可以看到。

詳細內容

劉進圖 #21:轉化記憶的力量

原籍克羅地亞的耶魯大學神學家禾夫(Miroslav Volf,又譯沃弗),對自己在本國經歷極權迫害,後來又目睹民族互相殘殺的深度傷害,作了深刻而切身的神學反省。他在 "The End of Memory“ (2006, 2021;中譯《記憶的力量》, 2012)中叩問:記憶的醫治是否可能?復和擁抱是否可能?他在書中提出了三個要點,作為轉化記憶、超越傷害的基礎。    

詳細內容

劉進圖 #20:對哀慟的第一身觀察 

英國著名作家魯益師(C.S. Lewis, 1898-1963),結婚短短三年即經歷妻子遽然病逝,哀慟莫名。他當時寫下四本札記,坦誠記述自己的哀慟歷程:思念亡妻,衝擊身心,怨懟上主等等。四本札記後來被結集成A Grief Observed(1961;中譯《卿卿如晤》,1994),對於我們如何面對和處理哀慟,很有啟發。   

詳細內容

劉進圖 #19:當特殊身份消失,還可以談盼望嗎?

四周不斷發生不明所以的事情,我們可以怎樣理解上帝的公義與人的受苦?我們充滿憤怒,甚至想以惡報惡,怎麼可能無可指摘?研究希伯來文學的學者Robert Alter對詩篇的翻譯和註釋,或許有助我們轉換不同角度,帶來新的亮光。 

詳細內容

劉進圖 #18:與死亡擦身而過的神學收成

美國著名新約聖經學者Richard B. Hays,在準備卸任杜克大學神學院院長前夕,突然發現患上胰臟癌,卻在那段跟死亡面對面的日子,病榻中極速整理好拖拉已久的巨著Echoes of Scripture in the Gospels(2017),梳理了福音書所呈現的舊約影子,給信徒帶來讀福音書的新視野。   

詳細內容

劉進圖 #17:持續地默想詩篇119篇

四周不斷發生不明所以的事情,我們可以怎樣理解上帝的公義與人的受苦?我們充滿憤怒,甚至想以惡報惡,怎麼可能無可指摘?研究希伯來文學的學者Robert Alter對詩篇的翻譯和註釋,或許有助我們轉換不同角度,帶來新的亮光。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