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甲、本刊報道

信義宗與梵蒂岡簽締
《因信稱義聯合聲明》

  經過長年的對話和談判,世界信義宗聯會跟梵蒂岡將於十月卅一日在德國的奧斯堡(Augsburg)簽署文件,確認《因信稱義聯合聲明》(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雙方在六月的記者會上表示,四百多年前雙方教會在關乎稱義問題上對對方的咒詛(Condemnations),現已不再適用。
  這份文件的歷史意義固然重大。不過,雙方在教義上和教制上的種種分歧仍在,距互相承認洗禮和聖餐的階段仍遠。事實上,在各地的地區教會以至信徒層面,對簽署聲明一事仍不大了了,這一點香港教會也不例外。
  教義的問題,當然不是這小小的篇幅可以處理得來。就趁著《聯合聲明》即將簽署的機會,我們試試勾勒近年本地更正教和天主教之間的關係發展和背後因素。

九十年代初,香港教會曾有一股探研靈修學的熱潮,當中涉及不少天主教的作品和屬靈操練模式。而八九年六四事件後,兩教的社關團體合作愈加緊密。不少人都相信,香港福音派信眾接觸天主教的事物是在那時開始。

632-1.jpg (26857 bytes)

  其實香港更正教和天主教的接觸,可以追溯得更早。自六十年代的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起,天主教將更正教徒視為「分離的弟兄」。到七十年代初,天主教香港教區跟基督教協進會合辦一年一度的合一祈禱週,直到現在,合一祈禱週每年仍吸引逾二百名教牧人員參加。

  不過,兩教之間的正式接觸,近十多年來就只能停留在這階段。

從下而上的壓力

  天主教香港教區基督徒合一委員會主席譚坤神父就指出,部分教牧人員對合一的方向也許不會反對,但要他們說服教會內部眾多聖職和信徒,就頗為困難。曾經有天主教堂區的神父向他反映,擔心堂區會因為跟更正教接觸而被「搶羊」。

  另一方面,剛卸任協進會教會合一委員會主席的陸輝牧師指出,近年在國際層面,更正教和天主教的對話總的來說是放緩了。今年普世教會協會在津巴布韋的週年大會,就確立了議程,先跟更正教內其他宗派和團體加強聯繫,然後是跟天主教的對話,最後是跟其他宗教的對話。香港近年兩教的關係發展似乎亦跟這國際潮流媑合。

  雙方教會的正式接觸無甚進展,但堂會層面的實際問題卻愈來愈多──譬如更正教徒跟天主教徒的混合婚姻。譚坤指出,大至夫婦二人的牧養輔導,小至孩子應返哪一邊的主日學,這些事情其實都需要信徒雙方的牧職人員合作。在牧者的個人層面這點還不難做到,但一到了教會層面,事情就很可能就此僵住了。


天主教是否異端?


  對部分教會來說,「天主教是否異端?」仍然是相當關鍵的問題──雖然近年在雙方一些神學工作者的努力下,彼此瞭解有所增加,減輕了敵對氣氛。

  本身任職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副教授的楊慶球牧師,最近就接受個人邀請,在天主教《公教報》跟聖神修院神哲學院長蔡惠民神父對論兩教的特點。楊慶球認為,是次真誠的溝通釐清了雙方的觀點。他強調雙方分歧仍在,但問題的底線是:對方是否仍是異端?早期的異端定義由大公會議決定,到現在異端的定義就立場紛紜。他指出,甚至《慕迪神學手冊》在三一論和基督的神性的問題上,也沒有視天主教為異端。

  楊慶球強調,即使不是異端,也不等如不同模式可以立時「互相擁抱」,但是否仍應敵視對方,就值得深思。尤其在亞洲,更正教跟天主教的距離實在比其他眾多宗教都近,過去的衝突和歷史傷痕不應再加深,兩者應思考如何互補對方的不足。


「因信稱義」與《聯合聲明》
五一七年的十月卅一日,馬丁路德在德國一間名為堡壘教堂(Castle Church)的門外貼上他所寫的《九十五條》(95 Theses):「一、當上帝及耶穌基督說:『你們悔改吧!』等語句時,便表示了相信他的人在這一生中,都可永久被贖罪。二、這『贖罪』的意思,並非指由聖職人員在贖罪聖禮中主持的認罪儀式。……」就是這樣,世界信義宗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便展開了一場宗教分裂歷史。

  觸發馬丁路德撰寫《九十五條》的原因,是回應當時羅馬天主教販教「贖罪券」的問題。其後馬丁路德便把他對因信稱義的神學觀點寫出來,並對羅馬天主教的理解作出反駁。此舉導致造成了宗教史上的宗教改革,而每年的十月卅一日均被定為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日。

  直至一九六五年,世界信義宗聯會及羅馬天主教成立了一個工作小組,希望合力修補這條裂痕,並於六七至七一年展開了雙方第一階段的對話。他們在七一年所出版的報告書中,指出雙方在因信稱義及聖經中其他觀點上取得了不少共識;而在七三至八四年的第二階段對話中則指出雙方未來將針對因信稱義的角度來探討教會論的問題。兩年後,雙方進行第三次話,並出版《教會與因信稱義》(Church and Justification)報告書。經過近三十年的討論後,羅馬天主教對因信稱義的解釋有著一些轉變,而宗座促進基督徒合一委員會和世界信義宗聯會便在九四年委任一班神學家草擬《因信稱義聯合聲明》,並經過兩次修訂後終在九七年定稿。九八年六月,世界信義宗會一致通過這份聲明,而在數日後,宗座促進基督徒合一委員會主席卡西迪樞機(Cardinal Edward Cassidy)代表梵蒂岡教廷發表言論指出,雖然這份聯合聲明在共識上仍有其限制,但在二十世紀結束前能結束雙方歷時四百多年的分裂來得特別有意義。

《聲明》效用有多大?


  對於《因信稱義聯合聲明》的簽署,能否幫助教會邁向合一精神,所有被訪者都有所保留。事實上,香港的數個信義宗教會群體內,只有香港信義會和信義宗神學院有正式辦研討會討論《聲明》內容。即使天主教的堂區亦不曾深入討論《聲明》。

  信義宗神學院系統神學助理教授羅永光博士就指出,觸及這份文件的都是比較高層的教牧,但要落實到堂會層面就仍需更努力,他坦言並不樂觀。「現在大家都當沒事發生──雖然(《聲明》)在教會史上是重要的。」

  羅永光同意這份《聲明》只是相當初步,即使在稱義問題上(如人是否同時罪人和義人、人在稱義過程裏的角色),仍有分歧有待解決。他亦強調,達成《聲明》並非要雙方教會回到改教初期的情況,「就算梵蒂岡簽了,也不是為馬丁路德『洗底』。關鍵在於歷史終歸是歷史,若不放下,就不易復和。」


合一漫長路 始於足下


  對於將來,羅永光呼籲更正教、天主教和東正教三方面要瞭解信仰的根基為何。「信條教條只是對信仰的認識和強調,這當然會有宗派特色,但最重要的仍是上帝而不是人,惟在此基礎上才能合一。」

  楊慶球說,若更正教、天主教和東正教三種基督宗教的模式能各自發展,不互判異端和互相敵對,就已是他個人最大的期望。

  而譚坤就希望,近年天主教徒修讀神學的風氣能繼續,好讓合一的見證能由下而上的發展起來。他說,天主教的合一委員會亦正草擬一份不同區域的更正教會名單,好讓堂區考慮主動接觸,不論對方是否帶有敵意,期望在堂區層加強溝通。


(第六三二期,一九九九年十月十日)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