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社評

改教五百年的今日意義

對基督新教而言,今年有重要的紀念意義。五百年前,馬丁路德撰寫《九十五條論綱》,批判當年教會的大赦證明書(一譯「贖罪券」),被視為宗教改革之始。自去年起,海外和香港的信義宗教會已有連串活動來作紀念,當中不乏天主教會參與。至於基督新教不同宗派的信徒教牧,在今年十月卅一日宗教改革日以前,已有不同的創作、出版與活動,於今天世代追尋先賢足跡,再思今日信仰。

宗教改革刷新了當時的信仰精神,理清神人之間的關係,並歸納為五個主要口號:唯獨聖經、唯獨信心、唯獨恩典、唯獨基督、唯獨神的榮耀。而馬丁路德將拉丁文聖經翻譯成一般平民百姓也能理解的德文,更標誌著人對上帝話語可以有更直接的領受和詮釋。這份直接領受,伴隨著日後新教群體對「信徒皆祭司」的強調,正是未來民主制度所需的社會德性意涵基礎。要一士諤諤對抗腐朽而不流於血氣,背後需要屬天的連繫,靈性的謙卑。

宗教改革,當年除了是對制度腐敗的鞭撻,對信仰思想的挑戰,還反映當時社會的變動與暗湧,包括地方諸侯貴族與教廷的政治張力、文藝復興的文化衝擊,以及剛興起的活版印刷術對當年資訊生活所帶來的翻天覆地改變。從傳播角度而言,《九十五條論綱》得以在歐洲火速傳播,所反映的正是資訊技術在人類社會建立跨地域共同平台,使社會變革得以鞏固和加速的果效。今時今日,資訊科技推陳出新,社交網絡在彈指之間,但社會德性並非與日俱增,正正說明技術只是盛器,有催化之能耐而無臻善之力向;關鍵所在仍然是人生在世的作為是為了上主榮耀還是一己尊榮。

雖然宗教改革的基因仍深植於基督新教不同宗派之中,但對香港教會而言,由信徒到教牧,一直以來都算不上重視歷史。對整體教會歷史以至昔日香港及內地教會的發展與試煉作過深入了解者稀;即使對自身宗派歷史,亦大都只在上洗禮班時水過鴨背一番。不重視歷史的結果,是昔日的錯誤會更容易覆轍重蹈。盼望改教五百年給香港教會帶來的,不單止是讓昔日改教運動的信仰結晶映照我們今天的屬靈生命,更讓信徒教牧重新意識到在與上主建立個人關係的信仰路途上,其實還有一重歷史的底蘊,見證上主的歲月鴻恩。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