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香港人的明天」研討會
林榮鈞:追求和諧社會是此刻的時代徵兆

 【時代論壇訊】恩光書院於二月廿五日於該院市區校園舉行「香港人的明天——一個信仰者的剖白」研討會,邀請了林榮鈞博士主講,探討如何在基督教信仰和世界觀中,面對香港未來各種的不確定性,並由藝術家梁思鳴先生回應,吸引約二十多人到場。

林榮鈞於八十年代修畢神學和政治哲學,曾經在香港教區工作,現時正於恒生管理書院擔任教席,主要任教倫理學。他在開始時提醒會眾:「今天最重要的不是你聽了甚麼,而是如何回應自己的召命。」「香港還有明天嗎?」這個題目說的是香港的理想和遠像是否有機會實現。他問會眾:「你認為香港的現況怎樣呢?是充滿希望嗎?還是大家只在吃花生而已?」他認為現正進行的特首選舉把大部份香港人拒諸門外,即使大家每天看到候選人在比較不同招式似乎很過癮,但無份參與始終令人感到失落。

除了現行政制令香港人難以掌握明天,近年社會分裂也是重要的關鍵。林榮鈞提到最近的七警案便再次突顯了香港二元對立、社會撕裂的局面。「很多警察的支持者批評法官的判決,認為法官偏私。其實早前有位示威者『以胸襲警』被定罪後,同樣有不少黃絲認為法官的判決有問題。其實很多時在不同的個案中,大家都會以自己的觀點出發思考,當判決與自己的立場不一時,就認為審判有問題。在這樣的社會對立中,香港有沒有明天呢?假如大家只以情緒判斷,社會便很容易撕裂。」

對於香港的現況,林榮鈞最擔心的是香港的司法系統動搖。他又提到現時的經濟狀況,香港有近七份一人處於貧窮狀態,大學畢業生的薪酬竟和二十年前相若,還要負債……「二○一七年才剛開始,已經有五個學生自殺身亡,這是一個甚麼信息呢?基督徒需要好好思考。」他引用呂大樂在最近的「四代人.十年系列」的論述,指出嬰兒潮的積極進步觀在今天Now Generation中已不合時宜,因為今天的世代即使願意捱,也未必帶來改變。基督徒在這樣的香港困局中究竟可以如何自處呢?

林榮鈞提到北京大學哲學講師梁漱溟的一件往事。二戰時,梁漱溟曾被父親問到:「這個世界會好嗎?」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一天一天往好裡去的。」但他父親三天後便自殺身亡了,即便如此,梁漱溟也沒有改變過這個信念。林榮鈞向會眾解釋,梁漱溟認為人會追求理想,所以世界始終會變得更好,他背後相信的是馬克思的烏托邦思想。「其實這和彌賽亞的思想,追求天國價值相當接近。基督徒正是持守著天國理想,問題是我們對自己是否有信心呢?神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人有沒有活出神的模樣呢?例如你今早決定參加這個研討會,已經成為歷史,我們每個決定都塑造歷史。而你所塑造的歷史有否回應著救恩史呢?作為僕人,每日生活是否成就神的救恩彰顯於這個世界呢?」

他認為耶穌時代和今天的世代其實頗為相似。「以色列人亡國受羅馬統治,被殖民下的猶太人如何生活呢?他們帶著神的許諾『彌賽亞的盼望』如何生活呢?有些像稅吏般,按當時規矩賺錢;有些則成為革命家,衝擊著羅馬帝國。有些則像法利賽人,以純正的血統和誡命來區分你我,用法律來界定神的祝福。其實這些何嘗不是今日香港人的寫照?」對於香港人今天應該如何回應,他引用了天主教的做法作為參考。「在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五期間,天主教開了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當時的會議正是要回應世界,教會要觀察時代的徵兆(Sign of the time)。」他舉例從近來的選舉民調或輿論中,便觀察到香港人對於鬥爭式的政治角力、社會撕裂已經非常厭倦,追求和諧的社會正是此刻的時代徵兆。他認為信仰是每個信徒與神當下的關係,勸勉基督徒要思考現時的處境,同時要謙卑,不要只以為自己的想法就是真理,與不同看法的人對立,以此回應時代的需要。


梁思鳴

基督徒藝術家梁思鳴以藝術觸覺探討大自然和人生中的危機和不穩定狀態。他嘗試以自身創作的角度出發回應林榮鈞的看法。他認為藝術家創作時或多或少都受到社會狀態影響,但過程中可能連自己都不知道,往往在作品完成後,才明白自己的思考。他認為帶著信仰創作,眼光會放在社會不同的人和事上,但創作不是要給予社會一個答案,更多時候是一個發問,透過平台向觀眾展現時與觀眾一起思考。他同意林榮鈞之言,需要保持對話的空間。「假如我太投入短暫的狀態,便很表達永恆的訊息。我們的確要參與社會,但也應該是超越的。」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